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2015-11-09 10:06姚秀娟张莉
幼儿教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助人同伴对象

姚秀娟 张莉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

·儿童发展·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姚秀娟 张莉*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

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对100名3~6岁幼儿在园助人行为进行了为期45天的自然观察,结果表明,3~6岁幼儿助人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男孩的发展水平整体高于女孩;幼儿的助人行为主要发生在生活情境中;幼儿的助人类型和助人策略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幼儿的帮助对象主要是教师,其次是同伴,且选择帮助同性同伴的几率要高于异性;教师、同伴对幼儿的行为反馈以中性为主,其次是积极;幼儿的助人行为多数未得到及时强化。

助人行为;幼儿;3~6岁;自然观察

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助人行为有助于幼儿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3~6岁是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助人意识的增强、助人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有关幼儿助人行为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研究方法上,诸多研究者采用实验法研究幼儿的助人行为,研究结果往往局限于预先设定的情境,但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行为会因情境、对象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研究内容上,虽然有部分研究者以自然情境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但观察维度略显单一,有待丰富。因此,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从不同的维度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助人行为进行自然观察,以了解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为促进幼儿助人行为及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被试

研究者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某示范性幼儿园内,随机抽取了三个班级的10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大班幼儿34名(男22名,女12名),平均年龄为5岁10个月;中班幼儿33名(男16名,女17名),平均年龄为4岁8个月;小班幼儿33名(男21名,女12名),平均年龄为3岁10个月。

(二)研究步骤

1.确定观察维度,编制幼儿助人行为观察记录表

研究者对幼儿助人行为做了9个维度的观察记录:(1)事件和涉入人次。(2)行为者的姓名。(3)行为者的性别。(4)行为者的年龄。(5)助人行为发生情境。(6)助人行为对象。(7)助人行为类型。(8)助人行为策略。(9)助人行为对象的反馈。

2.正式观察

每个班的有效观察期为15天,三个班共45天。观察者从早上7:50幼儿入园到下午5:00幼儿离园,在幼儿园内观察记录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助人行为。本研究共收录幼儿助人事件846件,共1486名幼儿参与了助人行为。

3.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助人行为的总体情况

对幼儿助人行为参与人次进行频次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3~6岁幼儿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年龄越大的幼儿越倾向于帮助他人。x2检验表明,3个年龄段幼儿的助人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50.799,df=2,p<0.001)。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小班与中班、中班与大班的数据进行了对比(见表2),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且中班与大班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表明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助人行为都有显著发展,尤以大班幼儿最为突出。

表1 3~6岁幼儿助人行为参与人次的总体情况

表2 各年龄段幼儿助人行为参与人次的x2检验

(二)男、女幼儿助人行为的比较

对男、女幼儿助人行为进行频次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男孩的助人行为多于女孩。x2检验表明,男、女幼儿助人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40.065,df=1,p<0.001),即男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女幼儿。3×2(年龄×性别)列联表x2检验,结果显示,这种差异极其显著(x2= 48.520,df=1,p<0.001)。

表3 3~6岁男女幼儿助人行为的分布情况

(三)幼儿助人行为发生情境的比较

对不同情境下幼儿的助人行为进行频次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占总数的85.7%,游戏、教学情境中的助人行为则较少,分别为7.1%和7.2%。x2检验表明,三种情境下的幼儿助人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 1831.390,df=2,p<0.001)。3×3(情境×年龄班)列联表x2检验表明,小、中、大班幼儿在生活、游戏和教学情境中的助人行为差异极其显著(x2=34.452,df=4,p<0.001)。为了解男、女幼儿助人行为发生情境的差异,本研究进行3×2(情境×性别)列联表x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x2=0.072,df=2,p>0.05)。

表4 不同情境中幼儿助人行为的分布情况

(四)幼儿助人行为对象的比较

从幼儿助人行为对象分布表(见表5)可以看出,幼儿助人行为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占75.2%,其次是同伴,占16.9%(10.6%的同性同伴和6.3%的异性同伴),还有7.9%为其他对象。x2检验表明,幼儿助人行为的对象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2005.515,df=3,p<0.001)。3×4(年龄×行为对象)列联表x2检验表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助人行为对象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36.599,df=6,p<0.001)。2×4(性别×行为对象)列联表x2检验表明,虽然男、女幼儿在选择行为对象时有一些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

表5 幼儿助人行为对象的分布情况

(五)幼儿助人行为类型的比较

从幼儿助人行为类型分布情况(见表6)可以看出,幼儿主要的助人行为类型为被动中性型,占总数的39%,其次是主动积极型,占比30.1%,其余分别为被动积极型(15.7%)、主动中性型(14.7%)和被动消极型(0.5%)。数据表明,幼儿帮助他人时以中性情绪为主,占比53.7%,积极情绪为45.8%,而消极情绪仅为0.5%。x2检验表明,不同助人行为类型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60.104,df=4,p<0.001)。3×5(年龄×类型)列联表x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幼儿助人行为类型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135.093,df=8,p<0.001)。2×5(性别×类型)列联表x2检验表明,男、女幼儿的助人行为类型没有显著差异(x2=2.334,df=4,p>0.05)。

表6 幼儿助人行为类型的分布情况

(六)幼儿助人行为策略的比较

对幼儿助人行为策略进行频次分析(见表7),结果显示,体力帮助居多,占81.9%,其次是语言提醒,其他几种策略使用频率不高。x2检验表明,幼儿在助人策略的选用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4637.400,df=5,p<0.001)。3×6(年龄×助人策略)列联表x2检验表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助人行为策略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40.378,df=10,p<0.001)。2×6(性别×助人策略)列联表x2检验表明,男、女幼儿的助人行为策略无显著差异(x2= 8.576,df=5,p>0.05)。

表7 幼儿助人行为策略的分布情况

(七)幼儿助人行为对象的不同反馈

从幼儿助人行为对象反馈的分布情况(见表8)可以看出,78.9%的助人行为对象接受帮助后,给予幼儿中性反馈,即以一种默认的态度回应幼儿的帮助行为;仅有16.9%的幼儿助人行为得到了教师、同伴的积极反馈。数据还显示,少数幼儿没有得到任何反馈或是得到了消极反馈。x2检验结果显示,助人行为对象不同反馈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x2=2386.813,df=3,p<0.001)。

表8 幼儿助人行为对象反馈的分布情况

三、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3~6岁幼儿的助人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其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最为明显,这与赵章留、寇彧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相似。〔1〕幼儿助人行为呈现这样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和家长越来越注重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2)幼儿的观察、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始能够发现他人的困难和需要。(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动作、语言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助人行为的发展。

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性别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存在一些争议: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助人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发现,幼儿助人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男幼儿的助人行为整体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女孩。不同年龄、性别的幼儿助人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观察,研究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男孩完成任务的速度一般比女孩快,如就餐时,男孩吃饭的速度比女孩快得多。因此,就餐结束后,男孩就有更多的时间为他人提供帮助,比如帮忙拿放餐具、清理饭桌、整理桌椅,等等。

生活情境中,幼儿助人行为的发生概率最高,游戏情境和教学情境中发生的概率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情境中教师的控制低,幼儿能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及时发现周围人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帮助。游戏情境中,如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因此,实际也没有太多自由时间去观察和发现他人的需要。区角游戏时,虽然教师的控制相对较低,幼儿可以自由活动,但与生活活动相比,活动时间仍然十分有限。教学情境中,幼儿需要集中注意力,通常不允许擅自说话或走动,这样助人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幼儿的助人行为主要发生在生活情境中。

幼儿75.2%的助人行为指向教师,其次是同伴,这与目前有关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结果不同。〔2〕幼儿助人行为的对象主要是教师而非同伴,主要与教师的角色有关。教师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教师在教学、生活、游戏中都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帮助他人。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之间的互动交往越来越多,但由于受到认知和经验的限制,幼儿能够主动发现并帮助同伴的助人行为仍然有限。

3~6岁幼儿的助人行为类型多种多样,但不同类型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幼儿主要的助人行为类型为被动中性型,其次是主动积极型,超过一半的幼儿表现出中性情绪,45.8%的幼儿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情绪,即因帮助他人感到快乐,因此大多数幼儿愿意帮助他人。

3~6岁幼儿已能根据需要运用多种助人策略,其中体力帮助是幼儿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其次是语言提醒。幼儿的助人策略呈现这一发展特点,主要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1)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特殊性。幼儿园有很多活动是通过体力完成的,如搬桌椅、帮小朋友端饭、帮老师拿活动器械,等等。与其他策略相比,体力帮助最大的优势在于能直接、有效地帮助他人。(2)3~6岁幼儿的语言虽有较大发展但还不成熟,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态度。所以,采用直接的肢体动作来帮助他人是大多数幼儿的选择。

教师、同伴对幼儿的助人行为反馈以中性为主,其次是积极反馈,无反馈和消极反馈所占比例较少,表明幼儿助人行为大多没有得到积极强化。这与王美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3〕

四、教育建议

(一)为幼儿创设有利的助人环境

幼儿在低控制的活动中,如生活活动,助人行为发生频率最高,而在高控制的教学活动中,助人行为发生频率最低。因此,要想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助人行为,首先应创设一个独立、自由的环境。这样,幼儿才能及时观察并发现他人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二)鼓励并引导幼儿同伴间的互助

幼儿助人行为绝大多数指向教师,而非同伴。同伴间的互助,一方面能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儿之间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幼儿互相帮助,如创设助人情境、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等,以激发他们帮助同伴的意识和行为。

(三)给每位幼儿表现的机会

观察发现,每个班都有若干名幼儿经常帮助老师,例如,每天总是固定的几名幼儿当小组长,协助老师搬桌椅、擦桌子等。助人行为,不仅有益于受助者,还有益于行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幼儿不仅积累了助人经验,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还让幼儿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应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幼儿,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完成任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四)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

詹姆斯·多伯森提出的“补强法则”认为,如果要让某种满意行为重复出现,应在满意结果出现后的较短时间内给予行为者奖励或表扬,如果拖得太久,作用就会慢慢淡化,甚至消失。〔4〕因此,幼儿及时获得教师和同伴的积极反馈很重要。首先,教师给予幼儿的反馈要具体、真实、发自内心,如“毛巾叠得非常整齐”“做得真好”“谢谢你”,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认可。其次,反馈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表扬、物质奖励、拥抱、微笑等等。反馈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特点,如多精神奖励,少物质奖励。再次,教师还应注意对幼儿的助人行为表现给予同样的反馈,避免反馈不均衡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学会对同伴的帮助行为给予积极反馈,如“谢谢你”“你帮助我,以后我也要帮你”等等。

〔1〕赵章留,寇彧.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2〕〔3〕王美芳,庞维国.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4〕林崇德.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2.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n 3-6 Year-old Children’s Helping Behaviors

Yao Xiujuan,Zhang Li
(College of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

Adopting even sampling methodology,the researchers observed 100 3-6 year-old children’s helping behaviors in kindergarten for 45 days.The results show that 3-6 year-old children’s helping behaviors develop rapidly with age increased;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boy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children’s helping behaviors mainly occur in life situation;children show various types of helping behaviors and helping strategy;children help their teachers more than their peers and they help the same gender peer more than they do to peers with different gender;the feedback from teachers and peers toward helping behaviors is mainly neutral followed by active;children’s helping behaviors generally are not reinforced.

helping behaviors;young children;3-6 year-old;natural observation

G610

A

1004-4604(2015)05-0034-05

*通讯作者:张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E-mail:1119844913@qq.com

猜你喜欢
助人同伴对象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助人为乐
寻找失散的同伴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