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2015-11-20 14:42岳德鹏李宁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1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教学内容

岳德鹏++李宁

摘 要:“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综合性强,应用特色鲜明。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快速发展,为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的技术方法和内容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根据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土地评价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土地评价与管理;教学内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01-02

“土地评价与管理”是高等院校自然地理和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它是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及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应用学科有机结合综合性极强的一门课程,是合理进行土地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具,其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需求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环境、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对生态环境日益重视,土地评价与管理的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之前的大农业的生产潜力评价和适宜性评价为主,发展到了当前以农业、城市建设、保护区与旅游、生态环境等专项土地利用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土地评价。上述变化对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在土地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和科研工作,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土地评价与管理”是一门与其他应用学科有机结合高度综合的课程,在合理进行城乡土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方面有广泛应用[1]。近年来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乡土地评价、规划和开发利用中得到大量应用,同时土地管理相关内容政策性强、变化快,随着土地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土地管理的内容也不断地扩展和更新。但现有土地评价和土地管理教材,没能及时有效地补充和更新上述部分内容,和土地评价和土地管理的教学与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有明显的脱节。

二、土地利用评价教学内容的补充

(一)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更新和比较

2007年8月10日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正式发布实施。现在一般教科书还有一部分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还应用国土资源部2004版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大部分教学参考书介绍的是2007年新版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但对以前不同部门颁布的、在各自领域广泛应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介绍不系统。造成学生在查阅以前文献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含义、分类沿革和分类内涵理解不清。课程应补充和系统介绍《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中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案,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划分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案,依据1989年《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土地利用方案、依据《市镇规划标准》划分的突出乡镇企业和城郊特点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案,2001年8月国土资源部试行的全国统一的《土地分类》方案,2004年在国土资源部《土地分类》(试行)基础上修订形成的城乡综合土地利用分类方案(过渡)和2007年8月10日发布实施的最新版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土地利用分类方案。解释清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沿革、内涵和对应关系,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含义。

(二)景观生态学相关方法指数的引进

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中,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十分重要,但在现有教科书中结构和数量分析所用的指标、指数比较单一,缺乏对不同土地利用单元空间关系的分析和描述,尤其是对道路等线状土地利用单元的空间状况分析,目前还没有适宜的方法和指标。

景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托,研究由相互作用的景观元素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变化及资源环境经营管理的学科[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介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区域生态学之间,研究的重点在于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景观的空间尺度大致相当于土地分级中土地系统,因此,景观结构的分析方法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中较为适宜[3]。现有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指标中没有对道路等线状土地利用单元的空间状况分析的专项指标,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连通度和环度指数,分析道路的空间状况。交通用地的连接指数(R)表示区域中道路的连通性,交通用地的环度指数(A)表示区域道路的闭合程度。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教学内容的补充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评价的主要类型,其评价方法和步骤主要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传统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因子的调查和分级主要依据现地调查。随着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卫星影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得到快速提高,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取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现地数据。GIS的发展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它不仅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还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这使得对土地这种空间复杂系统的分析、评价更具科学性[4-5]。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应补充和更新遥感和GIS技术方法的内容。

基于3S技术,通过对遥感影像处理,得到大量土地评价地区土地评价因子调查数据,结合其他已有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数据,在GIS中可用采用叠置法与栅格法划分评价单元;运用熵权法等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通过评价因子栅格数据的空间加权叠加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计算每一单元的适宜性评价综合指标值,获得该研究区的土地适宜等级图,得到调查地区土地适宜性等级。

四、土地生态评价教学内容的补充

随着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许多学者对土地生态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土地生态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尚未成熟。教材中土地生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地生态风险、土地生态健康、土地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包袱等。但上述土地生态评价理念性的内容居多,定性的研究居多,能和现行相关规划想结合、定量化的方便落地的研究内容较少。近年来,应用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的相关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化的土地生态评价研究逐渐开展[6]。笔者依据本人和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补充生态评价这部分内容。

(一)土地生态评价的数据获取与处理

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来源,经过预处理得到土地生态评价地区的遥感影像。对上述地区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地物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结合评价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地表特点和国家最新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划分出评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土地生态评价的评价单元。

(二)土地评价单元土地生态功能值的确定

不同类型土地评价单元具有不同生态功能值(固碳释氧、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降温防噪等)。采用Costanza和谢高地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评模型,对评价区某评价年度各土地评价单元进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得到各土地评价单元自身生态功能值。评价区每个土地评价单元总的生态功能值是各土地评价单元自身生态功能值和周边其他土地单元生态功能辐射到本土地单元的累加值。周边其他土地单元生态功能辐射到本土地单元的累加值大小取决于本土地单元周边土地单元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单元面积大小、周边土地单元距本单元距离及本单元和周边单元之间的生态阻力值。

(三)土地评价单元生态等级的确定

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和计算功能,计算出评价地区所有土地评价单元自身生态功能值和周边土地评价单元对本单元生态功能的辐射值,该辐射值的大小取决于:周边土地评价单元自身生态功能值的大小、到本单元的生态阻力和距本单元的距离,和自身生态功能值的大小成正比,和生态阻力值和距离成反比。距离对生态功能辐射值的影响有一定的阈值,即某种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水域等)对周边单元辐射影响有一定距离,超出这一距离,生态辐射值计为零。将各土地评价单元自身生态功能值和周边其他土地单元生态功能辐射到本土地单元的累加,得到评价区每个土地评价单元总的生态功能值。按照等距离划分的方法,将评价区不同土地评价单元生态功能值划分不同的等级,最终确定出评价区所有土地评价单元生态功能等级。

五、土地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补充

土地管理包括地籍、权属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土地管理相关内容政策性强、变化快,土地管理部分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国家相关部门最新正式颁布的土地管理的相关标准,更新有关名词的新的内涵,反映国家土地政策的最新变化。例如,国家最新版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新增耕地有三种途径:土地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认为土地新开发主要对象是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将这些地类开发成耕地,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国家取消了土地新开发的这种新增耕地的方式,并且在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中取消了相关的机构设置。但由于出版周期等原因,大部分土地管理教材没有反映国家这一重大的土地管理政策变化。需要教师把该项政策变化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其他如基本农田范围、城市和乡村土地集约利用标准近年来都有新的变化,在土地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土地利用管理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的相关规定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极为重要,土地生态空间的概念提出及土地生态空间管控红线划定标准是近年土地利用管理重要的拓展内容,上述相关内容都应及时补充到土地评价和土地管理的教学内容中。

参考文献:

[1]李艳芹,周海婴.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7).

[2]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

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12).

[3]岳德鹏,王计平,刘永兵等.GIS与RS技术支持下的北

京西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J].地理学报,2007,(11).

[4]崔勇,刘志伟.基于GIS的北京市怀柔区高标准基本农

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9).

[5]黄焕春,运迎霞,李明玉.基于GIS的延吉市城区居住

用地适宜性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

[6]彭慧,昌亭,薛红琳等.土地生态评价研究综述[J].国土

资源科技管理,2013,(6).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土地教学内容
我爱这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分土地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