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的诗学观研究①

2015-11-14 12:00唐千友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江户诗坛诗学

唐千友

日本汉诗的诗学观研究

唐千友

内容提要:日本汉诗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在1 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王朝时期、五山时期、江户时期、明治时期四个阶段。由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群体的不同,诗学观分别表现为王朝贵族的经国济世诗学、五山禅林僧侣的幽玄蔬筍诗学、江户士庶的唐宋竞合诗学以及明治以后的功利主义诗学,这些诗学思想可以说是汉诗发展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在文学上的体现。

汉文学 汉诗 诗学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国。由于中国文化的强大辐射力,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汉字,也同时成为了日本等东亚国家共同的文字基础。日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可以说是一直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日本文化是在吸收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作为文化的固化与载体,当然更不例外。日本汉诗就是一个良好的例证。

一、日本汉诗

日本汉诗是日本人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式的诗。日本汉诗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影响并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

换言之,日本汉诗是在袭取、借鉴中国诗学的基础上,诞生于日本的文学现象。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拟以日本汉诗的诗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追踪不同历史阶段日本诗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归纳各自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二、日本汉诗的发展历程

从汉字传入日本(285)到汉诗作品的出现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成书于751年,这意味着最早的日本汉诗应该出现在此前的某个时间。尽管第一首汉诗的出现难以确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汉诗在日本经历了1 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十万首诗篇,成绩斐然,蔚为大观。

对于这1 300多年的汉诗发展历史,《日本汉诗鉴赏辞典》(1980)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以下简要介绍。

(一)王朝时期(646—1192)

准确地说,这是日本汉诗发轫起步进而成为文学大家庭中正式一员的时期。五百多年的时间跨度包括了日本的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以及平安时代,使得汉诗与日本本土文化水乳交融最终站住了脚。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有:大友皇子、文武天皇、长屋王、刀宣利令、藤原万里、大伴池主、阿倍仲麻吕(晁衡)、嵯峨天皇、巨势识人、小野岑守、空海、岛田忠臣、菅原道真、藤原忠直等。

主要诗集包括:《怀风藻》(751);“敕撰三集”:《凌云集》(814)、《文华秀丽集》(818)、《经国集》(827);《菅家文草》(900);《扶桑集》(998);《本朝丽藻》(1010);《本朝文粹》(1045)以及《本朝无题诗》(1162—1164)。

(二)五山时期(1192—1602)

五山时期包括日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大致相当于我国的南宋至明末阶段。由于遣唐使等官方交流渠道的中断,为寻求新的教义,镰仓初期许多日本僧人纷纷来到中国。因此在中日禅僧的推动下,日本于中世纪又掀起了一次吸收中国文化的高潮,五山文学就是这一高潮中产生的最直接、最辉煌的结晶。至于汉诗创作,五山时期的汉诗无论在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远远超过了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包括诗坛“三俊”:绝海中津、别源圆旨、雪村友梅;文坛“三杰”:虎关师炼、中岩圆月、义堂周信;此外还有梦窗疏石、江西龙派等。

就诗集而言,汉诗总集有《北斗集》(编者不详,1498年天隐藏龙泽作序)、《花上集》(文举契选编,室町时代后期,具体成书年份不详)等,基本上都是五山文学后期的收官之作。

(三)江户时期(1603—1868)

江户时代亦称“近世”,是指从江户(今东京)幕府的创立(1603)到明治维新前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日本汉诗迎来了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

江户时期汉诗坛大家众多,有名的诗人包括:藤原惺窩、荻生徂徕、龙草庐、柴野栗山、尾藤二洲、古贺精里、赖春水、赖杏坪、菅茶山、释六如(慈周)、释大典、大田南亩、市河宽斋、大洼诗佛、草场佩川、梁川星岩、广濑淡窗、广濑旭庄、大槻磐溪、斋藤拙堂、濑山阳、森春涛、大沼枕山、藤井竹外、安积艮斋、佐藤一斋、菊池五山以及女诗人江马细香、梁川红兰等。

江户时期的诗集可谓门类各异,五彩纷呈。其中最大的三部汉诗总集是江村北海所编的《日本诗集》正编十卷、续编八卷,辑录了江户时期502家诗;市河宽斋所编的《日本诗纪》五十卷及卷外集、别集、系谱各一卷,选辑了王朝时期420家诗3 204首,句527条;友野霞舟所编《熙朝诗荟》一百卷,选辑了江户时期1 467家诗14 318首。

(四)明治以后

从时间上说,“明治以后”无疑是一个跨度很大的时间段。但实际上,就日本汉诗而言,这是一个走向衰落的时期,汉诗的存续也就是明治、大正时代以及昭和前期的七八十年的时间。

明治前期活跃于汉诗坛的有三个派系:广濑淡窗咸宜园一门、冈本花亭一门、梁川星岩一门。就影响力而言当属星岩门下的大沼枕山、小野湖山、森春涛最大。明治后期以森槐南(森春涛之子)的星社为汉诗坛的中心,参加者有国分青崖、本田种竹、野口宁斋等。大正(1912—1926)、昭和前期(1926—1945),基本上是由国分青崖、岩溪裳川、饭冢西湖等诗坛老将极力撑持,汉诗淡出日本社会生活已然定势。

明治汉诗坛的一个特色是汉诗文杂志的创刊以及报纸汉诗专栏的设立。汉诗杂志有《鸥梦新志》、《明诗综》、《百花栏》等;报纸专栏由《每日新闻》的“沧海拾珠”、《日本新闻》的“文苑”等。这为汉诗的发表开辟了新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明治汉诗得以延续。

以上是对日本汉诗发展史的简单梳理,从中我们能体会到汉诗从无到有,由盛至衰的发展脉络。那么,在这1 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诗歌而产生的诗学思想,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

三、日本汉诗的诗学观

应该指出的是,近年来关于“诗学”的定义及其范畴,学术界颇多争议。但是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王福祥(1995)就将日本汉诗比作一面硕大的镜子,认为它历史地反映了古代及近代日本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情感。这正是我们阶段性分析日本诗学思想的理据所在。

(一)经国济世的王朝贵族诗学

如前所述,王朝时期日本汉诗发轫起步进而成为了文学大家庭中正式的一员。汉字以至汉诗初到扶桑,最先接触的都是相对高端的精英阶层,包括皇族、贵族以及少数官僚和僧侣。究其原因,一是要读懂或作汉诗需要具有非常高的汉学和文学修养,只有上层的社会贵族才能做到。其二是相对于和歌的音调柔美婉丽,汉诗格律声调抑扬顿挫、遒劲慷慨,更适合“言志”。8世纪中叶出现的日本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以后又相继出现了“敕撰三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汉诗集,仅从名称上我们就能窥见其浓厚的“官方”色彩。此外,王朝时期的诗集大多是由天皇御敕编撰的,编者也都是经常活跃在皇室左右的达官贵人。而且在当时宴请国宾时以汉文作诗,相互唱和也是不可少的礼遇内容。这从大友皇子的《侍宴》中可以得到印证。

侍 宴

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

在经国济世的诗学思想下,王朝时期的诗作中与政治生活有关的为数众多,以下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阿部仲麻吕(晁衡)的诗作,同样也是政治主题下的述怀之作。

奉使衔命使本国

衔命将辞国,菲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邻。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二)幽玄蔬筍 的五山禅林诗学

五山诗坛的主角是僧侣。从12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五山时期,正是日本历史上连年战乱动荡的年代。贵族、武士、僧侣乃至庶民百姓都感受到了荣枯衰盛的无常。佛教因此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儒教。逃避战乱,追求美的艺术世界,成为了五山文学的时尚。“幽玄”、“余情”成为了诗学的重要理念。同时,由于创作的主体是禅僧,五山诗学难免带有浓郁的疏筍气息。我们从以下诗作中,就能看出这种诗学思想的烙印。

游 山

虎关师炼

今日最和晴,游筇唤我行。

上山心自广,渡水足先清。

坞媚群花发,溪幽一鸟鸣。

归途随牧竖,牛背夕阳明。

杂 语

倒置生物显微镜TS100-F购自尼康株式会社,BB150 CO2培养箱和Veriti 96 PCR仪购自赛默飞世尔(苏州)仪器有限公司,TGL-20000cR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购于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D3024高速微量离心机购自大龙兴创实验仪器(北京)有限公司,ACEA NovoCyte流式细胞仪购自艾森生物(杭州)有限公司,FlexStation多功能酶标检测仪购自美谷分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细胞培养板购于无锡耐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雪村友梅

吾不欢人誉,亦不畏人毁。

只缘与世疏,方寸淡如水。

一身缧绁余,三载长安市。

吟哦聊适情,直语何容绮。

不同于王朝时期的“经国济世”,五山诗学主张“禅文并立”、“参诗如参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作品也主要是宣扬四大皆空、与世无争、看轻荣辱、远离世尘、归隐山林等消极思想。当然也不乏一些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疾苦、针砭时弊的佳作。

(三)唐宋竞合的江户士庶诗学

江户时期主宰诗坛的主要是士庶诗人,又称儒家诗人。从室町末期开始,佛教的地位显著下降,这一方面是僧侣本身的堕落,更主要的是禅法思想越来越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因为在江户时代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安定太平,城市工商业开始发展,普通的市民势力也跻身于文化事业了。“唐话”的流行使得汉学由京都、江户、大阪三都扩展到了全国各地。汉诗随之走下神坛,走向了普罗大众。受众对象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了诗学思想的多元化。

暗淡中原一病夫,

登楼落日满平芜。

沧溟春涌涛声大,

菡蓞晴摇雪色孤。

五斗时能愈我渴,

千秋未必须人扶。

只缘寂寞悲同调,

苦忆周南县孝儒。

从整体上看,这首登楼诗与杜甫的《登高》颇为相近,气势纵横又收缩自如。“中原一病夫”,“落日满平芜”都是明代以后中国诗歌中的常见用语,荻生徂徕推崇唐诗,往往借鉴明代七子的诗歌笔法,所以诗中多出现这些习语也就不足为奇。此外,服部南郭的长诗《明月篇效初唐体》仅从诗名上就显示了作者的诗学立场。

山本北山的《作诗志彀》成为了宋诗勃兴的契机。唐宋两派之间难免各张门户,党同伐异。菊池溪琴《论诗二十首》中就有这方面的反映:

诗话也似含宿仇,

浅近未足评千秋。

霜剑翠娥皆扮色,

毕竟袁赵是老优。

当然,作为汉诗空前鼎盛的江户时期,其诗学的主流仍是“兼收并蓄”。特别是江户末期,在整合前代诗学理论,于复古与新变、格调与性灵之间寻求辩证关系的清代诗学的影响之下,诗论渐归平稳,往往能认真剖辨各种诗学观点之优劣并予以择取融通。这一期间,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如梁川星岩、广濑淡窗的诗风都兼收唐宋,反映了汉诗在日本已经到了风靡传播、臻于成熟的阶段。

需要一提的是,江户后期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抒发忧国的“志士诗”很多,大都是以尊皇攘夷的思想为基础,后来发展成了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使汉诗蒙羞,在此不作赘述。

(四)功利至上的明治夕阳诗学

之所以有“明治夕阳诗学”一说,是因为明治以后,一方面,日本的兴趣与目光已转向西方科学文化,另一方面,中国晚清的诗坛也已少有活气,日本汉诗的源头枯竭了,内外交困之下,日本汉诗走向了衰微的缘故。及至大正、昭和时代,随着西学的隆兴,汉学更是一步步走向衰落。待到后来连报纸上也很少再设汉诗专栏时,汉诗也就随之淡出了日本的社会生活。

活跃在明治汉诗坛的主要是:维新的元勋和新政府的高级官僚与军人;受到新政府厚遇的幕末诗家;不事二主的幕府遗臣;在近代学校中从事文史教学的学者诗人以及维新后的新派诗人。

明治时代日本诗学一个最大问题是在什么语境下发展自己的理论。西方文学思潮的强势登陆,本土文学思潮的走马换灯,使得夕阳残照的日本汉诗彻底失去了阵脚。在文学界所谓的启蒙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普罗文学、新感觉派等思潮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之中,偏安一隅的汉诗坛集体逃向了功利主义。于是官僚们利用汉诗附庸风雅,鼓吹维新正道,最终导致汉诗成为了鼓噪极端民族主义,宣扬军国主义思想的帮凶。受到厚遇的幕末诗家们,更加意气风发,填词作诗俨然成了美好生活的调味品,酒足饭饱之下的“香奁体”也就理所当然了;至于心怀不甘的幕府遗臣,活跃在新政府的报纸上可能不仅仅是宣泄郁闷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吧;新派诗人可谓咸与维新,瓦斯、皮靴、牛肉、电灯等西洋文明冲淡了汉诗的高雅纯洁,“诗之为诗”的平仄对仗、格律意蕴渐次流失。学者诗人的汉诗是他们的“副产品”,诗作数目不多,但可以说是汉诗下世时期的一个亮点。

从明治到昭和前期,是日本社会政治变革、各种思潮涌动孕育社会剧变的前夜。从内容上看,明治汉文学与这个时代的特征结合得异常紧密。汉诗坛失去了振臂一呼的凝聚力,加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功利主义自然应运而生。应该说这无疑是诗学思想的一种倒退,也是日本汉诗“落花流水春去也”,走向末世的必然反映。

四、结 语

作为日本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诗在日本存续了1 300多年,它是反映日本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王朝贵族时代的经国济世、五山禅林时期的幽玄蔬筍、江户士庶时代的唐宋竞合以及明治以后的功利主义诗学,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我们回顾总结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对于重温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对于加强今后的交流和繁荣双方的文化都是十分有益的。

注解【Notes】

①此文为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项目编号:J10113190103)的阶段性成果。

②国内学者如马歌东(2004)、高文汉(2005)、王福祥(1995)等也都采用该划分方法,本文沿用这一划分方法。

③除了以上主要汉诗集外,还有一些别集,如空海的《性灵集》(835);岛田忠臣的《田氏家集》(892)等,无须一一列举。

④本文选用的诗文都出于王福祥:《日本汉诗撷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为避免繁琐,以下不一一标注。

⑤“唐话”即江户时期流行的中国话。

⑥参见陈福康:《揭开日本汉文学史角落的另一幕》,载《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第3期,第55—60页。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 马歌东:《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高文汉:《日本近代汉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3] 孟庆枢:《日本诗学概论》,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89页。

[4] 高文汉:《日本中世文论》,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97页。

[5] 王福祥:《日本汉诗撷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6] 严明:《花鸟风月的绝唱——日本汉诗中的四季歌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By analyzing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paper holds that Japanese poetry is the blending of Chinese-Japanese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history of 1 300 years, Japanese poetry had different poetical theory such as: political poetical theory of dynastic period;gloomy poetical theory of medieval period; diversification poetical theory of the Edo period; utilitarianism poetical theory of Meiji period. And these were reactions of the different period.

Chinese Literature Japanese Poetry Poetical Theory

Tang Qianyou is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Principal academic interest is Japanese Literature.

唐千友,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

Title: The Poetical Theory of Japanese Classical Poems

猜你喜欢
江户诗坛诗学
背诗学写话
居酒屋的诞生
中国诗坛四公子·书画欣赏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暨“聂绀弩杯年度诗坛人物”发布会剪影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暨“聂绀弩杯年度诗坛人物”发布会
关于编辑出版《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及推荐“聂绀弩杯年度诗坛人物”的方案
“飞檐走壁”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日本江户时代史学发展受中国史学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