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初步研究

2015-11-25 02:28赟,张
关键词:旱灾岷江干流

罗 赟,张 萍

(1.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北碚 400715;2.彭水第一中学,重庆彭水 409600)

俗话说:“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洪水泛滥,波及范围主要是沿河或近河的城乡低洼地。而干旱的影响范围则相对较广,只要是在旱象笼罩的区域,任何地点都难以躲避。因而在我国历史上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最大,它直接造成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不仅使得人们的食物得不到保障,而且对经济发展也极为不利,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岷江流域因为受高空行星风系与低空季风气流交替变化的影响,加上垂直性地貌以及不同植被所产生的不同热效应导致的水热分布得不均,因而常有干旱灾害的发生,给流域内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以明清时期为研究时段,以整个岷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在对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等级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当前岷江流域旱灾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近年来,四川地区的历史灾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相继出版了大量的专著、论文等学术成果①。这些研究涉及灾害理论、灾害成因、等级分析、时空分布以及灾害影响等各个方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出现专门论述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的专著或者论文。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纂修的地方志资料、明清实录、正史、调查资料及资料汇编②、今人著作等,其中主要资料为地方志资料。

一、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时空分布特征

1.旱灾的年际分布

根据史料统计,在明清两朝544年中,岷江流域有旱灾年共140年。从朝代来看灾年的分布,明代为45年,清代则为95年;以世纪为单位看灾年的分布,14世纪没有旱灾,15世纪有12 个旱灾年,16世纪有23个旱灾年,17世纪有23年,18世纪有25年,19世纪有51年,20世纪有6年③。可得出,岷江流域在清代的旱灾年远远多于明代,旱灾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19世纪以前旱灾年平稳增加,每世纪灾年保持在20年左右,19世纪以来灾年急剧增加,一个世纪旱灾年超过50年。

明清时期岷江流域共发生325 次旱灾,平均每三年发生两次旱灾,每个灾年发生2.3 次旱灾。以50年为单位统计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灾次,可以体现旱灾发生时间的波动规律。首先,明清时期的旱灾灾次数量处于不断的起伏波动之中,从整个岷江流域来看,1518年~1567年(明正德十三年至明隆庆元年)旱灾次数猛增为41 次,出现第一个波峰,随后的1568年~1617年(隆庆二年至万历四十五年)、1618年~1667年(万历四十六年至康熙六年)、1668年~1717年(康熙七年至康熙五十六年)的每50年灾次保持在25 次左右,旱灾次数较为平稳,此后旱灾灾次不断增加,在最后一个时间段,即1868年~1911年(同治七年宣统三年)不足50年的时间中,出现87 次旱灾,灾次频率也达到最大值。其次,岷江干流在1518年~1567年、1868年~1911年出现两个较大波峰值,青衣江流域在1668年~1717年、1818年~1867年出现较大波峰,大渡河流域在1718年~1767年、1868年~1911年出现较大波峰,在三大流域中,仅有岷江干流的旱灾波动情况与整个岷江流域的波动相似,结合岷江干流的灾次数量来看,说明明清时期岷江流域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岷江干流地区,岷江干流的旱灾影响了岷江流域干旱的总体走势。

图1 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灾次时间分布图

2.旱灾的季节分布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文献资料的统计,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没有季节或者月份记载的旱灾有150 次,有季节记载的243 次,因而在分析中难免因为资料的缺失而产生误差,本文只能对有季节记载的旱灾作出初步的季节分布研究。有季节记载的243 次旱灾其分布情况大致是:春季60 次,夏季125 次,秋季32 次,冬季26 次。即为春旱、夏旱较多,秋冬干旱次之。岷江干流旱灾以夏季为主,然后依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青衣江流域旱灾时间分布总体上比较平稳,夏季旱灾较多,然后依次是春季、冬季和秋季,冬季比岷江干流更容易发生干旱,这是由于青衣江流域山高坡陡,丘陵众多,相比于岷江干流的水利设施,青衣江流域的水利工程规模小;大渡河流域旱灾同样以夏旱为主,其次为春季,秋冬季节没有旱灾。

图2 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季节分布图

从有月份记载的旱灾来看,夏四月旱灾最多,其次是五月、六月、三月、二月、一月,然后才是冬季和秋季。由于岷江流域大部分地区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春夏季节,尤其是四月,是播种、插秧的季节,农民需要引水灌田,对水的需求量较大,如果降雨过少,则很容易形成干旱。

3.旱灾的空间分布

从受灾地区来看,灾次在10 次以上的有都江堰、成都、彭山、丹棱、仁寿、井研、乐山、犍为、荥经、雅安、洪雅和峨眉山等地,其中井研最容易发生旱灾,明清时期共有44 次旱灾,其次为乐山,共34 次、犍为共31次、仁寿22 次,等等。相对于旱灾高发区,黑水、宝兴、班玛、阿坝、色达、壤塘、马尔康、小金、丹巴、泸定、石棉、甘洛等地没有旱灾发生。还有一些地区虽然有旱灾发生,但是发生次数较少,比如松潘、茂县、汶川、理县、郫县、温江、新津、邛崃、青神、马边、金川、康定、越西等地。

表1 明清时期岷江流域各政区旱灾详表

(续上表)

从表1 中可以明显看出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其中没有旱灾或者旱灾较少的地区,大部分位于流域的源头地带,且属高原地区,虽然年降水量较少,但是高山草原草甸蓄水能力较强,同时大部分地区以农牧业兼有的经济形式为主,人口比较少而且居住分散,所以几乎没有旱灾的记载。另外郫县、温江、新津等地,濒于大江,岷江干流地区历来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水利工程护佑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这些地区旱灾也比较少。

二、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等级分析

灾次、灾区、灾情是评估灾害的三个主要指标。“确定文献记载中灾害发生的时间及持续时期,灾区的范围及重心所在,准确地弄清楚受灾的程度及损失情况”,是确定灾害等级的基本要素,也是对水旱灾害进行量化的基本依据,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本文参考上世纪以来灾害等级划分成果,以旱灾发生的次数为基础,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采纳多种史料对灾情的记载,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伤亡人口、民房损失、城池损坏、粮食收成、环境破坏等指标,确立旱灾等级划分标准(见表2)。

表2 旱灾等级评定标准

通过对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进行逐次分析,初步得出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等级特征如下:

首先,明清时期岷江流域共有140 个旱灾年,每一个旱灾年的旱灾等级之和构成了灾年的等级值,其中旱灾年等级总值在10 以上的有8 个旱灾年,分别为1523年、1570年、1610年、1647年、1691年、1692年、1871年和1902年。这些旱灾年等级总值较高,主要是因为旱灾波及的地区广、灾情十分严重。1647年旱灾等级总值是21,为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年等级总值的最高值,其次是1610 的15。1610年和1647年均发生了特大旱灾,分别有5 个和7 个地区受灾,灾情严重,死亡人口众多。

其次,可以看到十六七世纪旱灾年相较于十八九世纪要少,但是出现严重旱灾的几率却更大,距今时间越远,旱灾少而灾情严重;距今时间越近,旱灾多而灾情相对较轻。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人口逐渐增加,土地垦殖规模增大,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联系愈加紧密;另一方面,清代以来记载灾害的史料记录更丰富、更系统。

再次,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等级赋值多为1、2级,严重旱灾和特大旱灾较少。这其中有13年发生过3 级的严重旱灾,分别是1522年、1523年、1547年、1631年、1645年、1646年、1648年、1649年、1767年、1784年、1852年、1871年和1903年,而4 级的特大旱灾仅有3 次,分别是1610年、1647年和1871年。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雅安、芦山、荥经、名山、广安:旱,殍死者众”[1]223,天全“荒旱,殍死无数”[2]。1610年旱灾波及芦山、天全、名山、荥经、雅安地区,青衣江流域几乎全线受灾,此次旱灾灾情严重,因灾伤病、死亡人数众多。

1647年(顺治四年),《蜀龟鉴》记载:“蜀大饥,五年再饥,赤地千里”[3],“雅安、芦山、天全、荥经:岁大歉,野菜树皮俱尽,人多相食”[1]224;丹棱在1642 ~1647年近6年时间里,连年大旱,至1647年时已是“斗米三十金,人不得耕,从而相食,骸骨满野,其存者又被瘟疫,几无孑遗”[4]。1647年,岷江干流的都江堰、崇州、丹棱,以及青衣江流域的芦山、天全、荥经、雅安等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受灾范围不仅广,而且灾情还特别严重,人们在吃光了野菜树皮后易子而食,由旱灾引发的疾病使这场灾难变得更加惨烈。

1871年(同治十年),汶川大旱,“自春至夏,河水浅涸”[1]223;黄云鹄《离堆伏龙观题壁记》记载都江堰:“四月久旱,祷雨弗应”[5];丹棱自1870年到1872年连年发生旱灾,“辛未年三月二十七日,东街失火,延烧四街殆尽,夏旱”[6];井研“旱饥,知县为粥以赈”[7];犍为“六、七月猪瘟大行,复旱”[8]。不仅如此,同治十年“蓬溪、犍为、乐山、丹棱:夏旱;大足、犍为、乐至、遂宁、荣昌、安岳、彭县、铜梁、潼南等十八州县遭受严重旱灾,人相食”,“营山、仪陇、井研、沐川、武胜:旱饥”[1]223。丹棱、井研、乐山等地,基本都是自同治九年到同治十一年连续干旱,危害尤其严重。1871年大旱不仅影响了岷江干流多个政区,如汶川、都江堰、丹棱、井研、乐山、犍为、沐川等,四川其他诸多地方也受到影响,造成“人相食”的惨剧。

最后,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等级的空间分布情况如下:

黑水0 级、松潘3 级、茂县1 级、汶川3 级、理县1级、都江堰30 级、郫县2 级、温江1 级、成都20 级、双流7 级、崇州13 级、新津3 级、彭山12 级、大邑5 级、邛崃1 级、蒲江4 级、丹棱31 级、眉山3 级、仁寿27级、青神1 级、井研58 级、乐山44 级、犍为39 级、马边2 级、沐川3 级、宜宾15 级。

宝兴0 级、芦山11 级、天全13 级、名山13 级、荥经16 级、雅安19 级、洪雅24 级、夹江8 级。

班玛0 级、阿坝0 级、色达0 级、壤塘0 级、马尔康0 级、小金0 级、丹巴0 级、泸定0 级、石棉0 级、甘洛0级、金川1 级、康定1 级、汉源5 级、越西3 级、峨边6级、峨眉山18 级。

在明清时期544年中,岷江干流及其支流(不包括大渡河和青衣江干流及其支流)26 个政区的旱灾等级总值为329 级,平均每个政区约为12.6 级;青衣江流域8 个政区的旱灾等级总值为104 级,平均每个政区13 级;大渡河流域16 个政区的旱灾等级总值为34级,平均每个政区约为2 级。岷江干流流域的旱灾等级总值最高,其次为青衣江流域,再次是大渡河流域,但是从每个政区旱灾等级平均值来看,青衣江流域则略高于岷江干流流域,大渡河流域每个政区的旱灾等级平均值则特别低。这说明岷江流域、青衣江和岷江干流流域的旱灾严重,大渡河流域旱灾较轻。

明清时期,黑水、宝兴、阿坝、班玛、色达、壤塘、马尔康、小金、丹巴、泸定、石棉、甘洛等地没有旱灾发生,主要集中在大渡河的上中游和青衣江、岷江干流的源头地区。旱灾等级总值在10 以上的有都江堰、成都、崇州、彭山、丹棱、仁寿、井研、乐山、犍为、宜宾、芦山、天全、名山、荥经、雅安、洪雅、峨眉山等17 个地区,其中井研旱灾等级总值最高,依次是乐山、犍为、丹棱、都江堰和仁寿等,主要集中在岷江干流的中下游地区。

大渡河上中游和岷江干流的上游地区大多处于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主要是农牧业兼有的经济形态,而且地域广大、人口稀少,相对来说降水量基本能满足需求量,所以发生旱灾的几率较低,特大旱灾就更不容易发生了。岷江中下游地区,虽然有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庇护,也只能减少或减弱旱灾。一旦遇到连续数月、数年的特大干旱,因为平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又主要以农业为主,对水的需求量大,因此危害尤其巨大。青衣江流域位于成都平原边缘的山地丘陵地区,区内地势高低起伏,水利设施修筑维护不易,因此也容易发生严重干旱。

三、小结

总之,从旱灾的灾年、灾次和季节的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岷江流域的旱灾较为频繁,清代旱灾多于明代。19世纪以来旱灾急剧增多,1647年、1610年、1692年和1570年旱灾较为剧烈,1518年~1567年、1868年~1911年两个时间段的旱灾比较突出。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以四月为主。岷江干流的旱灾远远多于青衣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岷江干流中下游以及青衣江流域容易形成旱灾,尤其是岷江干流的仁寿、乐山、犍为和井研旱灾最为严重,大渡河流域、岷江干流上游地区旱灾较少发生。明清时期岷江流域旱灾等级以轻度、中度为主,特大旱灾较少。

注释:

① 郭涛:《四川城市水灾史》,巴蜀书社,1989年;冯广洪:《天府之国,水旱从人》,巴蜀书社,2010年;朱圣钟:《明清时期凉山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地理研究》2012年第1 期;马强,杨霄:《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地理研究》2013年第2 期;高岩:《明清时期四川地区水灾及社会救济》,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等。

② 这一类资料主要有:重庆图书馆编:《历代四川各地灾异提要索引》,重庆图书馆,1956年;四川省气象局编:《四川省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四川省气象局资料室,1978年;四川省水利厅:《四川洪水调查资料》,四川省水利厅刊印,1982年;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等编:《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1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博物馆编:《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文物出版社,1993年;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四川水旱灾害》,科学出版社,1996年;詹兆渝编:《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四川卷》,气象出版社,2006年;国防办、水利部水文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等等。

③ 此处“14世纪”指的是从洪武元年(1368)明王朝的建立,到1399年共计32年的时间段。“20世纪”指的是从1900年至1911年清王朝的覆灭为止的共计12年的时间段。

[1]詹兆渝.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四川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223.

[2](咸丰)天全州志·卷八·祥异志.[M]

[3](民国)灌县志·卷十八·摭余记·灾祥[M].

[4]丹棱县志·杂事志·灾祥[M].

[5](民国)灌志文征·卷五·杂记[M].

[6](民国)丹棱县志·杂事志·灾祥[M].

[7](光绪)井研县志·卷四十二·纪年二[M].

[8]犍为县志·卷十六·杂志·事纪[M].

猜你喜欢
旱灾岷江干流
岷江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江段封冻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岷江行(外一首)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江西省信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