“意象”的回归

2015-11-03 16:22易佳
艺海 2015年8期
关键词:回归意向意象

易佳

[摘要]当代中国的舞蹈创作进入一个繁盛期,可同时到来的,却是舞蹈创作的平面化、空心化、过度强调视觉化的时代弊病,这一方面由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普遍势微所造成,同时也与当代文化的娱乐化、消费化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从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意象”入手,强化其在当代中国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对于医治当前舞蹈创作的时代弊病,重塑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舞蹈 意向 回归 现状

一、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时代弊病——平面化、空心化、过度强调视觉化

目前舞蹈创作中,参赛只是为了拿奖,进而在不断的拿奖中提高自己的编导名利,其他如艺术个性、艺术理想、艺术追求,全都少有顾及现象很多。正是在这种趋奖逐利的心态下,中国舞蹈创作呈现出平面化、空心化、过渡强调视觉化等问题。

所谓平面化,主要指深度模式的消失,既舞蹈作品中不再具有某种深刻的内涵、隐秘的意义或是深厚的情感。随着当代中国舞蹈界对于动作语言的重视与研究,“为何而跳、跳什么”已经不再重要,大家更关注的是“怎么跳”的问题,华丽的动作、高超的技巧,成为众多编导的追求。这或是西方理论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或是源于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在纵深发展中的自觉意识。编导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舞蹈动态语言的开掘中,试图寻找某一风格舞种属于自己的独特动作语言,运用到自己的舞蹈创作中。这本是一件应该值得欢欣雀跃的事情,但是浮躁的社会心态以及逐利的基本价值观,使得编导们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真正钻进去,创造符合该舞种风格属性或是独属自己的动作语言。

与此同时,有些编导并没有真正理解不具意义的单纯动作,与具有自身所指的动作语言之间的差别,以为只要新奇、没见过就好,至于动作语言是否具有能指与所指的基本结构,并不重要,因而呈现出来的结果,更多的是将各种不同风格属性的动作相互拼贴,堆砌成一堆虽新却实无任何底蕴的动作。如此编创出的的剧目,大家只能看到演员在不停地动,虽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观众却是如坠雾里,不知所云。

为了追求纯粹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获得感官满足,在舞蹈中大面积地运用LED以及各种电脑灯光效果,其结果虽然丰富了视觉画面,营造出炫丽夺目的背景效果,可付出的代价却是作为舞蹈核心的人的弱化。准确的说,观众看到的是一场大型的舞台音乐灯光秀,而非舞蹈演出,难怪有些外国同行在观看了中国的舞蹈演出后,为中国舞台灯光的奢华以及灯光设计中铺天盖的色彩与变化感到不可思议。

与此同时,舞美设计的宏大夸张,舞蹈服饰的复杂华丽,也成为时下舞蹈作品中的弊病而比比皆是,所有这些都已喧宾夺主,侵蚀着人在舞蹈中的主体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当下社会所流行的对于“土豪金”的热捧,以及网络时尚用词“高端、大气、上档次”在舞蹈创作中的突出表现。时至当下,真正应该为我们所主张的“简约、纯粹、有内涵”的艺术追求,在视觉化的冲击下,早已被舞蹈创作者们抛到九霄云外。

二、当代文化的消费化与娱乐化倾向

当代中国舞蹈作品之所以会出现平面化、空心化及过度强调视觉化的倾向,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主题的确立,同时也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内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事实证明,经过30多年的发展,201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取得如此引以为傲的成就的同时,当代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井喷的局面。在人们欣喜有比以往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能供大众享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引入深思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疲软无力以及文化的消费化、娱乐化倾向。

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切都成为商品,文化艺术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结晶,在工业化生产体系中也被理所当然的商品化,以往体现人类理性光辉的艺术作品,在当代已将利润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它距离普通大众已不再那么遥远,只需通过手中的货币,任何艺术商品便唾手可得。以往在特定的画廊、剧院等场所进行的艺术鉴赏行为,虽在今天依然存在与流行,但是已无法带给观者曾经那么强烈的神圣感。以往的知识精英阶层在进入艺术鉴赏场所时,是怀揣着崇敬而神圣的态度的,感觉到的是与前辈智者的灵魂交流,是对于人类永恒主题的感悟与思考。而今天的观赏者,不论你是抱着怎样的态度,感悟先贤也好,装腔作势看热闹也罢,只要有足够的钱,买张门票便可进入以往神圣的艺术殿堂。文化艺术的消费化已经弥合了以往精英阶层与普通大众那不可逾越的鸿沟,所谓的社会等级、知识素养,在今天都对金钱俯首称臣,文化艺术已完全被消费化所洗礼。

当以往由精英阶层所垄断的文化艺术,下坠到为普通大众所共有时,其内在的宏大叙事也必将被消弱,以往通过“凝视”进行的有历史感的深度阅读模式,也必将被“瞥视”这种当代新兴的阅读模式所取代。因此,在文化艺术中理所当然地出现娱乐化倾向,人们不必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艺术作品,试图从中体悟深厚的艺术意蕴或解读出隐秘的特定涵义,只需三心二意地轻轻一瞥,知道在干什么就好。人们需要的是从中找到快乐,需要的是娱乐,而不是对于人类前途命运的思索。“娱乐致死”已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的首要的信条。

三、重提“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回归

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域境中,要医治中国舞蹈艺术创作平面化、空心化、过度追求视觉化的时代弊病,创作符合中国自身审美特征的舞蹈作品,必然要求我们要回返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中,重新挖掘。“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于今天中国的舞蹈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象”最早出现于《易传》中“立象以尽意”的表述,初步表明了意与象的辩证关系,即“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可以表现得清楚,可以表现得充分”;在此基础上,魏晋时期的王弼,又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哲学命题,对于意、象、言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从美学的角度铸成“意象”,并通过“隐秀”这组范畴进行了分析,认为“情在词外日隐,状溢目前日秀”,“秀”指“审美意象的鲜明生动、直接可感的性质”,而“隐”则是“审美意象蕴涵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明确了情与景的交融,是意象的基本结构;唐代孔颖达对于“诗言志”的重新阐释,将“志”解释为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动,通过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形成“诗”,更明晰了“意象”在中国诗歌艺术中的实际价值,唐人在此基础上,又引发出影响深远的“意境”;此后意象一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直到清代的王夫之,又明确地将诗歌的审美意象作为他的美学体系的核心,并从审美意象的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和独创性四个方面进行规定。

“意象”最基本的结构便是情与景的交融,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因此,正如王夫之所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只有情与景的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象。就当代中国舞蹈艺术而言,从中华传统文化人手,着重于对审美意象的传达,是解决当前舞蹈创作平面化、空心化、过度强调视觉化的重要方法,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对于舞蹈编导而言,要传达意象,首先就要从大自然中发现那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就要求编导们不能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审视”客观世界,不能用功利化的态度来看待日常生活,而须达到审美化的人生境界,以“天人合一”的态度,来“体悟”周围的一切,用自己独特的心灵来感受这个灵动、鲜活的世界,才能发现“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只有如此,才能在舞蹈创作者心中形成欲表现的意象世界,既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形成他们的创作冲动。

当“胸中之竹”化为“手中之竹”时,考验的便是舞蹈创作者的艺术技巧。如何在有限的时空中,让观众随着编导的安排,进入到他所发现的“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兴世界”中,通过舞者的肢体,获得审美愉悦,是创作者必须精心思量的。他们要对作品的结构进行细致的安排,通过起承转合的巧思妙想,使舞蹈作品内在的血脉流通,让观赏者能够在对于审美意象的反复“涵泳”中,获得舞蹈观赏的审美愉悦,进而彰显舞蹈的独特魅力。

正因为有了“胸中之竹”,编导们才有了创作的冲动与依据,也正是在将其实现为“手中之竹”的过程中,当代舞蹈创作的平面化、空心化、及视觉化倾向才能得到顺理成章的解决。提倡舞蹈作品对于意象的传达,也是源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在舞蹈鉴赏中,观赏者往往试图理解创作者的意图以及意欲表达的独特情感。“这个舞蹈作品到底想说什么?”往往是舞蹈观赏者提出的问题,他们难以接受无内容纯形式的作品,对于舞蹈艺术中纯粹人体之美的鉴赏,是中国观众不太习惯的,哪怕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看似没有具体内容,只是纯风格动态的展示,但究其内里,其实是以展现当地独特的人文地域文化特征,作为内在支撑的。

更重要的是,强化意象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实质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对流行在中国的西方现代舞观念的有力对抗。当代中国舞蹈,不能简单的从外在形式上进行区分,以为有了风格性的动作作为符号,便可称其为中国的舞蹈,决定其是与不是的灵魂,是内在的审美意蕴以及形而上的美学观念。以西方现代舞的编舞技法为核心,外在运用中国某风格舞种的动态符号,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舞蹈创作模式,这样的作品,不以中国的美学观念作为指导,内在的血脉全是从西方现代舞中移植过来的,无论如何都不是属于中国自己的舞蹈艺术。只有表里如一,将风格性的动态语汇,与意欲传达的意象融合为一,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舞蹈艺术作品。

四、结语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意象”出发,强化其在舞蹈创作中的价值与作用,不但有利于医治当前中国舞蹈创作平面化、空心化及过度强调视觉化的时代弊病,同时也是源于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是形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舞蹈的必要手段,当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普遍势微的情况下,对于重塑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形象,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回归意向意象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玉人”意象蠡测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