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起时

2015-11-14 19:02文_鲸
读者·原创版 2015年9期

文_鲸 书

北京风起时

文_鲸 书

创业土壤从来不是童话里的乌托邦,相反,它充满了残酷、血腥、背叛。现实是怎样,创业这块土壤上疯长出的花朵就是怎样。但有时,这些花朵又与它们生长的土壤截然不同,它们纯真、坚定、灵活,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国贸的写字楼很难进:访客需要出示身份证原件,在前台登记、拍照,才能拿到一张一次性的门卡。乘分层电梯,到达公司门口,他们不能输指纹,没门禁密码,只能等前台开门。

然而,还是有一些人毅力惊人,绕过重重阻碍,挤进办公室。他们局促地搓手,左顾右盼,期待投资经理给他们5分钟,聊一下“改变世界的创业梦想”。

所以,第一次在办公室见到“礼盒男”时,我并不奇怪。

跟其他突然找上门的人一样,他没投BP(商业计划书),没预约,不认识公司里的任何人—除了吉祥物一样出名的大老板。他带了产品小样—一个巨大的红色纸盒,看上去可以装月饼、粽子,像20年前县城送礼会用的包装盒,上面写着“花好月圆”,配朵大牡丹花的那种。

他矮、瘦,稀疏的头发竭力覆盖着整个头顶,艰难地维持着体面。他安静沉默,并不主动找人说话,紧紧捂着那个大盒子,像是捂着饥荒时的最后一点儿粮食。

他对每个人鞠躬,谦卑得近乎谄媚。然后拿出一封手写的信,7页,双手捧着,递给我的同事。

信纸的抬头是“某某县木材厂”。

这种人见多了,我们都有点儿发怵。砸桌子的,下跪的,对投资经理围追堵截的,捧着BP嗷嗷哭的……一个说要做老年人电商的,激动得用手砸桌子:“我很愤怒!为什么没有一家给老人买东西的电商?天啊!”然后哭了起来。

他的动机是:“回老家才知道,父母已过世一年多,烂在床上,没人料理丧事。”

我跟分析师面面相觑,不敢再问他“你早干吗去了”。

按经验,这类人都会要求见大老板。结果,“礼盒男”双手递上那个大礼盒,然后面向我们,脸上凝固着一个笑容,倒退着,慢慢地退出办公室。不小心撞到桌子,他立刻扶住,讪笑得更不安了,像是怕把桌子撞疼了。

我读了那封信,大意是他曾下过海,赔过,也赚过,现在与妻子在地铁口卖袜子。一次下大雨,袜子全打湿了,妻子跪在雨里哭,他鼓励妻子别放弃。他希望我们能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再度翻身。

他创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

他认为,现代人重感情,送礼不能一次只送一件,而要送一套,所以他提供全套礼品。那个红色硬纸盒里装的就是一套礼品,他的全部希望,用粗糙的红纱布裹着:一把格子伞,一把剃须刀,一根皮带。

他坚信这是“无人发现的、巨大的、美丽的蓝海”。

看着他倒退着走出办公室,我突然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如同看着一个人在你眼前溺水,你却无法伸出手救他。你甚至不能确定是否应该告诉他,你快死了,快逃啊!

一将功成万骨枯。有多少一夜暴富的神话,就有多少燃尽青春热血的枯骨。

我称呼他们为:赚过1000多万虽然亏了但我还有梦想快给我10万男,怀疑创意被盗精神崩溃男,Word写得乱七八糟、天天堵投资人的中专男……以及一张中国面孔却只讲英文的“香蕉男”。

中午,刚吃了午饭,大家都有点儿犯困。他气势汹汹地进来,没预约,用英文招呼所有人:“Hi,guys!Listen!”等他讲完创意,分析师表情尴尬,说:“您好,请问……您知道这个产品几年前国内已经有了,叫陌陌吗?”

“What?!”他发了通火,气鼓鼓地走了。

还有10万个号称要打倒阿里巴巴,“给马云一记大耳光”的;10万个号称要做“O2O互联网立体式大数据全产业链电商”的……创业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做APP,做APP就是为社交。

创业之风剧烈喧腾,有人在风口飞起,有人被吹掉了最后一件衣裳。风起时,无人能保持镇定。

我对女性创业者的印象基本来自马佳佳,那位做情趣用品起家、擅长自我营销的姑娘。无意褒贬,但入职之后,我看到了女性创业的更多可能性。

我认识了侯瑀,她讨厌别人说她是“女神”、学霸、精英,尽管她的确是。侯瑀毕业于人大统计学系,本科毕业时被哈佛、耶鲁等8所名校录取。她选了专业排名全球第一的纽约大学精算系念硕士,在高盛做大宗商品交易,然而她却放弃升职机会,开始创业。

她的创业项目听起来一点儿也不“高大上”:给人口密度大、经济落后的小城市的超市经营者借钱,帮他们管理货源。项目的名字听起来好一点儿,叫“供应链金融”。

初心在于,她去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玩,发现当地超市卖的都是“伊莉牛奶”“萌牛酸酸乳”。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带着小孙子。老人很节省,却舍得花高价天天买“伊莉牛奶”给小孙子喝。

她很难过,也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她与两名合伙人一起开发了一套管理系统,免费提供给小超市的老板们。这套系统可以帮助他们管理货源,知道哪种啤酒卖得好,该赶紧补货,哪种零食没人买,再不能进货了。同时与供应商合作,保证小超市售卖真货,使消费者不再受骗。

我认识了李真,她是真正的“别人家的孩子”:20岁念完硕士,在国内知名高校任职,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给大学生做心理辅导。辅导了快8年,她突然放弃了名校编制,开始创业。

为什么呢?她聊起了国内心理咨询业的现状:乱收费,咨询师以把咨询者说哭为荣。

最赚钱的是给企业做团队建设,老板最爱看的是咨询师讲完,员工振臂高呼、抱头痛哭的场面,以为这样才能增强凝聚力,员工才忠诚。却不知道,也不在乎,员工看似打开了自我,其实心理上遭受了伤害。

心理咨询师变身为成功学讲师,每年进账数千万。无法监管,全凭从业者自觉。她无法容忍,希望做出微小而切实的改变。她写博客、做讲座、写书,最后终于决定创业,搭建一个能让普通人找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平台。

她们都是女性创业者,所以呢?

其实没有任何不同。请忽略她们的性别,关注她们的事业本身。

有一次,我和投资经理一起,与一家做内容的公司谈估值。

投资经理说:“别家给您5000万,我们觉得您的项目特别好,愿意出6000万,您看可以吗?”

对方试探着问:“再高一点儿成吗?”

我们不敢擅自做主,给大老板发微信。大老板立刻打电话过来,他已猜到对方不擅长谈判,但他相信那家公司的价值,因此特意打电话叮嘱,不要压价,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

知道大老板的做事风格,我俩也不意外他会主动加价。

“7000万?”我们顺势提价。

成交。双方都挺高兴。

回程的出租车上,那位投资经理跟我开玩笑:“哈哈,议价都是1000万起,感觉自己好有钱。”

我说:“哎呀,我也觉得自己好有钱。”

我这样一个大学尚未正式毕业,每天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下一顿吃什么”的女生,居然参与决定了一笔几千万的交易—而这还并不算一笔很大的交易。

如今,我参与决定一笔投资到底该是5000万还是8000万;晚上一起喝酒的“90后”朋友都身家千万、公司估值过亿。看着车窗外闪闪发亮的央视大楼,我觉得现实如此魔幻,让人分不清真假。

比如,两位创始人为分家打得不可开交。A把跟B的聊天记录全部截屏,准备在B闹得太狠时发给他女友看,证明B出轨了。B则拍下A违规加工食品的照片,准备在A背叛他的时候捅给媒体。最后他俩和平分家,每天仍在“朋友圈”互相点赞,都不知道对方留了后手。

比如,一个妆容妖艳的女人来谈合作,她是做化妆品的,她的个人收入占总利润的70%。她发展下线,下线越多收入越高……我们都傻了,她是在“朋友圈”卖面膜的,俗称传销。

……

这一切都太魔幻,我甚至担心自己以及创投圈的很多人,以为自己分分钟有几百万流水,以为自己有无限光明的未来,以为每一道迎上来的目光中都是羡慕、嫉妒、赞许,而不是看着你出丑,看着你跌下来。这个无限膨胀的泡沫,终有破裂的那一天。

入职前,我去真格拜访,碰到一个怀疑创意被盗、精神崩溃的男人,他穿得破烂,头发灰白。

听分析师讲,这个人得知真格投了一个与他的创意类似的项目,恰逢自己事业不顺,就炸了,坚信是投资人窃取了他的创意,常来公司堵人。

他在办公室“暴走”,抓住每个人尊称老师,要微信,一会儿又发了狠,说:“我要告你们!都等着坐牢!”

他把自己的双肩包砸在桌上,里面的大铁杯子撞到桌上,一声巨响。

我被吓到了,悄声问行政助理:“怎么不叫保 安?”

她把我拉到一边说:“Bob不让,说还是得见见他。”

大老板很快出现。一见大老板,那个男人立刻握紧拳头,露出凶狠的样子。

大老板却向前一步,握住了他的手,安慰了他几句,把他带去了会议室。手被握着,他泄了气,表情变得很委屈,竟是要哭了。

后来我被问到过很多次,为什么要来真格?

不只是因为优厚的薪水,不只是因为这个行业财富和人性的密度太高,让任何一个热爱故事的写作者都无法保持镇静。

真正的“决定性瞬间”,是我看到大老板宽慰那位精神几近崩溃的男人时眼中的理解与安慰,不是“投资人对创业者”模式化的安慰,而是“一个善良的人对一个悲伤的人”的安慰。

那一刻打动了我。

大老板叫徐小平,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邓超饰演的孟晓骏的原型。

真格还会投一些奇怪的、可能永远也赚不了钱的项目,也是加分项。比如投资公海上的一艘巨轮,让所有因为穷、签证等原因无法在美国入境的创业者能有一席之地,组团队创业。

一种大型浪漫主义。

哥大毕业的艾琳,美得让人费解—她为什么不做超模,要做酸奶?她的公司叫乐纯酸奶。

布朗大学毕业的王胜寒,提供每月一次的定制葡萄酒服务,经常得全球飞,跟各国的优质酒庄谈判,还得自己录视频、写文案、写葡萄酒的科普文章。

记者欧阳艳琴曾帮采访对象筹集过20余万的善款。她最近辞职了,创立了一家叫“科蝌”的企业,给低收入家庭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可以做手工、发挥创造力的公共空间。

……

我的一位朋友称此为“新一代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他认为,这些有精英教育背景的年轻人愿意放低身段,做前人看不上的行业,愿意去开拓无人在意的细分市场,能真正提升消费品的品质和审美。

会活到下一轮吗?能融到更多的钱吗?能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甚至改变世界吗?

我知道绝大部分都不会。更多的创业者,他们的公司会产生内部分歧,撕得腥风血雨,会转变方向,资金链会断掉,会发不出钱,会被黑得怀疑人生,会垮,会死。

机遇、奋斗、执行力、判断力……资本之外,能影响一家公司成败的因素太多。

但至少,在成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之前,他们成就了“更美好的自己”。变得更专注、顽强,有执行力,明白创业维艰,并愿意付出代价。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被写进“北京风起时”这一高贵与苟且、希望与绝望、奇迹与庸常并存的浩荡的故事里。

举国创业、热钱翻滚的洪流中,追逐优质项目的投资人,疯狂增长的创业者,用钱投票的消费者……风起,风停,所有人,都已是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