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婚俗中的饮食文化探略

2015-11-04 07:17罗媛李鹏程马玉丹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婚俗饮食文化白银

罗媛 李鹏程 马玉丹

[摘 要]白银婚俗文化在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征。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其中的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将人们对婚姻内涵的认识以及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本文结合婚礼中的特色饮食,运用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将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做一剖析,以期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提供认知意义和人文参考。

[关键词]白银;婚俗;饮食文化

白银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此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白银由此而得名。又因其铜储量及开采量在全国地位非常显著,所以又有“铜城”之称。白银虽地处中国西北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于中原较发达地区,但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先祖在此繁衍生息,他们以黄河为依托,以大山为基地,以石头为武器,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创造了远古文明的仰韶文化。此后,马厂文化、齐家文化也陆续出现。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汉王朝打通西域,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之后的历朝历代,特别是晋、唐、宋、元、明、清,本地汉民同鲜卑、蒙、回、满、藏、东乡等少数民族,通过对儒、释、道三教的信奉与传播,经济活动的交流与开展,民间习俗的发展与演变,在一个漫长的充满矛盾与斗争、缓和与共存的民族大融合中,共同创造了带有黄河气息的古老文化和古老民俗。其中,婚俗文化在中国民俗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许多内容至今还活跃在人们的日常以及婚丧嫁娶事务中。虽然时代早已发生巨大变化,但许多风俗仍然得以流传下来。正是在绵延不断的民俗代代传承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地方文化、地域特点以及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这正是从事民俗研究的现实意义及目的所在。而白银婚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其中的饮食文化。白银婚俗自身也在发展演变,形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婚俗之“核”也就是婚姻文化的内涵依然存在。本文摘其特色,结合心理学、民俗学的知识作一简要分析。

一、白银婚俗中的特色饮食简介

(一)水川长面[1]

迄今,白银当地群众的婚俗十分精细而别致。从提亲、订婚、吃酒、举行婚礼等,婚姻形成的整个过程都要吃长面,可以说在白银无长面不成婚。比如说,当一个小伙子有了意中人,请人说媒时,如果媒人在女方家以长面招待,说明这门亲事大有希望。所以把这顿长面又叫“说亲面”。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如果女方家再给媒人长面吃,就说明婚事成功了一半。把这种长面又叫“定亲面”。同样,女方以及女方家的长辈去男方家看地方条件和家庭贫富状况时,男方家也要给长面吃,以示双方满意。到了订婚、送酒的那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去长面,女方家首先用长面招待来贺喜的亲戚朋友。到了结婚那天,男方家要用长面招待亲戚朋友。在当地的婚礼中,头一顿饭就是吃长面,从天不亮一直吃到恭喜时辰,这顿长面吃好了,就意味着主人家的婚事办得体面。

长面由来已久。宋仁宗宝年间,秦州刺史狄青戍边来此,到了黄河南岸原鲜卑西秦政权建都的废墟上建筑一条城后,对河两岸的居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喜食面食的土著居民就以长面作为逢年过节改善生活和招待客人的最佳食品。前明万历时,北虏逼侵,河北岸居民迁于南岸居住。后虏退去,又移徙河北岸居住。这时的白银境内,上下稳定,百姓生产生活有了一定的长足发展的基础。他们把自己种植或从北山一带五沟十三庄当“麦客”挣来的“和尚头”小麦,用石磨磨成精细白面,除了偶尔蒸馍馍做面条外,主要保存下来以备过年擀长面之用。清代的嘉道年间,是白银的鼎盛时期,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到了较高的水平,饮食习俗中长面已有了一个确认文化身份的功能。逢年过节,家家都要吃长面。直到如今,一提起“吃长面”,人们的意识中涌现出的是热闹、亲切、欢喜、祥和的特别情愫。

源远流长的长面,折射出了当地的文化内涵。这首先还得从民俗学的角度说起。自古至今,“风雅条城”(水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讲究礼尚往来,且是常来常往,息息相通。因水川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传信渠道非常的单一。因此,在人们俗交中,总希望对方能跟自己一条心,互通信息,互通有无。由于其内涵外延的扩大,一直延伸到了婚俗文化方面。如,新媳妇进灶的第一件事,就是做长面。首先讲究“三光”,即手光、盆光、和出的面光。即:新媳妇的手上不能沾面、盆壁不能有面、和出的面光滑而有劲道。其次是擀面和切面。擀出的面要求又薄又圆又匀称;操刀切面,不能停顿,要一气切完。且是宽细一致,一条是一条,一根是一根。有民谣夸曰:“新媳妇儿会做饭,切的长面真好看,下在锅里团团转,盛到碗里莲花瓣。”最后是调汤。待水烧开后,放入适量的臊子,加入各种调料和配料,盛汤前加进鸡精、味精等佐料。一般说来,白银人把长面汤又叫“酸汤”。从这种叫法中不难理解,调醋是重中之重。俗语说,“好厨子一把盐”,在白银则有“好嫂子一壶醋”的说法。吃饭时更讲究伦理纲常:头锅下出的面要亲手敬给公婆,并祝双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二锅下出的面要敬给兄嫂,愿妯娌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接着再给新郎,愿夫妻二人情长如丝,白头偕老;最后新媳妇自己吃,象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因此,水川长面,民俗中一直以来所蕴含的“常来常往”之意,永远不会因其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经济飞跃而嬗变。

(二)船馍馍

白银及周围的县市都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即在青年男女行礼(俗称“抬礼”)时,男方要备两副(每副12个)大船馍馍到女方家。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在嬉笑逗乐中要验看船馍馍大不大、层不层、好看不好看等。有时女方家会故意说船馍馍不好来故意刁难新郎家的亲朋好友,而新郎家来的人也会故作“谦虚”认罚。除此之外,在男方家举行婚礼当天,男方家三代以内的至亲都要用筐或箱装上一副美观大方、色泽鲜艳的船馍馍前来贺喜,而且到了男方家以后,都要由新郎的母亲将船馍馍用盘子呈上,刻意展现在众人面前,以显示自家亲戚的精湛技术。船馍馍因其船形而得名。顾名思义,就是长形如船的花馍馍。它的做法是:将发酵后的好白面揉匀后擀成薄饼,在其上抹上清油(胡麻油或菜籽油),然后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后成扇状,切成四块,按宽窄大小摞在一起,用筷子在表面横竖各压一条线,然后再拿筷子夹三下就形成了美观大方的船馍馍。上笼蒸约半小时即熟。出笼后,用红颜色在上面点上一些红点点,象征着喜庆和欢乐。这与甘肃省榆中县北山的船馍馍的做法又有略微不同之处。[2]

婚礼上,船馍馍是重头戏。亲戚越近、越亲,蒸船馍馍时越用心。为此,主妇们要用好几天的时间来准备。从面的选择、揉面、发面到火力大小的把握上,稍不注意就影响船馍馍的外形及口感。所以,精致美观、面白如玉、层层叠叠的船馍馍为喜庆气氛增添光彩的同时,也饱含着亲朋至亲的浓情厚意。

说起船馍馍的形成和发展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白银是黄河的流经之地,而白银区下辖的水川乡相邻地处黄河对岸的榆中县青城乡。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很早以前,这一带的婚礼上,前来祝贺的人们都提着一副花馍馍,由于黄河上没有建桥,互相来往都要乘船渡河,时间长了,人们便将婚礼上的花馍馍仿照船的模样做成了船馍馍,意指用船渡河不易。黄河两岸的青年男女联姻是由船来联结的,因而船馍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船馍馍形似船,它象征的不仅仅是情与礼,同时也蕴含着长辈们对年轻人的期望,希望他们结婚成家以后,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能够同舟共济,风雨共担。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交通便利了,但船馍馍的意涵并没有随着这些而消失,反而由于年轻人的崇尚而更加被重视。船馍馍还蕴涵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船馍馍之技传女不传男。船馍馍皆由女性蒸制,男性必当回避。古老的风俗流传至今,人们对这一食品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三)面豆豆

白银自古以来在婚嫁之事上就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就是男女新人举行婚礼后,一些小孩子和青年男女,还有带孙子的老太太以及带孩子的小媳妇都喜欢围着新娘子,争着要面豆豆,新娘子就把从娘家带来的面豆豆分给大家吃。这种面豆豆是新娘子在出嫁前,由娘家人找来年龄较大的“福禄双全”的妇女烘焙炒制的。它的做法是,用上等白面发酵,掺上干面加上清油和鸡蛋等,揉好后擀开,用刀切成象扁豆粒一般大小的疙瘩,在大锅里放上麦麸慢慢烘焙炒熟后和扁豆、爆大米、五香葵花籽等混在一起,等新娘出嫁时装在陪嫁的崭新暖瓶、崭新脸盆等容器里带到婆家。等到婆家以后,新娘子在大家的戏耍斗闹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她新婚的快乐。这种面豆豆吃起来酥脆甜香,大人小孩都很喜欢吃。

新娘子给面豆豆也很有讲究,不论是谁,只要伸手或张嘴要了的都要给,但客人需连着催要几次,新娘才用三个指头给你抓几颗。这样新娘就可以把面豆豆分散给更多的人,让大家共同分享喜气。同时,新娘子也不能把面豆豆散光。要留下一些和新郎一起吃,共同品尝他们美满的幸福生活。

二、白银婚俗中的饮食文化之内涵

(一)诚笃厚重的心意性

婚姻,自古是“合二姓之好”的喜事,备受重视。白银婚俗附着在结婚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或物质形式上,使整个婚嫁礼仪体现出较大的心意性。即使涉及具体实物,也多用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这样既使白银婚俗本身带上了几分神秘色彩,也使许多过程仪式化了。比如,女方家的父母不好意思对媒人明说愿意把女儿嫁到男家,不愿降低女儿的身价,就用一碗长面委婉的表明了自己的心意;男女双方的父母希望子女结婚成家后能够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就用船馍馍来表达他们的愿望。这些心意性很强的民俗中既有一定的原始思维的留痕,也是白银人对生命热爱之情的抒写。许多知道水川长面、船馍馍、面豆豆做法的人,都无一不为其繁杂的程序所惊叹,究其原因,除了追求其口感外,笔者认为更多的体现了白银人们对婚姻大事的重视程度。人们将自己喜悦、祝福的心思通过道道繁杂的程序,细细地通过饮食体现了出来。同时,年长者也通过这些繁杂的程序,告诫成婚的年轻人,婚姻大事非同儿戏,结婚成家后的柴米油盐、家庭琐事如同这些程序一样,夫妻二人要相濡以沫,共同面对。

(二)贯穿全程的温情性

白银的婚俗中最让人感动也是对白银人个性影响最大的是它贯穿始终的温情。当得知自己的亲戚东家朋友要娶媳妇或者嫁女儿,就会特别留意准确的日期以及提前准备的时间,需要压长面时,有帮忙去和面的、晾长面的;到结婚的前两三天,亲朋好友邻居自发到主人家帮忙,烧火蒸船馍馍的、做下酒菜的等等,到时,这家搬来了自己家的桌子、凳子,那家拿来了自己家的锅碗瓢盆,一时间好不热闹。边干活便聊家常,在聊天的过程中听到谁家有忙不过来的事就过去帮一把。就算自己家有事或有农活要忙,也会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亲戚朋友。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结婚的当天,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不能出席婚礼,主人家也会差遣自家的孩子或帮忙的人用木制的盘子(同时可以端八碗)端去几碗长面让他/她感受结婚的喜庆。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婚姻礼仪,白银婚俗中都显示出了动人的情味。

(三)素朴自然的人际性

白银婚姻仪式体现了人们的人际关系。从最初说定媳妇一直到婚礼结束,都体现了主人家的亲情深不深、友情广不广、相邻和睦不和睦。从准备整个结婚过程用的长面、婚宴上的船馍馍到各家妇女聚在一起炒面豆豆,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人们的人脉关系。据说,一次有一家亲戚恭贺新禧,一时疏忽少拿了船馍馍,亲戚间竟然未来往达数年之久。除了有船馍馍的象征寓意以外,主人更多的认为这体现了对他/她的不尊重,以及对他/她家喜事的不重视。

参考文献:

[1]顾振邦主编.白银民间民俗文化集[M].九州出版社,2010年.

[2]岳兴文.榆中北山的船馍馍[N].兰州日报,2010年6月2日,第011版.

猜你喜欢
婚俗饮食文化白银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