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浅析

2015-11-26 07:43徐雅洁英国利物浦大学
安徽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私密性住区关怀

徐雅洁 (英国利物浦大学)

0 引 言

人性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特征,包括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人性化设计(人本主义设计)即要求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考虑并重视人性的需求。本文从物理层次、心理层次、社会层次及人群细分4个方面初步探索了居住区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原理和原则,旨在更好地理解居住区规划中人性化设计的内涵。

1 物理层次的关怀

人性化设计是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的,优秀的人性化设计必须基于科学结构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以满足居民物理层次的需求。

1.1 住区布局科学化、合理化

居住区空间应当布局合理化、科学化。在布置住宅群体时,除了考虑日照、遮阳、通风、美观等基本因素,还应考虑如何通过适当的空间布局提高小区的院落使用功能,以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例如:通过合理地布局住宅群体增大交往空间以促进居民交流,缓解其生活压力,保证居民心理、生理上的舒适(如图1)。园林、交通、文化、娱乐、健身、教育、医疗等功能区作为居民生活基础的物理保障在小区规划中同样不可忽视,小区绿地、广场等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布置,以方便小区居民使用。

图1 科学、合理的布局

1.2 交通道路合理分流

住区的交通布局应以方便居民出行、减少对居民干扰为原则进行布置,并且满足消防、救护等需求,以达到方便性、通达性、安全性、多层次性的要求。此外,住区的道路系统应有清晰的组织结构,并进行严格的分级。如“人车分流”有效地减小了车对行人的伤害风险,为小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如图2)。

图2 人车分流

1.3 服务系统的完善

作为住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根本保证,服务系统是住区规划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居住区服务系统应以居民的行动轨迹为基础进行设置,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使小区得到稳定。如合理规划布置住宅区内的停车场、自行车库、公厕、座椅、照明、标示等基础设施。

2 心理层次的关怀

规划不是一味追求功能至上的原则,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心理层次的关怀同样不容忽视。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充分关怀居民的心理情感,以体现住区“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2.1 可达性与易达性

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可达性与易达性的原则,例如散步是居民在住区绿地中的基本活动,一般分为有目的性和无目的性两种,而步行距离及步行路线则是设计的关键。大量住区调查表明,居民总是会径直走向他们心中的目的地以完成其走捷径“抄近道”的愿望,因此,在住区规划中,各目的地之间应尽可能设置一条最短路线,同时兼顾景点设计以避免漫长无趣的步行线路。

2.2 隔离与边界效应

调查表明,空间与空间的过渡区往往是最受居民欢迎的区域。这些过渡区通常具有稳定感和安全感,为居民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因而成为受欢迎的逗留场所。在住区绿地规划中,应尽可能多创造这种过渡区以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除了场所的边界,一些户外的支持物,如一棵树、一个雕塑等都可能成为居民逗留的场所。此外,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可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增强公共空间场所感,以提高整个空间的舒适感(如图3)。

图3 住区过渡区

2.3 人的尺度

人的身体尺度与环境空间尺度的比例会形成一种空间的定位感,而这种空间的定位感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舒适的吸引人的景观空间在尺度设计上必需符和人的心理。同样,小区的空间规划应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以切合居民的心理,为居民的交流活动创造舒适的环境。例如,300m~500m为人适宜的步行距离,因此规划中应适当布置座椅小品等基础设施供居民品玩休憩,而这些小品、座椅的形式也应从人的尺度出发,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

2.4 私密性

私密性是住宅区在规划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相邻住宅楼之间的私密性、室外空间与住宅楼间的私密性以及室外公共空间中的私密性。私密性在规划设计中可从声音和视野方面进行庇护,如通过隔声板的配置、空间高差等方法来降低声响的传播。此外,植物在私密性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通过布置树墙或种植树木可创造绿色屏障以达到遮挡视线的效果(如图4),在植物营造的静谧空间中,老年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漫步,恋人、朋友在安逸私密的环境中谈笑、密语。

2.5 促进居民间的交往

图4 私密空间

居住区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憩、交流、谈天等活动场所,促进了居民的交往,提升了社会凝聚力(如图5)。因此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应以为居民“创造场所”为原则,充分满足居民户外活动的心理需求以完成对居民的关怀,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人性化”交往空间。如:提供良好的景观条件(舒适、安逸、亲和、可享受充足的阳光的场所),配备齐全的环境设施,在管理、安全等方面提供保障。

图5 交往空间

3 社会层次的关怀

住区规划需考虑给与居民社会层次(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居住区环境与居民活动息息相关,如何改善住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居住区规划需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努力完善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以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避免盲目追求容积率、只重经济利益不重环境效益的倾向。并从居住区整体结构着手做好战略性的空间规划,注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地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同时兼顾“三废”的处理,落实空气、水面净化等措施,改善住区小气候,为居民营造一个绿色生态的生活环境。

4 对人群细分的关怀

居住区的人性化规划设计就是要给与住区居民最大限度地关怀,尽可能满足所有群体的需要(儿童、青年、老人、母婴、残疾人等),让居民充分享受户外公共生活的乐趣,并确保各群体间的活动彼此不影响。规划需从住区公共活动场地的使用功能出发,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如儿童活泼好奇、年青人好动、老年人好静喜安逸。尤其是针对孕妇、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应给予更细致体贴的关怀,从人性化的角度让各居民群体的活动各得其所,充分满足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

图6 老人活动区

4.1 重视老年人活动区

怕孤独是退休的老年人的普遍特质,因此他们喜欢结伴汇集在便利热闹且朝阳的娱乐休憩场所。大多数老年人养成了规律地生活习惯:清晨在广场晨练,白天在公园下棋、聊天,晚上则与家人、朋友在小区内散步、谈心,因此居住区内应设计符合老年心理的老年人活动区(如图6)。

4.2 深化无障碍设计

由于残疾人、孕妇等弱势群体生理、心理的缺陷,其自由行为被迫受到了限制,更加需要得到社会加倍的关怀。而无障碍设计作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自由行动的关键,却总是被现代规划者所忽略。居住区的人性化规划应当系统地深化无障碍设计,并贯穿整个小区,如盲道、轮椅坡道等,最大限度地削弱由于弱势群体身体不便而带来的障碍,让弱势群体感受体贴的关怀,得到公平、平等的生活待遇。

4.3 动静分区

住区规划应注重动静分区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①喧闹场地:以娱乐为主的场地,为居民广场舞、扭秧歌、弹唱等较为喧闹的活动提供了场所。②动态场地:运动健身活动为主的场地,如健身步道、羽毛球场、门球场等。使居民可以进行拳术、球类、器械等健身活动。③静态场地:为居民提供安逸宁静的空间晒太阳、谈天、下棋、冥想、观望、读书、听广播等。

5 结 语

居住区的人性化设计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居民的切身需求,在满足住户根本居住需求的同时兼顾其心理、生理、活动、审美、文化等“额外”的需求。并依据不同居民的行为特征和喜好分清主次,统筹安排,创造出安全舒适、高质量、多功能、具有特色的人性化居住空间,从而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

[1]俞孔坚,李迪华,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2]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1999.

[4]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陈文丰,译.住宅布局概论[M].詹氏书局,1985.

[6]刘旭红,叶子君.居民行为心理与居住小区环境设计[J].南方建筑,2005(1).

[7]张晓云,顾歆诩.基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1(1).

猜你喜欢
私密性住区关怀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探析公共空间的私密性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