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存世的“肉码字”材料简说

2015-11-25 02:28刘自兵秦德标
关键词:三峡地区夷陵区码字

刘自兵,秦德标

(1.三峡大学期刊社,湖北宜昌 443002;2.夷陵区黄花乡,宜昌夷陵区 443100)

本文笔者之一秦德标先生今年77 岁高龄,自1992年起,他就对收集研究当地解放前后曾经流行的肉码文字产生浓厚兴趣,他收集了多件以前使用肉码字的文字材料,其中有清代碑刻、民间流传的算命书、屠户记账单及老中医药方等。现对肉码字及其使用材料作简要介绍。

一、肉码文字简介

“肉码字”在当地又叫“草码字”、“柴码字”、“火码字”等。据本地老人介绍,以前这种文字的主要使用者是屠户,他们杀猪后在带皮的猪肉上记下猪肉数量和往来帐目,所以称肉码字。之所以又称草码字、柴码字,是它的字迹形似草茎、柴禾。而称火码字的原因是书写的工具为火炭。

肉码字的主要内容为数字和计量单位。数字有从1 到10 的字,但没有0 字。这10 个数字可以任意组合成十位数。而对三位数及以上的数字又与古代的汉字“百”“千”等连在一起使用,因而出现两种数字混合使用的情况。计量单位只有斤、两、钱、分四个表示重量的单位,其他的度量衡单位如亩、升、斗、石、尺、米等尚未见到。如果要表示这些度量衡单位,又只能和汉字中的计量单位混合使用。如一石谷写作“石谷”,两斗米写作“斗米”。我们认为这种仅表示斤两钱分等与猪肉重量密切的文字可能也是称为肉码字的一个主要原因。

据当地百姓回忆,以前肉码字的使用在三峡地区较为常见。在夷陵区的小峰乡、黄花乡70 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能认识并会写肉码字。解放前学生在读私塾时,教书先生就教读写肉码字。以前当地还出现了一个笑话,在解放初,有一位教私塾多年的老先生不知道洋码字(即阿拉伯数字)的写法,将12 直写成,要学生念12,引起哄堂大笑。

另外,据《湖北日报》报道,在鄂西北的郧县也发现以前有使用肉码字的情况[1]。郧县与宜昌县虽同属鄂西山区,但两地相距数百公里,同样称肉码字,而且数字的写法也一样,可见两地在历史上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记载,明清时期从兴山到鄂西北的郧县、保康等地有多处交通孔道,是军队、商人往来的捷径。顾书卷七十八荆州府兴山县下“猫儿关,在县北百里,山路险峻,可达郧襄”。“又县东北百二十里有 叶坞,坞长四十里,丛林怪石,路径险陕,行者聚众乃入,亦出郧襄间之间道也”[2]。而宜昌与兴山亦有大路相通。同治《宜昌府志》卷四《建置·铺递》:“雾渡铺与兴山县连界,其北路城子头险峻难行”[3]。又据蒋书红文章所载,在湘西、川东等地以前民间也使用肉码字。在苏州、山西等清代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还使用与肉码字相同或相似的数码字。甚至在韩国也有使用肉码字的例子。韩国最好的高丽参品牌“正官庄”,直到现在其包装盒上仍在使用肉码字表示支数的数字,如表示20 支,表示40支[4]。

湘西、川东地区与鄂西地区基本同属土家族文化区或边缘区,语言文化的相似性在情理之中,而远在山西、苏州、朝鲜半岛也出现数码字和肉码字,似可说明这种文字有较为广泛而深厚的民间基础,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区的人群使用。

二、肉码文字材料举例

在秦德标先生现收藏多件使用肉码字的材料中,我们选取其中的4 件作简要介绍:

1.塘坊口路碑

该碑刻立于清光绪六年二月(1881年)。通高55厘米,宽34 厘米,厚8 厘米,墨青石质。碑文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当地百姓集资捐物投工修路的事迹。塘坊坪是几个山村进出的必经之路,坡陡路险,以前人们出行都要爬木梯上下,极不方便。为便利人们出行,当地百姓集资捐物投工,终于建成了一条简易小路。为彰显善举,当地百姓刻立这块功德碑。碑石虽长期经历风吹日晒,失去原貌,但雕刻的文字尚可辨认,碑文中的数字全部刻成肉码字(见图1)。

图1 塘坊口路碑

现将碑文整理如下:

盖间造桥修路利济无穷,作善降祥报应不爽,兹少田湾塘坊口路途险阻上下艰难,地方人不忍坐视,乐为之捐财修理,其功虽小,其泽孔长也。

其有捐助名刻列以后:吴泮香(捐钱)54百,吴世态工2 个,叶同盛(捐钱)4 百,叶新盛(捐钱)2 百,王祖有合(计钱)1 百,王祖仁工2个,屈行栓合(计钱)2 百,屈行锦工2 个,屈行钊合(计钱)1 百,屈林生鸡1 个,王心远工2个,王德楷工2 个,陈有守工2 个,陈性名工3个,李迎志酒1 斤,李迎祥工2 个,罗光心柴米合(计钱)3 百,汤天叙工4 个合(计钱)1 百,汤锡恩工2 个。光绪六年2月吉日立。

2.算命书

当地王基方老者家藏算命书,书名叫《聚宝楼》,托名香港出版。文中的数字及计量单位用肉码字表示(见图2)。

图2 算命书

3.杀年猪记码单

杀年猪记码单,当地王子前老者收藏。三峡地区有过年杀年猪的习俗,几乎每家每户宰杀1 头甚至数头肉猪。这是人们最忙的时候,而年节的气氛也最浓。整猪清理好后大人分割过秤,小孩帮忙记码打码。这份材料就是当时称肉时的记码单(见图3),单中的数字及计量单位使用肉码字。单内文字释读如下:宰年猪记码:猪首9 斤5 两,刀首2 斤4 两,正刀4斤3 两,足骨6 斤2 两,坐灯(墩)7 斤4 两,道丁子3斤5 两,板油5 斤2 两,花油7 斤4 两。

图3 杀年猪记码单

4.老中医药方

此方共两件,一件是邓厚卿中医所开药方,一件是曹定文中医所开药方(见图4、5)。邓厚卿药方六味地黄丸的文字是:熟地1 两,山药1 两,丹皮5 钱,泽泻6 钱,枣皮6 钱,茯苓1 两。曹定文药方的文字是:党参2 两,白术1 两,茯苓3 两,枣仁9 钱,远志8 钱,桂心5 分,五味7 钱,当归2 两,熟地4 两,大枣10 枚,川穹1 两,黄芪3 两,天麻1 两,白芍2 两,龟板1 两。

图4 -5 老中医药方

三、余说

据考古资料表明,三峡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有文字符号。1981年,宜昌地区博物馆为配合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对宜昌县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很多圈足器底部有刻画符号[5]。后来宜昌博物馆将这批彩陶和陶文符号公之于世,引起了古文字界、学术界的强烈反响。1994年,湖北省考古队在杨家湾遗址再次进行发掘,又发现了170 余种刻在陶器上的符号(见图6)。

图6 杨家湾出土器物上的文字符号

这些天书一样的文字符号为中国古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证据。不少古文字专家认为这些刻画符号已经具有文字的意义,与甲骨文应有渊源关系。但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刻画符号至今尚无法释读。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流行在三峡地区的肉码字同杨家湾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刻画符号有不少相似之处,有的几乎一模一样。杨家湾与小峰乡、黄花乡相距不远,同属宜昌县管辖,或许该地区曾经流行的肉码字也是渊源于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一种文字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定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孕育、实践、改进并最后定型。循着这条思路,我们研究认识以前流行的肉码字或许能为人们了解释读杨家湾的古文字符号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1]胡思勇.甲骨文“家族”成员还“活”着郧县等地发现肉码字[N].湖北日报,2000-07-25(B01)“荆楚各地”.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湖广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5:3692.

[3]同治宜昌府志[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4]蒋书红.“肉码字”的辩证与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9):83-85.

[5]宜昌博物馆.宜昌县杨家湾遗址的彩陶和陶文介绍[M]//三峡考古之发现.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0-184.

猜你喜欢
三峡地区夷陵区码字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放 下
数据链系统中软扩频码的优选及应用
放下
三峡地区摄影文化
三峡地区宋明墓葬的防腐措施研究
宜昌夷陵区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我为群众办件事
长为{4,5,6}的完备删位纠错码的存在性*
宜昌市夷陵区2011年柑桔产业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