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中的国家

2015-11-24 07:12韩松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科幻高铁思维

连接中的国家

新的断裂将在信息、物质和能量的层面上发生。高技术社会制造的不仅是连接,还有阶层分化。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曾获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代表作《独唱者》、《宇宙墓碑》、《地铁》、《高铁》、《红色海洋》等,现在新华社工作。

中国正在由两张网编织起来:高铁网和互联网。

1964年,日本投入使用高铁,而中国的第一条高铁线诞生于2008年。1969年,美国人发明互联网,中国则在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这两者来到中国后,很快全国化和大众化,十几亿人进入超时空连接。中国历史上,主要是通过战争来实现这一点,现在则改为一种技术革命式的物理连接方式。

中国科幻文学并没预见到高铁网与互联网。叶永烈曾感叹《小灵通漫游未来》没有写到互联网,当然也没有高铁。在一个仍有上亿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构建起这两项设施,并演化到如此程度,本身已非常科幻。

这两个庞然大物仍在迅速成长中——高铁随着“投资拉动战略”得到发展,并铺向国外。2015年3月,“互联网 ”战略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5月,马化腾署名的“互联网 ”官方解读本登上畅销榜。民营企业巨头与政府愈发形成默契配合。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腾讯、百度、小米的老板们,都提出要用互联网手段改造国家和社会。在“连接一切”的语境下,技术与政治正在迅速连接。目前,不同的地方政府陆续与互联网企业签署协议,共建“互联网 ”,恰与地方政府兴建高铁的动势同步。

高铁思维和互联网思维风靡一时,颇似上世纪80年代尼采和萨特哲学的流行。一些县级政府喊出“树立高铁思维,加快本县发展”的口号。互联网思维进入学校宿舍管理和街道办事流程。吃火锅时,看到餐厅包房也以“百度”“腾讯”“新浪”命名。这场工业经济和消费经济的盛宴,聚焦于物质主义的狂欢。“思维”本身却在不少场合蜕变为一种俗世成功学,即孙子兵法的简化版,甚至是厚黑学的漫画版,怎么实用快捷就怎么来。

连接本身并不必然产生创造及创造力,也不必然提升文明水准。国内经济落后的某一城市,其“互联网 ”指数在从前年的全国88名跃升至去年的20名,但官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还是会去抢记者相机。互联网和高铁网都极先进的城市,常有人涉嫌抄袭创意内容,似乎连接为抄袭提供了更大便利。

一个世纪前,赫胥黎和扎米亚金就预言了大数据和机器控制下人们幸福麻木的生活。当公司越来越成为开放平台时,事实上它有可能强化集中控制。何况,在局域时空中,“连接一切”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新的断裂将在信息、物质和能量的层面上发生。高技术社会制造的不仅是连接,还有阶层分化。为节省旅店费,大批农民工整夜睡在车站广场上,等待坐慢车而不是高铁回家,此镜头颇有象征性。最近听一位创业者宣称,只为有钱、不懂技术的傻人提供产品。在陈楸帆的科幻小说《荒潮》中,未来将划分出互联网低速区,以惩罚不守规矩者。而在刘慈欣的《赡养人类》中,未来将出现一位占有星球所有财富的“终产者”和数十亿穷人。因此,或更应关注哪些是不能连接的,这才具有决定性意义。

试想一下,如果把互联网与高铁直接连起来,会产生什么呢?大概是一个新宇宙吧。新宇宙一旦被创造出来,又将不可阻止地膨胀,最终失去控制。这时就彰显了李彦宏“大脑计划”的必要性。

如果说互联网和高铁网是分布式、去中心的神经系统,那么这或许还是要让人恐惧的,因此最后还得建立一个大脑来控制它。如果届时整个欧美已被机器替换,那么这儿还会保留一个乌托邦状态,一个“物联”后的成功典范。

猜你喜欢
科幻高铁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高铁会飞吗
人地百米建高铁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