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往事

2015-11-17 20:40张文锋
西江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竹筏麻绳风车

● 张文锋

黄麻往事

● 张文锋

黄麻是一种草本韧性纤维作物,剥下它的皮可以制成麻绳、麻袋,是那个年代装载粮食的首选物品。家乡的田野宽广肥沃、一马平川,农民们除了种水稻、西瓜、红薯,还在广袤的土地上种植黄麻,一行行,一垄垄,茫茫一片望不到头。

初夏时节,一杆杆齐人头高的黄麻上缀满了黄色的花瓣,散发出淡淡的香味,成群的蜂、蝶、甲虫在花间飞舞。挺立着的黄麻杆,婆娑的枝叶间,漏下点点阳光的碎影,微风轻轻拂过犹如海洋的黄麻地,荡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嗅着夹杂着泥土气息的清香,让人仿佛置身如诗的境地。

黄麻丰收的时候是在大暑前后,粗壮的麻杆褪去青色,换上了黄色的外衣,顶端结满了饱胀的麻籽。吃过早饭,人们来到各自的黄麻地,开始剥黄麻。祖母往一根黄麻的齐腰处一折,“咔嚓”一声,麻杆断了。祖母再用一副被磨砺得光溜溜的麻夹——两根短短的拇指般大小的圆木棍,娴熟地把黄麻的皮与杆大部分分开,只剩下一截像辫子一样的麻皮连在麻杆上,麻杆芯则扔在一边。这时,就是母亲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只见她一把抓住那黄麻的长辫子往腰上一挽,用力一拽,麻杆被连根拔起,母亲把黄麻根部的皮剥开,一会儿麻皮、麻杆就堆成小山似的。

为了节省来回走路的工夫,人们就带干饭或送饭在地里吃。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黄麻地里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着的身影,听到的都是剥黄麻的声音,此时一切似乎都停滞了,偶尔几阵蝉鸣隐隐约约飘入耳际。等到日落西山,大人们便把一天的劳动成果——剥好的黄麻皮挑到桃江边的沙滩上,恭候第二天烈日的烘烤。

把黄麻杆串起来制成小风车、小竹筏一类的,便是孩子们的好玩具了。孩子们人人手持黄麻杆扎着纸做的小风车,满村子疯跑,风车悠悠地转;或是把黄麻杆扎成的小竹筏在村子旁的小河里“荡舟”,小竹筏在清清的河水里漂呀漂,一直漂到看不见为止。这些精致的“工艺品”,伴随着我度过了童年时许多美好的时光。

黄麻晒干了,人们把它扎成把,留出一些自家备用,剩余的黄麻皮卖到县里的棉麻仓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可是一项不菲的收入,让父老乡亲乐开了怀。

每当雨天的时候,老人们便在祠堂里摆开了架势编麻绳。老人们把一根木制的手摇柄,固定在一张长长的条凳上,再把黄麻皮连接在两头,一人控制摇柄,一人在另一头搅动一根丫状的木杈,不停地摇,不停地搅,还要不时地添上经过分拣的黄麻皮。他们一边劳作,一边聊着开心的话题。那时候,人们根据自家的需要,编织成一根根或长或短的黄麻绳,收藏好留到来年或作箩绳或作牛绳。木杈悠悠地响,仿佛像一首美妙的曲子,多年以后还回响在我的心里。

斗转星移,尼龙绳取代了古老的黄麻制品,特色农业取代了传统农业,黄麻的往事与现代生活已渐行渐远,只是在我的心间留下了一份悠远的记忆。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竹筏麻绳风车
小风车
漂亮的“小草帽”
春到遇龙河
一根麻绳 ,打造逆天美物
自制纸风车
哪个风车转得快?
激流中的竹筏
嘿,真开心
阳朔山水
“吃亏”赢得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