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印象

2015-11-12 17:50沈黎明
新青年 2015年11期
关键词:塞万提斯王宫马德里

沈黎明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是西班牙最大的城市,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处伊比利亚半岛中部,气候温和,景色秀美,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每年来自五大洲的游客络绎不绝,高达上百万人。不久前应在国内结识的一位曾来中国工作的西班牙朋友之邀,我走进了这座古老的都市。

王室宫殿——恢弘精美的“石书”

来到这个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我首先想到的是王宫,于是到提前预定好的酒店稍事休息,便在朋友陪同下前往王宫参观。

西班牙王宫是马德里最宏伟精美的建筑,与法国凡尔赛宫与奥地利维也纳王宫齐名,是欧洲第三大王宫,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王室宫殿之一,其最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在于,现在法国、奥地利政体已经改变,凡尔赛宫、维也纳王宫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博物馆,而西班牙王室仍在,王宫在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同时,还是王室举行各种庆典以及从事接待外国国家元首等重大外交活动的场所。

西班牙王宫位于马德里曼萨莱斯河左岸的山岗上,整个建筑用灰白色花岗岩筑成,结构融合了西班牙传统建筑风格和巴洛克建筑风格。王宫正门的一二层各伫立着4根圆形立柱,它们虽粗细不一,但根根圆润挺拔,给人一种雄浑的力量感,王宫外墙面和门楣窗楣上镶嵌着形状各异的浮雕,有花纹图案,也有人物造型,每一个都雕刻的雕功细腻,立体感十足,整幢建筑看起来既庄严肃穆又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很多到此参观的人,仔细观赏、品味后,都情不自禁竖立大拇指,为数百年前建筑师的精湛技艺点赞。驻足这古老的建筑前,我突然想起了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的一段话:人们习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西班牙王宫,很好的诠释鲍列夫的观点,面对它,人们除了获得美学意义上的满足,还能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历史的印痕。

走进王宫,映入眼帘的奢华程度大大超乎想象,用富丽堂皇这四个字形容似乎都显得乏力。宫内“列柱大厅”、“御座大厅”、“陶瓷厅”、“镜厅”等诸多大小厅堂,虽然风格各异,但各个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大到墙面、地毯,小到壁灯、摆件,一切装点都精美至极,每个细节都透着王室宫廷独有的高贵气质。王宫走廊伫立着很多雕塑,其中一尊是伊萨贝拉女王,朋友告诉我:西班牙人对这位女王十分崇拜,因为是她率众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一个小国格拉那达,统一了西班牙,从此开启了西班牙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随后她又极富远见的鼎力支持哥伦布远涉重洋探险,最终发现拉丁美洲新大陆。雕塑中的女王,头戴王冠,目光炯炯的注视着前方,右手拿着一个漂亮的首饰盒,这一造型反映的是她当年不惜变卖自己心爱的首饰资助哥伦布探险的经历,正是她这一举动,成就了哥伦布的伟大壮举,从这一点上说,伊萨贝拉女王是一位值得人们尊敬的政治家。

为了便于人们了解西班牙历史和王室生活,王宫中除了有历代名人的雕塑、画像外,还展示有古代各种冷兵器、甲胄以及王室珍藏的金银制品、珠宝玉器、生活用具等,这些展品,一方面向世人讲述着过往铁马金戈的岁月,一方面展现着昔日西班牙的工艺制作水平。

塞万提斯纪念碑——深深缅怀文学巨匠之地

欧洲国家素以广场众多著称,西班牙也不例外,大大小小的广场很多。离开王宫,我来到了西班牙广场,这个广场虽以国家名字命名,但面积不大,倒像一个漂亮的花园。广场由许多大树合围而成,这些树木枝繁叶茂,硕大的树冠就像一个个张开的遮阳伞,烈日当空时,将炙热的阳光阻挡在外,为人们提供着大片阴凉。广场中间是个长方形大水池,池水清澈静怡,宛如一面铺陈在大地上的镜子,将周围景物“拷贝”其中,若隐若现的倒影颇具诗情画意。

水池尽头是一座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塞万提斯纪念碑。塞万提斯生于1547年卒于1616年,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说《唐吉诃德》,此书面世几百年来,几乎被翻译成世界上所有文字广为流传,书中主人公唐吉诃德与仆人桑丘的形象给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塞万提斯纪念碑正面,是手拿《唐吉诃德》手稿的塞万提斯全身大理石坐像,他表情文静而儒雅,眼睛向下俯视,他的坐像下方,是骑在高头大马上手持长矛的唐吉诃德和紧随其后骑着驴的忠诚仆人桑丘的青铜雕像,俩人形态栩栩如生,犹如书中描述的再现。纪念碑两侧则是反映小说《唐吉诃德》中一些经典场景的雕塑,每一组画面都特别生动,凡读过《唐吉诃德》的人一看,脑海中便能浮现出书中的故事。几年前在诺贝尔评选机构组织的一次评选中,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一举超越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巨匠的作品夺得了“世界最佳小说”的称号,因此塞万提斯在西班牙人心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被誉为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家。

广场边的大树下,安放着一排排木制长椅,专供到这里参观的市民和游人小憩,我在广场游览时,看到一些金发碧眼、手拿相机的中年人正坐在长椅上面对塞万提斯纪念碑指指点点议论着什么,尽管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我想他们一定是在谈论塞万提斯,议论他不朽的巨著《唐吉诃德》……

美食佳酿——诱人的西班牙名吃

一到马德里,西班牙朋友便建议我:“到了西班牙,风景名胜要看,更要品尝西班牙名吃——海鲜饭,因为西班牙海鲜饭是与法国蜗牛、意大利面一起被称为欧洲人最喜爱的三道菜”。听了好友的建议,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在一些杂志和网站上看到西班牙海鲜饭的照片和影像——大大的铁板平底锅里盛着金黄色的米饭,上面铺着各个品种的海鲜,期间点缀着一些时令蔬菜,花花绿绿光鲜明亮,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马上回答“那当然”。不过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吃到正宗的西班牙海鲜饭!”

听了我的要求,朋友微微一笑说:“现在市面上的海鲜饭都进行了改良,我妈妈做的比较正宗,这样,明天我带你去我妈妈家,请她亲自为你制作,你也可以看看制作过程,如果觉得这种饭好吃,回国后可以自己做!”

第二天白天游览结束后,我买了一大束鲜花,晚上在朋友带领下来到他妈妈家。老人家热情的迎接了我。朋友妈妈虽然年过花甲,但身体挺好,人也非常健谈,老人家告诉我,海鲜饭本是流传于西班牙乡村的大杂烩式农家饭,19世纪后,人们开始在制作时加入更丰富的佐料,后来就逐渐发展成闻名于世的海鲜饭了。不过正宗的海鲜饭,要用柴火烧,那样才能让海鲜的鲜味和柴火的炭火味自然混合到一起,形成独有的味道。寒暄了一阵后,朋友妈妈起身开始为我做海鲜饭。她拿出家里已多年不用的一口大铁锅放到一个特制的炉子上。呵!那铁锅真叫一个大,直径足有600公分左右,但底很浅,非常像国内一些地方烙饼的平底锅。她点燃木柴,在锅里放上橄榄油,油烧热后,先将鱿鱼、墨鱼、文蛤、西红柿等不怕长时间烹煮的主料下锅,翻炒片刻,然后将事先用咖喱水泡过、呈黄色的生米下锅,接着加入海鲜熬制的高汤和青豆、白芸豆、藏红花粉、红椒粉、洋葱粉等焖煮,大约15分钟后放入虾、蟹、贝等不需要大火烧制的海鲜。制作时老人家介绍说,高汤要分批加入,这样米才能充分吸收汁中的美味,而且一定要注意火候,汤多了会成泡饭,烧过头又会焦,饭煮到六七成熟即可,入口时有点生硬感才正宗……很快,一锅色、香、味俱全的海鲜饭呈现在我面前。吃之前,朋友妈妈拿来切开的柠檬,挤出水儿浇在饭上,这时朋友才邀请我开吃,我刚吃第一口就感觉柠檬味直冲口腔,那种酸酸的爽口味道很开胃。这一顿饭我吃的很香。

后来在马德里一些餐馆又吃过几次海鲜饭。餐馆里的海鲜饭,都是用小铁锅盛好每人一份的,品种很多,可供选择,但味道的确与朋友妈妈做的大有区别。在饭店里除了纯海鲜饭,还有各种混合海鲜饭,材料包括鸡肉、兔肉等,看来这海鲜饭也在与时俱进。

除了海鲜饭,当地还有三大特色小吃——生火腿、鸡蛋土豆煎饼和肉肠,其中生火腿最著名。西班牙曾拍过一部叫《火腿!火腿!》的电影,并获得了国际大奖。马德里很多地方都有专门卖火腿的小吃店。刚开始听朋友介绍这一名小吃时,我心里纳闷:“火腿怎么能生吃呢?”然而,品尝之后才知道,它是辅以各种作料,经过特殊加工后腌制而成的,看起来如红玉般透明,吃起来鲜嫩嫩、咸滋滋的,确实是只有生吃才能吃出它独特的味道。

有了美食自然离不开佳酿,在马德里,无论吃正餐还是吃其他小吃,红酒都是不可或缺的饮品。西班牙的红酒非常不错,称得上价廉物美;一瓶相当于100元人民币的红酒,在国内起码要卖800元。不过如今,啤酒在这里越来越受欢迎,而且喝法也与国人不同。爱喝啤酒的人都知道,啤酒冰镇过才好喝,尤其是天气热的时候,喝上一口冰镇啤酒,那种透彻全身的清凉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爽!但咱们喝啤酒,酒是冰过的,盛啤酒的杯子并不冰,而西班牙人认为:只冰啤酒,不冰酒杯,是要影响啤酒口感和喝时那种享受的,因此在马德里,不论大酒店,还是普通酒吧、餐厅,酒杯一律是冰过的。这次我试过之后,感觉啤酒的味道当真大不相同。

旅游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离开马德里时,恢弘精美的王室宫殿,缅怀大文学家塞万提斯的纪念碑,让人回味无穷的美食佳酿,点点滴滴都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猜你喜欢
塞万提斯王宫马德里
塞万提斯:一生逆境,一生奋斗
塞万提斯:一生逆境,一生奋斗
画画
在布罗卜丁奈格的其他经历
马德里巴塞罗塔酒店
塞万提斯:悲喜人生胜过堂吉诃德
辽宁沈阳汗王宫遗址
西班牙找到塞万提斯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