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医院”水土难服?

2015-11-23 02:22仇逸李春惠李亚红周强张逸之
中国名牌 2015年6期
关键词:外资医患公立医院

仇逸 李春惠 李亚红 周强 张逸之

外资独资医院试点政策的出台,只是打开了“洋医院”来华发展的第一道门。而“洋医院”生存并取得长远发展,仍面临许多“水土不服”的难言之隐。

配套实施须到位

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是中国首家港资独资医院,属于眼科二级全科医院,从申请到正式运营耗时超过两年。“由于内地没有眼科医院的验收标准,广东省卫计委不得不联合相关人员临时制定一套眼科医院评定标准。”该院院长林顺潮说,“香港审批非常简单,只要去工商部门登记就可以开业了。”

“和睦家医院当时办证,需要通过很多部门,盖了近百个公章才办成。”广东省医师协会终身名誉会长、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智琼说,虽然现在部分审批权下放到省区市,但程序仍然繁琐,而外籍人员不了解中国的行政部门,就更不容易,建议成立相应的中介组织,也可以委托医院协会协助支持外资独资来华办医。

进口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审批手续也有待进一步简化。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表示,该院部分高精尖设备仍需要采用进口产品,但在审批方面耗时较长。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需要相关牌照,而设备和牌照不能同时到位也影响医院业务开展。“如医院临床肿瘤中心,已经购买的直线加速器于2014年12月份到位,但相关牌照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办理,最快于2015年4月份才能够下达,影响服务开展。”

邓惠琼诉苦道,因临床需要,医院常常需要使用一些香港药品,但其中部分药品尚未在国内注册,没有获得《进口药品注册证》,只能望“药”兴叹。据林顺潮介绍,在香港,只要某一类药品被两个国家使用,香港医生就可以直接开处方,而内地药品进口后还必须经过实验室实验、临床实验,耗时短则两三年,长则六七年,新药变成了旧药。

厦门长庚医院总执行长刘智纲说:“正是由于审批环节过多,关税较高,同样的设备,在台湾20万元,在大陆买就要六七十万元,贵两三倍,药也是贵两三倍,但看病收费却比台湾便宜。”林顺潮说:“内地收费是香港收费的50%到70%,但成本却更高,譬如白内障人工晶体,印度是500元,香港要1000元,而内地却要2000元。”

记者调查还了解到,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手术范围与医院等级挂钩,只有二级甲等医院才有资格开展甲、乙、丙、丁四级手术,这意味着一些外资医院即使具备开展各类手术的医生团队,但由于医院规模等硬件达不到相应级别,也无法开展相关诊疗科目。

引进难留住人才更难

不少“洋医院”负责人表示,医疗人才是“洋医院”与公立医院竞争的核心资源,当前医院在运营过程中主要面临外籍医疗人才引进难、本地医师难留下的双重困难。

陈天心是厦门长庚医院心内科的副主任医师,抱着将台湾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带到大陆的愿望,2011年从台湾来到厦门。然而,首次行医就感到不适。他说:“我在医学院学了7年,加上5年临床实践,在厦门看一个门诊才7元,这么低的医师劳务费让人很难接受。”

原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表示,高水平的医生在各个国家都是稀缺资源,在国外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声望很高,“外国医生在当地工资是国内医生的几十倍,你要花多少钱才能请来啊,这部分支出如何弥补?在中国医院执业,那都是打工的,真正的大牌医生请不到国内来。”

广州伊丽莎白妇产科医院是一家由摩根斯坦利控股的专科医院,据该院负责人郭朝阳介绍,目前医院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全部为当地招聘,包吃包住,实行年薪制,“但中青年骨干医生非常少”。

医生一旦离开公立医院,他的教学科研,未来职称晋升都立即断路。一家综合性外资医疗机构的年轻医生告诉记者,稍微好点的同行都愿意去公立医院,有编制、铁饭碗,又有好的导师和平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国恩表示,必须解决外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问题。一家医院的水平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是医师水平,所有私营医疗机构不解决职称问题,就很难进行品牌建设。

医患关系的后顾之忧

不少“洋医院”负责人表示,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加上医师执业险缺失,中国的医疗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深圳首家港资牙科门诊部负责人朱胜吉说,在香港,每名医生都会买医师执业险,譬如一个从事白内障手术的医生每年需缴纳4万险金。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保险机构就会介入,并有强大的律师团队进行责任界定,只要不是恶意伤害,保险机构就会一赔到底。而内地医患矛盾紧张,又无有效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外资医院和外籍医生难免有后顾之忧。

“美、英也有医患纠纷,不过他们有公正的医患处理机制。”深圳市卫计委医政处副处长李林表示,中国目前成立的医调会由于专业性不足,很多时候扮演的是“居委会”角色,你让一步,我让一步,如此“和稀泥”的调解方式,保险公司也不敢贸然进入。朱胜吉则表示,中华医学会是中国最权威的专业组织,但主要活动在学术领域,以后应以“洋医院”入华为契机,逐步介入到医政事务中来。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洋医院”亏多盈少,重要原因在于缺少患者,而缺少患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资医院不能成为医疗保险的定点单位。北京和睦家医院的中国患者大多是自费,而占70%的外国患者则绝大多数依靠其商业医疗保险,他们的医疗费用主要是由与和睦家合作的30多家国际保险公司来支付。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公立医院的强势地位,中国本土“高端”人群仍然倾向到知名公立医院就医。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说:“在当下氛围里,民营医疗机构似乎成了贬义词。在大部分国家,如果患者去民营医疗机构看病,大家会觉得你真有钱,生活追求品质。医疗环境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猜你喜欢
外资医患公立医院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