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管理中的困难与发展策略

2015-11-19 20:07陈体光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管理

陈体光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高校体育场馆在开发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思考。本文依据高校体育运营现状,探究高校体育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推动新时代体的育馆场馆建设,使之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 高校场馆 管理 发展策略

一、前言

现如今,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着包括教育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各高校对体育场馆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体现了高校对体育场馆建设的重视。但高校体育场馆的规模增大,功能增多也给场馆的日常管理带来了负担。它不仅需要承担高校学生的日常体育教学任务,满足学生训练任务、师生员工课余锻炼活动的需求,还要负责周边社区、国内体育活动以及国际体育赛事的进行安排。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开展,高校体育场馆也应当对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开发管理情况经行分析掌握,做好高校体育场馆功能的开发与场馆维护工作。

二、高校场馆管理运行中的困难

(一)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规划不合理

目前国内许多体育场馆在前期规划中存在“贪大求全”的落后意识。将体育场馆的规划定位在大型体育竞赛上,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只有每年的少量的大型比赛时期,其余时间均闲置不用,造成了资源浪费[1]。在高校场馆建设中,建设设计不合理,室内活动于室外活动场所规划分工不明确等,都给日后场馆的管理与开发带来难度。在体育用品资源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一些稀缺性项目的开展增加难度。例如上海大学的体育馆,其规模宏大,将场馆建设投资多,但是开放为学生上课的训练室很少,难以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

(二)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理念落后

体育场馆从设计到管理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由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使场馆的潜力能够被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各项资源也能够获得有效配置。

在高校体育场管开发中,场馆的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他们对场馆的开发与管理缺乏专业知识,不能够对场馆资源经行高校的综合利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大多管理者都单纯的认为,只要保障日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完成,做好设备维护工作,再承担一些体育赛事的开办保证场馆的日常运行就可以了,这种落后的观念使中国高校对体育场馆的开发进度始终落后于国外。

(三)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单一

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教师优势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利用。在经营中的形式刻板单一,没有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网络[2]。

据调查,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锻炼形式上,除了学生的课堂锻炼,还有就只有一些零散的场馆自行练习,缺少社团组织与俱乐部的灵活参与。

其次,在锻炼内容上,锻炼内容不丰富,大多都是传统的项目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对新时代的新颖的体育项目,如射击、空手道、瑜伽等,就很少体现出来。设施上也是以竞技训练与体能开发为主,对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如跑步机、机车机等,几乎没有,很难做到令学校师生满意。

三、高校场馆的发展策略

(一)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在场馆的规划建设中,不仅要保证场馆的空间充足,资源丰富,而且要使每一所大学的场馆既能够有场馆建设的共性,即服务于体育竞技事业,又要拥有自己的特色,体现高校场馆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室内场馆可以依据地方市民的喜好不同,建立篮球馆、网球馆等不同主题的场馆,以实现地方特色与高校场馆的有效结合,实现资源共享。

(二)发挥人才优势、科学统筹管理

国外的体育场馆大多以营利为目的,商业化运作良好。其管理具有专业化、系统化的思想特征。高校的体育场场馆管理工作要吸收国外体育场管理的良好经验,强化高校体育场馆的内部管理[3],保证日常管理活动中的小型体育活动、商业活动、清洁维修等基本的良好运行。在大型赛事的举办过程中,成立专门的比赛管理机构,做到保证赛事人员安全、工作分工明确、宣传策划积极。强化内部人员的管理,对场地监管与维修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与相关的体育法规、体育场馆的操作规范。在体育场馆的维护、物品存放、发放等环节中做到合理有序。保障体育场馆各项设施合理有序的运作的同时,要积极的向外延伸,采取俱乐部制、单项运动协会等形式,收取适当的管理费,以保证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后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的统筹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合理运用场馆,互相协调,发挥场馆的最大作用。

(三)个体体育建筑的多功能使用

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主空间的多功能开发利用,拓宽场地以适应各种项目的比赛和训练。同时考虑娱乐演出、展览等活动的使用,增加附属空间的多功能使用,如比赛管理用房等,在平时可改建为健身、娱乐用房。重视个体体育建筑的灵活使用,扩大适用对象。除专业运动员外,也要考虑群众锻炼、老年人、残疾人的使用需求。

四、总结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群众体育休闲活动的需要,是未来体育场馆建设与开发的首要任务,也契合了中国注重休闲娱乐的健身理念。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要依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在尊重体育规律又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寻求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场馆效用的方法,争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蔡继云,刘玉海,张萍萍.从市场经济视角看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有偿开放的状况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2):75.

[2] 肖淑红,付群,雷厉.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分类及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14-18.

[3] 谭刚.中/美两国政府财政补贴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1):60-67.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