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警察“监狱化”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2015-11-12 01:17时晶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帮助

时晶

[摘要]长期处于高应激、高危险、高压力的职业环境中,监狱人民警察或多或少会出现“监狱化”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监狱工作的特殊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供更为有效的组织性帮助。

[关键词]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帮助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101-02

对于国家来说,监狱警察是国家专政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依法从事监狱管理、刑罚执行、改造罪犯的警察,监狱警察可以说是多重社会角色聚为一体的特殊群体。在我国,监狱人民警察工作环境具有高应激、高危险、高压力的特点,监狱工作可以说是职业紧张领域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会在长期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身上打下深刻的印记。

一、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现象及其表现

所谓的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就是指在长期处于高应激、高危险、高压力的监狱工作环境中,监狱人民警察在思想、行为、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低落、消沉以及冷漠,进而发生身体状况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监狱人民警察的“监狱化”,并不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名词,甚至对许多监狱人民警察自身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在绝大多数监狱人民警察身上多多少少会有“监狱化”表现。

(一)职业倦怠情绪显著

职业倦怠是指由于从事的职业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人们所感受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表现。监狱警察是具有特殊工作对象的职业,其工作需要直面被判处刑罚的罪犯,接触社会阴暗面比较多。工作性质决定的对抗性和危险性,以及监管安全等层层压力,会使监狱人民警察出现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

首先是情绪的衰竭。就狱警个体来说,一旦他所具备的情感资源不足以应付所处环境时的心理感受,这种情感枯竭将导致工作中的生理疲惫以及认知上的厌烦,具体表现为对工作缺乏干劲,甚至严重到害怕工作、不愿多想、多听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其次就是去人性化。去人性化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将他人当作物,而不是有生命的人来对待。这是监狱人民警察每天面对罪犯的不良情绪和工作压力而不自觉地缓解自身情绪情感的下意识心理。但这种心理会造成狱警个体与他人的过度疏离,对待他人的权益和情感都表现冷漠,甚至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最后就是个人成就感的降低。出现职业倦怠的狱警个体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付出和行为都是没有价值的,对自身的工作倾向于负面评价,在工作中无法体验幸福和成就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监狱人民警察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将严重影响狱警的心理健康。

(二)“监狱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监狱工作中,每天生产任务重、监管要求严、工作内容繁杂,使得监狱人民警察无法照顾每位服刑人员的情绪和诉求。要想顺利完成一天的工作,对狱警来说服刑人员只需要服从命令、不多事就行。长此以往,监狱人民警察就形成遇到事情先批评,做事不能太积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维方式。

许多监狱人民警察对待服刑人员缺乏必要的爱心和耐心,强调工作对象的绝对服从,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狱警如果将这种行为方式带人生活,就会表现出不愿也不能有效地和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模式。具体表现为,有的监狱民警对待家人和朋友也经常以命令的语气和口吻说话,甚至大声呵斥。有的监狱民警容易对他人抱有疑虑和警惕之心,对待他人的情绪表达过于冷淡。还有部分监狱民警遇事容易出现过激反应,暴躁易怒,甚至会选择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这种“监狱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将极大地影响监狱人民警察的日常人际交往,形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三)身体健康水平较低

监狱工作除了需要高度紧张之外,还具有不定时、超长、超负荷的特点。长期从事这一职业,监狱人民警察成为最容易出现身体问题的群体之一。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狱警的健康性职业危险。司法部也开始了对监狱人民警察身心健康的课题研究。2012年陕西省某监狱337名警察中,患各种疾病的达到56%;其中,患一种疾病的103人,占29%;患两种疾病的65人,占19%;患三种疾病以上的25人,占8%。具有神经衰弱的占23%,有焦虑症状的11%,有抑郁倾向的占7%。监狱人民警察由于多年从事任务繁重的监管工作,身体严重透支,身体健康水平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每年都有多名监狱民警英年早逝,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徐晓峰教授组织的课题组在新疆农六师监狱调研时发现,其中一个监区的民警平均寿命竟然只有42岁。

二、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工作环境封闭、工作关系简单,工作内容单调重复

监狱一般来说地处偏僻,监管场所所特有的封闭性决定了监狱民警工作远离社会和他人的直接监督,工作相对独立,与社会和其他行业部门接触较少、依附性弱。监狱警察的工作主要面对的是服刑人员,人际关系简单,工作内容单调重复,这直接影响了狱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简单化。缺乏创造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工作环境,也深深地影响了从事这一职业的民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超长的工作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以及超强的工作压力

由于监狱警力的不足,全国一线的监狱民警大多身兼数职,长期超负荷运转。通常监狱民警值班一次就48小时,每周不少于一次,节假日也无法正常休息。强度大、时间长、要求高是现阶段我国监狱民警的工作常态,狱警的周工作时间远远超过社会一般职业。监狱工作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危险性,监狱民警在防止狱内监管事故和罪犯越狱脱逃等恶性事件发生的同时还要防范袭警事件。这使得监狱民警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在不堪重负之下,极易导致心理和生理极度疲劳的亚健康。

(三)工作难度日益增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押犯人数的不断增多,罪犯结构也日益复杂,表现为高智商、集团化、低龄化罪犯的增多,罪犯中出现了罪恶感淡漠、心理需求畸形、维权意识高涨等思想。新问题对监狱民警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狱务公开制度、责任倒查制度、以及单位的考核评比竞赛等等监狱工作的新要求,都使得监狱民警在工作中无所适从,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endprint

三、监狱人民警察“监狱化”问题的帮助性策略

“监狱化”不仅有害监狱民警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对他们正常工作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要想避免“监狱化”,首先监狱民警自身要认识到“监狱化”及其危害,展开自力救济,有意识的调试情绪、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是,仅仅依靠监狱民警的自力救济,对于监狱警察这一特殊职业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国外很多的警察机构都创建了警察帮助系统,专门对警察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我国尚未形成和建立系统的警察心理干预机制,笔者认为应该由组织成立监狱民警帮助机构,主动对监狱民警的异常迹象进行干预。

(一)以监狱为单位成立专门的观测小组,识别基层民警的早期身心危险信号

传统的对警察提供帮助的模式往往是事后性帮助,例如,发生了某一事件,相关警察出现了应激反应,身心都表现出异常后才进行的干预。如果基层监狱在民警出现早期的心理危机信号或者身体异常时,能够进行识别和事先干预,将极为有效地避免严重后果的产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缺少活力、行为退缩、暴躁易怒、提到自杀、不愿与人交往、出现攻击性行为等等。生活中突然出现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暴饮暴食的个体也应作为识别的信号。除此之外,应该定期为监狱民警进行体检,对于身体异常的信号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监狱为单位成立一个几人组成的危险信号识别小组,对于基层的监狱民警进行观察,如果能够识别和严肃对待这些早期的身心危险信号,这种干预将更为有效,也可以帮助更多的监狱民警。

(二)建立专门的监狱人民警察心理辅导机构

关于建立监狱人民警察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议,早就被多名学者提出过,在浙江、广东等省也已经尝试性的建立狱警心理辅导机构,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干预、辅导制度。许多的监狱人民警察自身没有察觉心理危机的症状,有的已经察觉了却求助无门。笔者建议由各省的监狱管理局将省内监狱的心理专业力量优化组合,建立类似警察心理求助的机制,为省内各所监狱民警提供心理帮助。由于我国监狱及相关信息的保密制度,监狱人民警察在经历过重大压力事件,并有可能受到创伤受应激障碍的,往往无法向社会心理辅导和救助机构求助。这时,这类专有的监狱人民警察心理辅导机构就可以进行干预性帮助。

(三)有针对性地对监狱人民警察进行相关培训

从事监狱民警这一特殊职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何避免被打上“监狱化”烙印,不仅需要组织的帮助,更加需要提高民警自身的抗压能力、增强心理弹性、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监狱民警缺乏有效应对压力的心理准备和科学的方法,多数人会倾向于采取消极和逃避的态度,因此需要在监狱民警培训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例如,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在模拟的行为训练中,监狱民警可以体验恐惧、挫折、愤怒等负面情绪,并学会建立积极认知,最终增强心理弹性。还包括压力管理课程。通过学习,监狱民警能够正确认识压力,学会在压力条件下对自身面临情况的认识和判断,进而能够对后续发生事件做出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计划安排。

参考文献:

[1]欧源华.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倦怠及调试[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8).

[2]徐晓峰.监狱警察常见心理问题与帮助策略[J].安徽警官职业学报,2010(2).

[3]程亮.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封丽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帮助
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