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京剧的当代困境

2015-11-14 06:25
西南学林 2015年0期
关键词:京剧戏曲娱乐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在世界戏剧的森林里,中国戏曲如一株参天碧梧,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经受历史的日照雨洗,挺拔矗立,枝叶繁茂。而京剧则是树冠之上最闪亮的一枚绿叶,集千年民族戏曲之大成,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艺术体系,有一整套完整、丰富的表演手法,其凝炼程度之高,表现力之强,是别的戏曲剧种难以比拟的。二十世纪的一百年,是京剧发展颇多波折的历史岁月,其间,有抗战时期国破家亡百姓离乱,京剧严重受创;有 “十年文革”“八个样板戏”独霸舞台,以人为的操控扭曲了京剧自然、全面的成长方向。直至新时期伊始,京剧才迎来了复苏的春天。但是,正当人们翘盼京剧昌盛时代再临的时候,1980年前后,“戏曲危机”的警钟便敲响了,出现了 “朝阳论”与 “夕阳论”的针锋相对。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经济体制、消费结构等的变化,文化市场与人们的审美心理也悄然波动、转向、改观,许多传统艺术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京剧也位列其中。

一、京剧的昔日辉煌与当代困境

京剧能在我国几百种地方戏曲剧种中独领风骚,成为 “国剧”“国粹”,实属不易,其间的风雨沧桑难以尽数,但赢得的辉煌亦无与伦比。

其一,戏曲是我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娱乐方式,京剧承袭了这一娱乐传统。

两宋时期,戏曲进入成熟阶段,其娱乐的功能也日益突显出来,各地剧场增多,民众争看。陆游有诗云:“空巷观竞渡,倒社观戏场”(《稽山行》),刘克庄有诗云:“抽簪脱裤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即事》),可见其盛况。之后的元、明、清三代,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壮大,上至皇族下至百姓,无不对戏曲发生兴趣,于戏中找乐子,于戏中消磨时光。而戏曲的价值,也必须在与观众的心理相契合,被观众接受之后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即使是想有所教化,也需 “寓教于乐”。京剧诞生于我国地方戏曲蓬勃发展之时,民众挑美的看,拣好的听,剧种之间竞争激烈,但娱乐性却始终是吸引观众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脸谱、行头、砌末,还是插科打诨、唱念做打,京剧都在极力地让观众目眩神迷、沉醉忘返,以声情舞美来动人心魄,可谓 “明知悲欢是戏场,不堪唱到可怜伤。假啼翻为流真泪,人笑痴翁太热肠”(清·赵翼 《观剧即事》)。舞台艺术的生命离不开观众,京剧正是抓住了观众 “寻乐”这一重要心理而求美求新,最终迎来了辉煌的契机。

其二,京剧在 “花雅之争”中脱颖而出并终成大器,关键在于广集众家所长并融会贯通而多姿多彩、一帜独树。

京剧善于广泛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集中了许多地方戏及昆曲、弋阳腔的精华。在早期形成过程中熔徽调、汉调、昆曲、吹腔等于一炉;在其形成过程中又大量吸取梆子戏的优长,如:光绪年间,山西梆子与河北梆子在北京兴起,遂出现京剧与梆子的合演,使京剧在剧目、音乐、表演等方面都得到了丰富,令梆子腔难以匹敌。在吸收与综合的基础上,京剧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程式化、虚拟化表演,风格鲜明,格调清新,既通俗又精美,深受社会各阶层观众的喜爱。京剧浓缩了我国戏曲的华彩,切合着民族审美的传统习惯,以其优质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导向引领着世俗社会的艺术情趣,努力为观众创造一个丰富生动、意趣盎然的精神世界。

其三,历代京剧艺人为京剧之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京剧基本形成后的第一代代表人物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到将老生行当的表演发展至新高峰,确立了以个人为标志的 “谭派”之祖谭鑫培到清末民初,京剧之 “通天教主”、改革大师王瑶卿到 “梅、尚、程、荀”到杨小楼、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周信芳、谭富英、杨宝森、盖叫天、郝寿臣、龚云甫……还有无数隐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无名人,是他们,共同点亮了璀璨的京剧星空。他们是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也是不为师承所束缚、善于革新、追求个人风格的创造者,以各自良好的天赋条件、敏锐的艺术感觉、强烈的人文意识适应着时代,引导着观众,拓展了京剧的生存时空,对中国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使京剧艺术产生了无数次 “轰动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港台欧美之风席卷中国大陆,感性愉悦景观日盛,新型大众传媒的改进与发展,为大众娱乐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支持和潮流引导;以消费为特征的文化生产方式及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迅速登场、蔓延。这些娱乐时代的特质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向原有的本土民间文化与高雅文化袭来,将其逼入狭窄的胡同。于是,作为重要传统娱乐项目的京剧在娱乐的时代却失去了娱乐的广阔市场,遭遇着新时期中的新困境,被放逐到了尴尬的边缘地带。

尴尬之一: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京剧的 “势力范围”日趋减小,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娱乐主体的老龄化。观众、戏迷、票友集中在白发、皱纹堆里,形成一个个群落,散居在各地,对抗着四处回荡的情歌、舞曲。试想,一旦观众断代甚至缺失,京剧将如何生存?

尴尬之二:作为国粹之一的京剧比起其他地方剧种在受关注程度方面明显占有优势。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也始终没有放弃对京剧的宣传:拍摄京剧影视作品、播放名家唱段、刊登人物传记、介绍京剧常识等,但主要受众依旧是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大多无暇关注,也无心去品味,致使传播效果难尽人意。

尴尬之三:我国戏曲在古代是随着商业繁荣、流动人口增多、城市壮大而逐步兴盛起来的。当代中国,同样具备这些条件且远远过之,而京剧却在日渐式微,人们花同样的钱或更高的代价去娱乐,却不愿走进剧场去观看一场京剧演出,剧团的维持与发展颇为艰辛。

尴尬之四:京剧成为某些晚会或大型活动的点缀。京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门高雅艺术,众多演出、活动的策划者都乐于让它 “露一露”以增其品味,但翻来覆去总是在炒 “回锅肉”:诸如 《铡美案》《三岔口》《苏三起解》中的某些片段一演再演,似乎京剧艺术就仅限于此,久而久之,观众也渐渐腻味起来。

…………

种种尴尬表明了当前京剧的困难处境,面对现实,京剧的危机不容回避。从上面提及的种种尴尬现状可知,目前京剧的最大困境便是演出市场的冷落和观众群体的匮乏,两者又互为依托——没有较多场次,较高水准的演出便难以吸引观众、扩大影响;没有强大观众群体的欢迎与支持,演出市场便无法景气。

二、京剧的困境解析

京剧的困境令人想起昆曲的衰落。除去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外,就艺术自身而言,昆曲衰落的关键在于它吸收其他艺术营养并不断创新的能力变弱而日渐“雅化”,成为文人士大夫的 “宠儿”而脱离了民众。京剧也同样走着由俗至雅的行程,但远未失去广采博纳的能力,而是时代的急速变迁令其措手不及,于是出现 “传统戏曲中所反映的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新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生动新鲜的生活内容与凝固、僵化的艺术形式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概括言之,即京剧发展的步伐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前进的速度,进而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两方面的滞后与时代进步迅猛之间形成巨大 “落差”,故难以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娱乐之需求,遂成为京剧陷入困境的重要内因。

思想内容方面,因京剧在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成熟,它对表现封建制度下的历史、人物、道德等得心应手,许多剧目反映的是宗法、等级、男尊女卑、因果报应的观念意识。例如 “三国戏”中存在的 “褒刘贬曹”的封建正统思想、《二进宫》中反映出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祭江》中孙尚香毅然投江殉夫的妇以夫贵、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为民众重要娱乐方式的戏曲,在封建社会自然逃不出 “高台教化”的使命。元末明初的戏曲家高明在 《琵琶记》第一出便借 “副末开场”明言:“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才子佳人,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乐人”即戏曲可以娱乐大众,“动人”即利用戏曲可以教化百姓。因此,尽管京剧里有不少剧目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美德与忠于祖国、反抗压迫的精神,如 《打渔杀家》 《挑滑车》《穆桂英挂帅》《宋士杰》等,却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阶级、社会局限性。在今天我国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反映并服务于过去时代生活实践见长的京剧,其展现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的能力未能及时开掘出来,以致渐入低谷而少人问津。

表现形式方面,首先是高度程式化与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变化万千之间的抵牾。京剧表演中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程式,程式化意味着规范性,如表现生气用“吹胡子”“瞪眼”,表现悲愤用 “颤手”或 “甩发”等。虽然程式动作是生活动作的加工和提炼,富于艺术表现力和美感,但它们多来自于过去的岁月,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难免使人产生一种单调感和陈旧感,觉得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其次是道具过于简单,舞美过于陈旧。京剧舞台上最常见的便是 “一桌二椅”,根据剧情需要和演员表演来确定其处所及功能,除此之外一般没有更多的背景烘托和舞台装饰,而是一席幕布,两边是上、下场门。尽管这样有利于配合演员的虚拟表演,却难以唤起在影视传媒熏陶下具有浓重 “写实”趣味且对京剧知之甚少的年轻观众的共鸣。再次,板腔体的曲调系统及配器的相对单调,令京剧的音乐表现力不够强烈、丰富、生动,加上演唱节奏普遍缓慢,吐字发音又难以听懂,对于追求视听享受、追求简单明了的现代人而言,实在是 “想说爱你不容易”。

若由里而外,将京剧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当今时代背景之下来看,则其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即是京剧文化传统的衰落。

京剧文化包括京剧赖以生存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京剧自身的艺术特质、基本常识和京剧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定位、观众反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殊风俗景观与审美形态。京剧文化传统即以上各要素长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积淀出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传承性、独特性和影响力的统一体。京剧在清朝经历了孕育、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始为北京皮黄戏,后发展壮大而传播各地,相关文化及其传统便在此间积淀而出。首先,演出团体和演出场所剧增,供需两旺。同治、光绪年间,仅北京一地的职业戏班就多达五十余家,在农村还有众多流动演出的 “草台班”。演出活动的增多促使营业性戏园的兴旺,“北京九门繁华地区戏园遍布,不下四十余处。仅东安市场内就有吉祥、中华、东安、丹桂四个戏园”。此外,还有堂馆、各地会馆及宫廷和王府内的戏台等,也都是京剧经常演出的场所。其次,流布外地,影响扩大。京剧轰动京师后,各地纷纷邀京班前去演出,于是京剧得以迅速向外流传:由北京至天津、至上海,又至南京、杭州、南昌、汉口、长沙、福建、广东、四川、云南,再至西北、东北……清末之时,京剧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当时有署名仓山旧主所作的 《竹枝词》云:“自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门前招贴人争看,十本新排 《五彩舆》。”第三,拥有大量观众和业余爱好者。京剧在徽调、汉调基础上广泛吸收其他地方剧种和昆曲、弋阳腔的精华,既通俗又精美,深受社会各阶层观众的欢迎,从市民、农民、商人、士兵、文人到官绅贵族、王侯将相,应有尽有,真正达到了举国竞观的程度。在观众中还产生了大量的业余爱好者——票友,他们看戏、评戏、唱戏,有的还成为著名的京剧演员,如孙菊仙、汪笑侬、龚云甫等,推动了京剧艺术的普及、提高与人才培养。

京剧文化及其传统在短短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时段里辗转传承,历经封建帝制 (清朝)、民主共和 (民国)和社会主义 (新中国)三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承受着社会历史巨变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从 “戊戌变法”始,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化探索”一直是贯穿我国百年近现代史的主线,并且将延续下去。京剧艺术在其中亦经受着 “传统”与 “现代”的剧烈碰撞。虽说现代文化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又借前者为其注入新能量而获取新的生机,然而,传统总会对现代形成束缚,现代总要突破其限制并加以革新创造,最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渗透中完成螺旋上升的相互转化。每一次新、旧交锋都伴着彻骨的阵痛,京剧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阵痛中进入到当代文化视野。应当注意,现代文化在补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冲击并蚕食着后者,京剧文化传统的式微便在此间酝酿着。新时期以来,百业俱兴,随着国门开放、经济增长,国人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文化选择也日趋多元。在大批国外商品、理论涌入、国内掀起阵阵 “娱乐潮” “消费热”之际,本土的传统文化却被忽视甚至暂弃一旁,京剧也遭受到了致命性的重创——剧团度日艰难,剧场越拆越少,京剧观众青黄不接,京剧文化普及状况不佳。在长期 “铁饭碗”“大锅饭”观念影响下,剧团演职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难以出人出戏,加上经费拮据、上座率低、改制难见成效等因素,剧团的生存面临危机。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扩大和改建,京剧剧场正日益减少。以北京为例,长期经营京剧演出的长安戏院、西单剧场、吉祥剧院等先后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娱乐中心、消闲夜总会,令本来就不景气的京剧演出市场雪上添霜。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文化市场更是一派繁闹而无序的景象,碌碌庸庸的人们忙着考证、下海、深造,忙着谈论高级轿车、发烧音响,沉浸在流行音乐、通俗读物与网络游戏之中,新的文艺样式、娱乐方式不断在梨园之外涌现……于是,欣赏京剧成为多数中、老年人缅怀过去盛景、带有浓厚怀旧情绪的审美消费或个人娱乐。对广大青少年而言,他们聚焦于新鲜、刺激、强烈的事物,极少有兴趣去主动了解京剧,社会也未能及时提供更多机会加以熏陶和引导。京剧文化的弘扬、传播工作远远不够,人们对京剧审美的回归尚未恢复,“使得观众在走进京剧剧场之前,没能培养出 ‘能够欣赏京剧的眼光和耳朵’。这样一来,拿习惯看写实的眼睛来品味虚拟,拿听交响乐的耳朵来听西皮、二黄,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于是,京剧之文化传统在我们的时代一天天衰弱。

三、京剧走出困境的寄望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出现过无数文化巨人、思想巨擘。有诸子争鸣,泽被后世,有唐诗宋词,光照千秋,有忠孝仁义,匡人行止,有琴棋书画,怡情释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五千年积淀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始终浸润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智,也渗透进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血脉从未断过,它在生活点滴里发挥效用。戏曲艺术便是这浩瀚传统中的一座宝库,它在近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给予难以计数的中国民众以精神上的慰藉和享受,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自它诞生之日始便是 “站在巨人肩上”继往开来的产物,它植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之中,负载着传统文艺醇厚大器的美学积淀,终于汇聚成海而流芳各地,成为中国戏曲之不争的 “首席代表”,它所蕴含的传统力量亦会在未来的现代化探索中通过一次次 “阵痛”来传达。这枚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珍宝,经过数代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不断创造,使其在民族文化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具备足以令世界惊叹的历史价值。京剧剧目中表现出的众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为当代人所认同并遵循;京剧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式为世界艺坛所翘首瞩目;京剧艺术与生俱来的兼容性、适应性和群众性,使其有潜能得以在这个丰富多元的社会、千变万化的时代继续生存发展。在物欲横流、享乐主义流行的今天,世俗化、消费化的生活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要求与短期的感官娱乐,却并不能缓解人们因各种问题而造成的精神与心理疾患。现代人躁动、焦虑、抑郁、对任何事都难以产生兴趣等等 “症状”,并非庸常的欢乐或者发泄就能解决。而京剧敦厚、细腻、深沉、刚柔相济、优雅平和等美学风格的发挥及开拓将能够为人们辟出一方可以进行独特审美享受的心灵栖息空间。

历史的沧桑易变令京剧的发展起起伏伏,但每一次低潮又都蕴藏着新的发展契机。虽然京剧的文化传统衰落了,但哺育它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命脉依旧在强有力地跳动着,京剧仍有希望不断更新而重焕生机,尽管它要走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很远。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多元化的生存方式与文化选择,京剧虽身陷困境但并非绝境。知其困,究其因,求其革新,对京剧来说,背离传统的现代化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都是不可取的,应该使那些传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要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扬,得到丰富和完善,使其既具有新鲜的时代气息,又具有我们民族特有的情调和美感,这样的艺术,才能兼具现代性和世界性的价值。只要国人不漠然置之,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和优秀民族文化之典型,京剧仍有机会重整旗鼓,以其独到的戏剧观及表现手法,向我们的时代昭示着它的动人魅力和顽强生命力。

猜你喜欢
京剧戏曲娱乐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娱乐眼
努力学,尽情玩
娱乐猛回头,让你乐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