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指挥国歌第一人

2015-11-18 09:37王梦悦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军乐团指挥棒国歌

文/王梦悦

于海:指挥国歌第一人

文/王梦悦

1970年,作为解放军军乐团中年轻的演奏员,他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检阅。1984年国庆,作为千人军乐团分指挥,他接受了邓小平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

在1999年建国50周年庆典上,他作为联合军乐团总指挥,接受了江泽民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作为礼仪乐队总指挥,完成了祖国赋予的使命。

2009年10月1日,他再次指挥解放军军乐团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于海。

在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有一个普通的院落,正面是一座橘红色的旧式楼房,楼顶正中,“解放军军乐团”6个红色大字赫然醒目。路过的行人经常能听到从里面传来阵阵演奏铜管乐器的声音。这里的主人便是中国著名大型管乐艺术表演团体——被国外媒体称之为“中国的皇家乐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

作为一所承担着特殊使命的军队文艺团体,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

团团长的于海,也以音乐指挥家的身份置身其中,因而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

军乐为他打开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

1969年,解放军军乐团来山东省招生,几经考核,于海终于被录取。能如愿以偿参军,且又将从事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工作,于海当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来到军乐团,组织上分配我学习单簧管演奏。尽管我在家里时曾接触过一些乐器,但是军乐团的这些西洋管乐器,我却从未摸过,至于专业音乐知识,我更是要从头学起。不过,我十分珍惜这个人生的难得机遇,利用一切时间练习单簧管演奏。那时我每天接受专业知识的时间还不到1小时。但庆幸的是由于军乐团担负着国家的外事司礼任务,因此仍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国外的音乐作品,我深深地为之吸引,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与音乐紧紧连在了一起。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单簧管演奏员。其间参加了200多次国家和军队重大庆典、重要集会、迎送外宾和各种音乐会的演出。1978年初,组织上决定让我改学乐队指挥,这期间,我先后师从著名音乐家黄飞立、黎英海、刘霖等学习指挥与作曲理论。之后,我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进行了系统学习,经过几年的深造,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时,我面临着多种选择,但我毅然决定,回到了军乐团。”于海回忆说。

部队不仅给了于海许多学习的机会,更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1988年于海刚毕业不久,便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于海指挥专场音乐会》。至此,于海完成了作为一名指挥家应具备各种素质的积累与储备,他的脉搏已经和音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军乐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些年,于海总是感到全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他那潇洒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演出舞台上——时而他手持指挥旗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国宾欢迎仪式上,时而他又轻捻指挥棒,在舞台上指挥各种音乐会……20多年来,于海指挥解放军军乐团参加了近千次国家大型活动及迎送世界各国元首和军队代表团的礼仪演出,多次受到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及几十位外国元首的接见和赞扬。

就这样,于海在军营、在厂矿、在学校、在国际音乐交流活动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在文艺界和音乐爱好者中的知名度也迅速提高。

在外事司礼活动中,演奏外国国歌一丝不苟

作为我国唯一的大型专业管乐团体,军乐团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在外国元首来访的迎宾仪式和欢迎宴会上演奏。在于海的指挥生涯中,经历的这种场合也是最多的。据说在欢迎宴会的节目单上,通常只出现主持(一般为本国首脑)、主宾(来访国首脑)和乐队指挥这3个名字。目前,全世界拥有自己国歌的国家有190多个,而于海就曾演奏过其中的160多首。

“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民,对待自己的国歌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时就像演奏自己的国歌一样严肃认真。”因此,在每一次演奏中,于海都以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赢得了外宾的高度赞誉。于海曾多次讲过这样一段往事:1993年12月2日下午,在欢迎来访的乌拉圭总统的仪式上,当于海指挥演奏完乌拉圭国歌后准备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来宾队伍中突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当时于海也愣住了,因为他从来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赶忙示意乐队暂停,待来宾欢呼停止后,乐队又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事后,一位乌拉圭来宾对于海说:由于乌拉圭国歌是世界上最长的国歌之一,在外交场合,很多国家的乐队常常只是演奏其中的一部分。没想到中国的乐队能这样完整、准确地演奏了全曲,这是中国人民对乌拉圭人民最大的尊重。

世界上最短的国歌要算是巴林的国歌了,仅有短短的7个音符,有人说巴林的国歌想唱都唱不出来,因为你根本无法填写歌词。但于海对此却非常认真,就是对这短短的7个音符,他和军乐团的每一位演奏员也丝毫不能松懈,依旧要准确无误地演奏完成。

有评论说,于海手中的那根指挥棒虽然短小,但一棒重千斤,当他站在指挥台上时,这短短的指挥棒仿佛闪烁着情感的火焰,引领着乐队和听众。就是这根普通的指挥棒,为于海带来了许多自豪。有些外国元首也忍不住要接过来“比划”几下。于海介绍,他的这根指挥棒曾经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等5位外国元首使用过。

在于海珍藏的相册中,有不少来宾和中国领导人与他交谈、举杯致以问候的照片。但有意思的是,多年后,有些国家的首脑变了,主持宴会的中国领导人也变了,但在这些场合担任乐队指挥的,依然是于海。

于海至今还清楚记得,1983年12月15日晚,在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盛大宴会上,于海指挥演奏了由亲王作词谱曲的《怀念中国》,演奏完毕,西哈努克亲王激动地手持酒杯来到于海面前,紧紧地握着于海的手说:“你们演奏得太出色了,把我创作歌曲时的内心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了!”从那以后,于海多次指挥乐队为来访的西哈努克亲王演奏。每次演奏之后,亲王都要向他祝酒。

这些经历使于海深切感到,自己担负的工作任务不仅是展示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文化修养,同时更表明,音乐已经成为国家外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挥《国歌》最多的人,演奏《国歌》半秒也不能差

一支歌,作为国之魂,响彻华夏大地60年;一支乐队,以军人的方式,60年来高奏同一部昂扬的旋律。

于海手中的那根指挥棒,凝聚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奏出了我们时代的军魂。

于海经常说,自己的艺术生涯是和天安门广场,和国庆大典,和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检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99年国庆50周年时,他担任了千人军乐团总指挥,实现了事业上又一次大的跨越。

军乐团作为国家和军队的礼仪乐团,演奏最多的无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也使于海对《国歌》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谙熟《国歌》中的每个字和每个音符。于海始终认为:指挥和演奏国歌,准确性始终是第一位的,从时间上讲,半秒也不能差。

1999年,为了保证国庆50周年庆典仪式的圆满成功,联合军乐团不仅要准确无误地演奏好《国歌》,而且还要严格地掌握好演奏的时间。

国旗是在电脑控制的46秒内上升到30米高的旗杆顶部,乐队也必须在46秒内准确无误地奏完《国歌》。如果任何一方出现偏差,就会出现要么音乐结束时国旗还没有升到顶部;要么国旗已升到了旗杆顶端,而国歌还没有奏完。军乐团经过了无数遍的练习,终于把《国歌》演奏时间的误差控制在了百分之五秒之内。

但在9月22日的预演时,还是出现了问题。于海发现,《国歌》演奏完毕时,国旗还没有升到旗杆顶端。是谁的问题?要查清楚并立即解决。因为现场精确地显示误差为0.4秒,这就意味着国旗与旗杆顶端还有20厘米左右的距离。这个距离,电视转播时是用特写镜头,电视观众一看便会发现。

经过升旗手和乐队的多次演示,于海终于发现了问题,是旗手按电钮的动作迟了一些。旗手原来的动作是手不放在按钮上,而是看指挥的指挥棒下去,音乐起来时才去按电钮。就这一下差出0.4秒。

根据这种情况,于海建议旗手在准备时就把手指放在按钮上,当指挥棒刚一下划,就立即触动电钮,这样就和乐队起奏基本保持了同步。经过多次练习,最后彻底解决了乐队和升旗不同步的问题。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9年10月1日那一天的情景:在庄严神圣世人瞩目的那一刻,我沉着果断地挥动双臂,落下了指挥的拍子,顿时,千人乐团准确地演奏和着广场上10万群众有力地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响彻了天安门广场上空。听着这震山撼海的民族之声,看着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与演奏配合得天衣无缝。”每当回忆起那一刻,于海都会激动不已。

每当回忆起这些,于海总会认真地说:指挥演奏《国歌》一定要精益求精,为了确保演奏质量,需要反复排练,精抠细磨,半秒也不能差。因为这不仅代表着军乐团的水平和素质,更代表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

1995年,《解放军报》发表文章称赞于海:“指挥动作朴实大方,适度严谨,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他的指挥棒运行的点和线之间闪烁着生命的活力与光彩”。文章称,“站在指挥台上的于海像一名气宇轩昂、成竹在胸的将军……那短短的指挥棒仿佛闪烁着情感的火焰,引领着乐手和听众在庞大的生命之舟上跌宕起伏。他引领指挥的乐曲,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心声,映衬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浸透着全军将士一往无前的气概。”

有报道称解放军军乐团是中国的皇家乐队,的确是这样,解放军军乐团的演奏见证了共和国繁荣发展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于海说,他自己参加了多少次重要的演出活动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有6次演出让他终生难忘。

于海所说的这6次重要演出活动是:1970年,于海作为解放军军乐团最年轻的演奏员之一,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

1984年,他作为千人联合军乐团的分指挥,光荣地接受了邓小平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

1989年,他担任了国庆40周年大型乐团指挥。在天安门广场指挥20万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90年,他担任第11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军乐表演指挥。

1994年,他担任国庆45周年大型焰火晚会联合军乐团总指挥。

1999年,于海作为联合军乐团的总指挥,光荣地接受了江泽民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指挥了天安门广场10万学生和千人军乐团的演唱和演奏。

2003年3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任命于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2004年11月18日,中国音协管乐学会成立,于海又被推选为这个专业学会的首任会长。

从第一次指挥乐队至今已快30年,这期间,于海曾随团或带团出访了芬兰、俄罗斯、新加坡、德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许多重要外事活动和国际管乐节演出,使解放军军乐团在国际管乐界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

《国歌》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呼吁早日为《国歌》立法

解放军军乐团作为国家的礼仪乐团,演奏最多的无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因而于海对《国歌》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谙熟《国歌》中的每个字和每个音符。面对《国歌》,一向主张以个性诠释经典的于海提出,指挥演奏《国歌》时应排斥个性——对于这样一支具有特殊意义的乐曲,准确和忠实是最重要的。

于海向记者讲述道:当前,我国在《国歌》的管理和使用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公众对《国歌》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爱护。例如,在演奏《国歌》时,有的人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交头接耳;有的人不肃立,不敬礼(军人),不脱帽;在赛场上,有个别运动员唱《国歌》时连嘴巴都不张,甚至嘴里还在嚼东西;许多人连歌词都记不清、曲调也唱不准。于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400人的日本中学代表团来访,在欢迎仪式上奏唱《国歌》时,400个日本孩子演唱的日本国歌,无论是音调和气势,完全盖过了将近3000个中国孩子演唱的《中国国歌》。我们的孩子唱《国歌》的声音不但小,而且立正的姿势也不规范。这些引起了于海深深的不安与思考。作为一名军人,于海对如何正确使用《国歌》,发挥《国歌》在激发青年一代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都有着独到见解和切身的感受。这些年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海说:对于以上情况,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一个视《国歌》为生命的军乐战士,我们都会感到非常痛心。

近十年来,于海在各种场合多次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国歌如能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必将推动国歌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从而进一步规范《国歌》的演奏和演唱。他说,法律的力量能更有力地捍卫《国歌》的尊严,也会促使人们更加珍视对于《国歌》的情感。他盼望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能够早日出台。

回首艺术人生,于海表示,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回报社会对自己的关爱。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军乐团指挥棒国歌
国歌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毛泽东缘何高呼“军乐团万岁!”
展军威扬国威——人民军队仪仗队、军乐团和礼炮队诞生始末
简说一些国家的国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 瑞士军乐团联合音乐会
引导大医院走向的“指挥棒”
当我们唱起“国歌”
县级医院改革用好指挥棒
发挥医保指挥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