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求职诗

2015-11-14 07:27黄自鸿
杜甫研究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杜甫

黄自鸿

杜甫不但是中国最伟大的诗圣,也是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中国文人。经过千余年的解读与投射,杜甫堪称中国历代作家的顶点,既因为杜诗业已成为中国正典,为士人不可不读的重要作品,也由于他的经历极为坎坷,许许多多仕途不得意和遭逢挫折的读书人,通过杜诗,获得心灵慰藉的疗效。

任职拾遗之前,杜甫经历了三次考试。开元二十三年 (735)举行的进士试,杜甫并没因为名落孙山一蹶不振,反而继续他的壮游。天宝六载 (747)杜甫参加制举,由于李林甫玩弄权术,以“野无遗贤”为借口致使当时考生无一及第,这次失败对杜甫打击很大。天宝十载 (751)子美再次尝试争取出仕,进献《三大礼赋》后获得玄宗赏识,给他待制集贤院的机会,可是还得等到天宝十四载 (755),才终于授与河西尉一职。

在等待的日子,杜甫极为彷徨不安,天宝七载 (748)所作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很能说明诗圣欲仕无门的痛苦和愤慨: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祇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诗歌开端先写作者的愤激之情,对于纨绔子弟衣食无忧,读书人却贫困终身的命运充满怨恨。在诗中作者自述成名甚早,创作水平极高,当时名士如李邕﹑王翰都极为看重自己。以自身的才华,杜甫相信马上就能高据路津,为皇室和百姓干一番事业,谁料经历许多辛酸,仍然无法获取一官半职。中段作者感慨“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言及天宝六载的考试落榜;由“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开始,杜甫回应标题,感谢韦济一直以来的真诚帮助,失意的作者打算到远方隐居。《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属于杜甫早期作品中的佳作,名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为代表诗人特质的典故;诗中淋漓尽致的情感抒发,亦具备强烈的艺术效果。

就诗的表面看来,杜甫似乎打算放弃仕途决意隐居,可留意他其后数年的人生,杜甫一直坚持致君尧舜的远大志向,拟以《三大礼赋》,循“自举”一途释褐。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一首解读杜甫心态的重要作品,不但表现出杜甫强烈的爱恨情感,也与后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壮游》等长篇巨著一脉相承,把鲜明的自我形象写进诗歌里面。同时,在这首诗中,杜甫表达了求职与求道两个诉愿,后者既是失意于前者的宣泄,反过来又加强了作者追求功名的心志。可以说,通过本诗,杜甫尝试向韦济委婉地表达求职的心愿,远离京师并非他的本意。

唐代文人的出仕途径,除了一般的“常科”之外,还包括“荐举”和“自举”的“制举”。借《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例,作者需要寻求当时名人举荐以获得应试机会,在百官面前朗诵诗作即为其中一种方式。唐代读书人以诗歌与名流交往,恳请对方推荐自己的“干谒诗”,可说是当时流行的“求职诗”。同样就这首诗看,仕途失意引发作者退隐的情绪喷射,也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求道主题。今本杜集,首先让我们感到作者形象跃然纸上的作品,当属早年身处长安,求仕未成而创作的一系列“求职诗”和“求道诗”。相比最早期 (如《望岳》)的诗作,这些诗歌深深显示出杜甫旅食京华的艰辛,为生存而极力挣扎,与开元期间贡举失败时的心态完全不同。

根据仇注,从天宝五载 (746)始到天宝十四载 (755)写《官定后戏赠》止,杜甫一直留在长安,按仇注本,存世的第一首求职诗当属《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在诗中,杜甫以极为恢宏的语调颂扬李琎,先言德行出众获加特进,为群臣表率,又以“千里骏” “九霄鹏”比喻对方。李琎高尚忠君的形象贯彻于诗歌主体,深得皇帝器重,由皇上差遣而来的中使不绝门庭,呼应诗中“圣情常有眷,朝退若无凭”,强调李琎谨慎守本分。紧接着,杜甫称许汝阳王生活简朴,以孝义著称,和当今圣上有着深厚的亲情,也能与友朋真诚相对。诗的最后两节,作者首先交代李琎与自己交游的情况,以古人作喻,强调对方待己甚厚,最后自叙能与汝阳王相见,以呼应唐代盛世作结。

这首诗可说是唐代文人日常生活的例证,赠答诗非但不是应酬文学,它更属于具有特殊功能的文体。黄智群在南朝赠答诗研究中指出,当时文人即以献诗为晋身名流的方式,毫不忌讳流露对功名的追求。过去用以出仕的赠答诗传统,常常突显对方尊贵的身分,以及自己人微位卑的对照为手段。例如吴均的《赠王桂阳别诗》:“昔闻杨伯起,拖金振清风。高华积海外,名实满山东。自有五都相,非无四世公。临窗惊白日,倚匣曳轻虹。愿持鹪鹩羽,岁暮依梧桐。”作者极力赞赏赠与者王嵘显赫的家世,后面则以小鸟自喻,以强调自身的卑微。更进一步看,有一些赠答诗具备求职的功能,值得我们另僻一类,以探寻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胡应麟谓《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格调精严,体骨匀称,每读一篇,无论其人履历,咸若指掌,且形神意气,踊跃毫楮。如周昉写生,太史序传,逼夺化工”。通过对赠与者的细致描写和对自身的呼应,作者得以铺叙自己渴求出仕的愿望。结尾部分,作者云“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表面与两首《赠李白》“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未就丹砂愧葛洪”等诗句一致,事实上他写这首诗给汝阳王的原因,当然不是为了和他一起求仙学道,而是以极其含蓄的方式提出请求。杜甫多番表达求道而非功名的想法,可在另一方面,他在长安的日子则极力寻找着出仕机会。

约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同时,在获悉自己名落孙山之前,杜甫还创作《赠韦左丞丈济》诉说自身窘况。全诗大意可分三节,第一节借古人作喻,称赞韦济为担任左丞的合适人选;第二节笔锋一转,写作者日渐衰老贫困,获对方接济而表示感激;第三节点出主题,期望韦济能够汲引自己。浦起龙评《赠韦左丞丈济》,即认为“甚言蹉跌之态,然非盛年本色。定是疪句”。然而,若全面审视杜甫的求职诗,我们将可发现这是他的常态。杜甫其人其诗,如我们愿意相信惠洪《冷斋夜话》所说,“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他自己的一颦一笑,以至于每个阶段的情感挣扎,一一见之于诗。除了上述《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外,杜甫的求职诗有着非常鲜明的自我形象呈现,他把自己的艰苦境况,或者说,穷困不堪的自我形象写进给对方的诗歌之中。

杜甫写给张垍的两首诗作,延续《赠韦左丞丈济》的特色,由引入﹑赞美和自述三部分组成。《赠翰林张四学士垍》首先点题,呼应赠诗的对象,然后描写张垍在皇帝身边得到重用,获得优厚的待遇,最后写作者自己悲苦的形象结束。这首诗最值得留意的部分,当属杜甫笔下落泊凄凉的自我描写。在自述中杜甫以极为卑微的态度寻求对方帮助,写“无复随高凤,空余泣聚萤。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傥忆山阳会,悲歌在一听”,自己不能追随高凤,只可寄哭泣于聚萤,像春草一样渺小,又如漂萍一般流落四方。最后作者请求张垍顾念两人的交情,愿意聆听他的悲歌。另一首《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较前作更为谦卑。杜甫描写张垍身处昆仑仙境,称赞对方享有清誉,在儒术的承传上又与父亲张说齐名;相反,潦倒的自己多次尝试出仕不果,只是四处飘泊的小人物。诗的结尾“顾深惭锻炼,才小辱提携。槛束哀猿叫,枝惊夜鹊栖。几时陪羽猎,应指钓璜溪”,一方面对张垍的提携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借姜子牙的比喻,表达自己期望再次获得张垍的举荐。

关于这首作品的诠释,历来注家有两种看法,认为前半描述张垍的诗句语带讽刺,也有学者相信杜甫单纯赞美对方。事实上,《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绝无讥讽意味,它的本质是一首寻求帮助的求职诗。王嗣奭认为“语涉谄谀”,倒更为接近事实。他又指出“后面陈情,亦觉过于卑屈”,诗中有极为鲜明的主客对比。综观杜甫的求职诗,包括《敬赠郑谏议十韵》《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上韦左相二十韵》《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诸作,这个“过于卑屈”的形象不但是艺术效果,也是杜甫不断为自己重复的写照。

在以上列举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求仕心切的境况。《敬赠郑谏议十韵》沿用求职诗的写作惯例,首先夸赞对方的创作水平高超,波澜老成。然而,作者似乎急切想要申诉自己投效无门的感慨,在第五联开始就自称飘泊无定的野人,得不到上天的眷顾。多病体弱的自己不再穿上儒服;旅居在外,岁月渐渐逝去。诗结借用阮藉途穷大哭一事自喻无处容身,期望对方能够为己寻求出仕途径。

更有代表性的当属《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为了得到释褐的机会,杜甫不断接触各式人物;天宝十二载 (753),京兆尹鲜于仲通“讽选人请为刻颂,立于省门”,杜甫于是趁机献诗,以求青睐。求职诗的传统,或者说,求职诗的功能和脉络,在这首诗中表露无遗:

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始见张京兆,宜居汉近臣。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侯伯知何算,文章实致身。奋飞超等级,容易失沉沦。脱略磻溪钓,操持郢匠斤。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凤穴雏皆好,龙门客又新。义声纷感激,败绩自逡巡。途远欲何向,天高难重陈。学诗犹孺子,乡赋忝嘉宾。不得同晁错,吁嗟后卻诜。计疏疑翰墨,时过忆松筠。献纳纡皇眷,中间谒紫宸。且随诸彦集,方觊薄才伸。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交合丹青地,恩倾雨露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

按浦起龙的看法,起首四句隐然有自我描述的成分,暗示不得重用的感叹。沿用赠答诗的惯例,杜甫引用汉代京兆尹张敞的典故,藉这名能吏比照鲜于仲通。第五至六联,作者称许对方名望特别优秀,一举奋起,摆脱沉沦的境况,似亦隐藏自我指涉的成分。 “义声纷感激,败绩自逡巡”承上启下,谓鲜于仲通曾经帮助的人很多,作者则遭逢事业上的挫败。后文杜甫感慨少年时已习诗,获得参与进士试的资格,却无法晋身仕途,及不上晁错﹑郄诜等人,即使自己献上《三大礼赋》,也因为李林甫故意阻挠,不得完成自己的梦想。最后两联呼应鲜于仲通和杨国忠,谓两人恩泽如雨露,期望困于穷愁的自己,可以获得报效杨国忠的机会。对于杜甫如此折腰之举,评论者以宽容的态度为诗圣辩解:“少陵之投诗京兆,邻于饿死,昌黎之上书宰相,迫于饥寒,当时不得已而姑为权宜之计,后世宜谅其苦心,不可以宋儒出处深责唐人也。”无论是《赠韦左丞丈济》或是《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这个“过于卑屈”的诗人与《官定后戏赠》的作者极为不同,深深表现出古代诗人求仕的曲折与委屈。

诗圣遗下数量丰富的作品,后来读者得以在其中发现各种诗歌的体裁和范例,不但促进了中国诗的发展,也导引出各种重要的批评观念。在杜甫的求职诗里,我们可以读到贫困凄凉的自我形象,诗歌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以及唐代文人的心态。

注释:

①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3页;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12-14页。以下有关杜甫生平的资料均参考仇注年谱。

② 唐代自举制度,参见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87页。

③ 黄智群,《南朝赠答诗与士人文化研究》,台北花木兰,2011年,第99-115页。

④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72页。

⑤ 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第687页。

⑥ 释惠洪,《冷斋夜话》,《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张伯伟编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⑦ 浦起龙,版本同前,第702页。

⑧ 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7页。

⑨ 仇兆鳌,《杜诗详注》,版本同前,第144页。

猜你喜欢
杜甫
登高
晨雨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