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老年顽固性便秘临床观察

2015-11-08 09:06丘文静王英杰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浮针顽固性筋膜

丘文静,王英杰

(1.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深圳 518172;2.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深圳 518116)

便秘是以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老年人多因年老体虚,活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常常出现便秘,长期使用西药极易产生依赖或耐受,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笔者以浮针治疗老年顽固性便秘40例,并与药物治疗4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2月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中医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老年顽固性便秘患者,按随机卡法1:1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94岁,平均(72±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平均(15.0±5.3)年。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小64岁,最大92岁,平均(73±7)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30年,平均(16.0±6.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罗马Ⅲ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患者;②年龄>60岁。

1.4 排除标准

①经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②排除肛门畸形、肿瘤、异物等器质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浮针疗法[2]。肌筋膜激发点(MTrP)是浮针治疗的目标,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便秘患者MTrP多位于患者腹部及大腿部。定位时首先让患者取仰卧位,自然屈曲双腿,放松局部肌肉,医者用指腹仔细触摸腹部及大腿肌肉,并全神贯注体会指感,在腹直肌、腹斜肌、股四头肌、大腿内收肌群,可扪及局限性紧硬、条索、结节状点。定位 MTrP后,嘱患者自然伸直下肢,在MTrP上部3~5 cm处碘伏局部消毒,浮针放入进针器卡槽,进针器头部轻压皮肤,与皮肤成 20°,针尖指向 MTrP,按动弹射按钮,浮针射入皮下浅筋膜层,从进针器取出浮针,手持针柄推进待完全进入皮下后,以拇指为支点左右扫散,同时嘱患者上抬下肢、鼓腹及下肢配合屈伸抗阻等活动,以局部结节、条索、紧张感改善或消失为止。然后拔出针芯,把软套管留于皮下,胶布固定5 h后拔出。前3 d每日1次,后隔日1次,治疗4星期。

2.2 对照组

口服果导片(吉林省通化天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2025420),剂量宜个体化,50~200 mg,每晚睡前服,治疗4星期。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便秘评级法拟定。

3.1.1 排便间隔时间

0级:排便间隔时间<24 h。

1级:排便间隔时间为24~48 h。

2级:排便间隔时间为48~72 h。

3级:排便间隔时间>72 h。

3.1.2 粪便性质

0级:正常,粪软成形。

1级:粪便稍微干燥,但排出不困难。

2级:粪便干结,但成条。

3级:粪便干结,成羊粪状,排出困难。

3.1.3 排便费力

0级:不费力。

1级:排便时轻微用力就能排出。

2级:排便时需要用大力帮助(表现为面色发红,精神紧张,两手抓紧)才能排出。

3级:排便时需要用大力帮助(表现为面色发红,精神紧张,两手抓紧)排出亦困难,而且需要用手或其他方法才能排出。

以上拟定的0、1、2、3级,分别记为1、2、3、4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

3.1.4 排粪造影检查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星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检查前1星期停用泻药和刺激性食物,检查开始第1日上午9点顿服1号标记物10个,第2日上午9点顿服2号标记物10个,于第4日上午9点拍腹部X线平片1张,观察患者肠道内残留标记物数目(48 h和72 h)。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3]。

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复至病前水平,每星期排便>3次,其他症状全部消失。

显效:便秘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72 h,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

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 d,或便质干结改善,其他症状均有好转。

无效:便秘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一般情况用描述性分析,如均数±标准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后各时点临床疗效情况分析

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临床疗效呈逐渐递增趋势。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各时点临床疗效情况分析 [n(%)]

3.4.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间隔时间、粪便性质、排便费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间隔时间、粪便性质、排便费力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48 h和72 h残留标记物数目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2、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间隔时间、粪便性质、排便费力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间隔时间、粪便性质、排便费力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时间 n 排便间隔时间 粪便性质 排便费力治疗组 治疗前 40 2.10±1.20 2.71±0.46 1.90±1.25治疗后 40 0.78±1.151)2) 0.90±0.511)2) 0.98±1.271)2)对照组 治疗前 40 2.02±1.21 2.89±0.55 1.87±1.50治疗后 40 1.51±1.021) 1.02±0.591) 1.55±1.49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排粪造影结果比较 (±s,个)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排粪造影结果比较 (±s,个)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时间 n 48 h残留标记物 72 h残留标记物治疗组 治疗前 40 6.10±1.27 3.52±1.20治疗后 40 3.58±1.241)2) 2.01±1.301)2)对照组 治疗前 40 6.24±1.20 3.67±1.44治疗后 40 3.70±1.321) 2.87±1.511)

3.5 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浮针部位皮下瘀斑及少量表浅静脉出血,予热敷及局部按压后消失。

4 讨论

顽固性便秘患者往往身患其他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病、老年痴呆、肛周疾病等,并经常服用抗骨质疏松等相关药物,更易出现顽固性便秘。部分患者还可因努挣太甚而引起晕厥、脑出血、痔疮出血、心力衰竭等危情,可导致老年人对排便的恐惧心理或精神异常。长期滥用泻药又导致停药症状反复,经久不愈,患者痛苦异常。

浮针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除实现针具的创新外,还具有操作简单、无明显疼痛、无副反应、治疗次数少、取效快捷的特点。随着浮针近 17年的发展,其不仅对软组织伤痛有明确疗效,而且在一些内科杂病亦有快捷稳定的效果[4-13]。本研究采用浮针治疗后各时点的临床疗效呈逐渐递增趋势,且近期疗效明显;患者治疗后在排便间隔时间、粪便性质、排便费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说明浮针能全面改善患者症状;治疗后两组48 h和72 h残留标记物数目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说明浮针具有通过改善患者肠道传输达到改善便秘的目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95.0%,提示浮针疗效确切,较对照组优势明显。

浮针有别于传统针刺直刺、斜刺的进针方式,仅浅刺进针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且有别于传统针刺提插捻转以求得气,浮针仅水平扫散不求针感,不但可取得疗效,而且疗效亦非常明显[14-23],这引起我们对浮针的机制思考。第一军医大学学者[24-26]认为可能通过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又可称为筋膜系统或经络系统)发挥作用。中医学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道,而现代医学研究提示人体器官均被结缔组织所包绕,不但包绕器官的表面还深入到所有器官的内部形成器官的间隔,因此同样也内而脏腑、外而皮肤,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架,两者存在极大相似性。浮针刺入皮下结缔组织后进行左右扫散动作时牵拉、挤压刺激筋膜系统,导致皮下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改变,从而产生生物电,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造成微循环、基膜通透性、通道开闭、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改变,达到快速缓解病痛。

浮针是依据传统针灸理论,结合现代疼痛学理论,摸索出一条治疗疾病的新方法,通过对老年顽固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我们认为浮针治疗老年顽固性便秘疗效确切,提供了一条运用中医针刺理论结合现代疼痛学研究治疗疾病的新思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1]Longstreth GF, Thompson WG, Chey WD, 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5):1480-1491.

[2]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4-22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4]郭春艳,王苏娜,李绍荣.浮针疗法近十年的临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66-67.

[5]肖安菊,夏有兵,符仲华,等.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3,33(12):1143-1146.

[6]唐敏.浮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40-141.

[7]刘明莹,孙忠人,张秦宏.浮针治疗痛证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82-183.

[8]周昭辉,庄礼兴,江钢辉,等.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8-30.

[9]刘卫兵,周卫红,李洪光.浮针疗法治疗急性胃脘痛31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2,44(6):59.

[10]张宏如,符仲华,顾一煌.浮针治疗慢性咽炎 31例[J].中国针灸,2013,33(3):227-228.

[11]钟春毅.浮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1):160.

[12]周雪,陆瑾,符仲华.浮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20例[J].中国针灸,2013,33(6):527-528.

[13]王英杰,丘文静.浮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20例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7):28-36.

[14]薛炜翔.浮针疗法配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冈上肌肌腱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2):1160-1161.

[15]周娟.浮针配合中药热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9):826-828.

[16]解小会.浮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江西中医药,2015,(1):62-63.

[17]贺青涛,曾科学.浮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12):53-54.

[18]范刚启,赵杨,符仲华.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J].中国针灸,2010,30(11):965-968.

[19]刘玲,范刚启.浮针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之比较[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2):51-53.

[20]李桂凤,符仲华.浅谈浮针对疼痛医学发展的启示[J].中国针灸,2014,34(6):591-593.

[21]谢健周,查和萍,范志勇,等.浮针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关理论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57-59.

[22]杨丹,何晓晓.浮针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3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8):39-40.

[23]任婉文,徐密密,周志英.浮针疗法对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3):58-61.

[24]王军,王春雷,沈宝林,等.用筋膜学说解读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J].中国针灸,2007,27(8):583-585.

[25]原林,焦培峰,唐雷,等.中医经络理论的物质基础—结缔组织、筋膜和自体监控系统[J].中国基础科学,2005,7(3):44.

[26]王春雷,吴金鹏,王军,等.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312-314.

猜你喜欢
浮针顽固性筋膜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浮针疗法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联合自拟通便方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