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2015-11-22 07:52林海洪
剑南文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程婴儒家思想戏曲

■林海洪

如何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林海洪

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在本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多门艺术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无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要求是否应该止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呢?在众多专家们高呼人文精神缺失的当今社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否可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许能有利于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众所周知,当今的高校教育普遍重应用,而轻基础,这个问题反映到高校的课程设置当中,就是有许多不具实用性的基础课程被削减甚至彻底消灭。比如大学语文课程,尤其是在许多工科的高职院校中,这门不具实用性的基础课程大体已被消灭,而这也许是工科高职院校中唯一能够起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课程。那么,面对这样的形势,如果我们的高校教育还试图培养出具有一定人文精神,且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的话,就只有另辟蹊径了。

好在,这个问题显然已经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应有关部门的要求,许多高校已在本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多门艺术教育课程,然而,笔者有幸看过一些从事艺术教育课程的老师的教案,发现有许多老师都只是把艺术教育课程当作一门单纯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课程。比如电影课就教镜头、剪辑等,戏曲课就教角色行当、唱腔等,这些知识当然非常重要,是我们欣赏艺术的基础,但是,难道仅止于此吗?我们能不能走得更远一点?

下面,我想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为例来谈一谈我如何试图在戏曲艺术教育课程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承教育,算是抛砖引玉,提供一条也许是不成功的教育思路吧。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伦理、政治、经济、心理结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各个层面。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戏曲。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概念是“仁、义、礼、智”,“忠、孝”,纲常名教,尊卑等级。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中,这必然也影响到了传统戏曲。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一种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体现在传统戏曲中,就是戏曲以内容而论主要表现为“善”,其“善”也就是传统戏曲的社会作用——教育职能。

传统中国是一个彻底的农业国家,大多数人目不识丁。于是,戏曲这种中国独有的综合艺术,用生动的“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承担了对大众进行人伦教育的任务。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裂,再加上后来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地彻底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西方化的影响非常严重,许多年轻的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隔膜。

我们说,政治化的艺术观当然是不可取的,然而,彻底放弃艺术,比如说戏曲的教育功能是否又矫枉过正了呢?殊不知,就连高举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旗的陈独秀先生都曾经说过:“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教师也”。可见,就连这些强烈主张“睁眼看西方”的大学者们都承认戏曲的教化功能,我们又岂能听任戏曲仅仅象博物馆中的展品一般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不还原戏曲强大的教化功能呢?

比如说,在传统戏曲剧目中,有一部《赵氏孤儿》,故事讲述了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遂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作品表现了弃恶扬善的伦理观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集中体现了儒家忠义的道德观念。

《赵氏孤儿》围绕着赵盾、屠岸贾的不和,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歌颂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重义气、轻生死、忠勇义烈的高尚品质。在第四折中程婴说道:“单为这赵氏孤儿,送去了多少忠臣贤士”,说明了该剧忠义的主题。该剧的结局是大报仇,这种结局的处理显然是中华民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传统审美心态的反映。赵家门客程婴只因赵家对他“十分优待”,他知恩报恩,才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亲生儿子救出孤儿。而报恩,便是儒家所提倡的“忠”。韩厥、公孙杵臼等人舍生取义,是重承诺,是清正刚烈,这种凛然正气正是中华精神的体现,是儒家所提倡的“节”与“义”。

当然,除了《赵氏孤儿》之外,以儒家提倡的“忠、孝、节、义”为其基本内容的传统剧目还有很多,比如杨家将、包公戏、水浒戏以及三国、两汉、隋唐演义等,其中都不乏儒家思想的内容。

综上所述,既然戏曲具有如此强大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功能,我们就不该放任戏曲欣赏课沦为一种在课堂上展示一个从我们生活中几乎逝去的标本的课程,而应当尽量地选择具备儒家思想、乃至道家、释家思想的剧目,以达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目的。

推而广之,其它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又何尝不能如此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程婴儒家思想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赵氏孤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