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箴〉并序》译评

2015-11-20 01:56覃业朝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从师中道师从

覃业朝

〔原文〕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①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②于是病矣,歌以为箴③。既以儆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④不生,牙⑤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

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⑥;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⑦,外考诸物⑧,师乎友乎,敬尔毋⑨忽!

(选自《柳宗元集》卷十九)

〔注释〕

①道:文中的道、中道、中,均指柳宗元理想中的政治标准、思想原则和道德规范。②生:后生,即学生。作者自谦之词。  ③箴(zhēn):一种规劝、告诫的文体。④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⑤牙:鲍叔牙,春秋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是好朋友,鲍叔牙辅助的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取得了齐国的统治地位,杀了管仲辅助的公子纠,并囚禁了管仲;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管仲为相。古人把管鲍之交,作为朋友的典范。⑥佣:佣人;丐:乞丐;偶:指师友。⑦古:历史。⑧物:事物。指社会现实。⑨毋:不要。

〔翻译〕

当今社会上,做老师的被大家讥笑。整个社会都不求师,因此离“道”也越来越远了;做朋友的,不是以“道”相交,而是以利相交,整个社会上就没有真正的朋友,因此造成了正道日益被抛弃的后果。唉!我对于这种状况感到很痛心啊,于是写下这首歌作为箴文。既用来警戒自己,又用来规劝别人。

不求师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成就自己!不交朋友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提高自己!我想师从老师,谁值得我师从呢?假使找到了值得我师从的老师,又会被整个社会上的人讥笑。我想交朋友,应交什么样的人呢?假使有朋友可交,在对待“道”上又可能因观点不同而分手。现世已找不出孔子那样的老师,像鲍叔牙那样的朋友也早已死去。即使二人在世,恐怕我的“道”和他们的也不一样吧。

言行合乎中道的可以作为老师,知道以利为耻辱的可以结为朋友,谨以这两个标准,用来提醒你以后求师交友。如果能坚持中道的,即使是佣人、乞丐也可以作为老师和朋友;假如背弃了中道,就是公侯卿相,也要离开他们。内要考察于历史,外要考察于社会现实,对于从师交友,要警戒不要疏忽。

〔评析〕

柳宗元的这篇箴文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告诫世人从师交友要以“道”为标准,否则,就是公侯卿相,也要远离他们。

这里的“道”,指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标准、道德规范。那么,从师交友要以“道”为准则,不应去追名逐利。对此,韩愈在《师说》里也有类似的观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此,无论柳宗元还是韩愈,对从师交友的标准都是以“道”界定的。那么,文化素质不高的平头百姓对从师交友又是怎么要求的?人们的口头禅是“跟好人,学好人;跟道师,杠假神。”这里的“好人”,当指在政治上有理想、在事业上有追求、在道德上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的人,以这些人为师,与这些人交友,就会成为积极向上、进取心强、有作有为的“好人”。这里的“道师”,本指搞封建迷信的人、实指不务正业的人。“杠神”,指搞迷信活动的过程,实指搞一些欺骗众人的花架子。也就是说,所从之师或是所交之友如果是不务正业的人,就会误人误己。

对于从师交友,“道”是唯一的标准,千万不要去管所从之师、所交之友的身份是否显赫、地位是否崇高、年龄是长是幼,只要其胸中有“道”,即使是佣人、乞丐都可以从师交友。也就是说,去师从这些人,目的是获得他身上的闪光点,这与从师交友的对象的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当前,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怪现象亦蜂拥而至,不少人的从师交友或是建立生活圈子时,追逐的是金钱,口吐的是脏话,穿的是怪服,法律意识淡薄,道德修养丧失,不讲忠孝之心,没有对弱者的关爱,这样的人将为社会和历史所不齿。就今天而言,人们从师交友的标准即柳宗元的“道”又是什么呢?窃以为是在政治上热爱祖国,工作上扎扎实实、勤勤恳恳、乐于奉献;道德上讲诚信,有爱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从师中道师从
师从大师 传承创新——小学高段油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老来学艺
王维
胡贤华
云心入画
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