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研究概述

2015-11-26 07:44宣城市宣州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安徽宣城242000
安徽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监督管理工程质量监管

骆 皓 (宣城市宣州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安徽 宣城 242000)

0 引 言

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运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和资产质量。而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是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程度[1]。

建筑工程质量历来都是建筑行业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工程质量引起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仍然不在少数,采用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确保各项工程的质量已经十分迫切。

1 国外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1.1 美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在美国,建筑管理法规和建筑技术标准对建筑工程质量作出了专门的要求,既有强制性标准,也有推荐性标准;既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但主要以地方标准为执行标准。行业各方,尤其承包商应切实执行质量标准的具体规定。美国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具体见图1。

图1 美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分析可知:美国政府部门在质量管理中采取了积极的参与态度,规定所有领取执照的建筑工程项目,均应接受政府自己的检查人员和政府临时聘请或要求业主聘请的外部检查人员的监管。而我国政府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人员都是政府自己的人员。目前我国采取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质量控制,有借鉴美国做法之意,但从全周期质量监管角度,我国并未明确规定政府可以临时聘请或要求业主聘请的外部检查人员参与工程质量方面的监管。

1.2 德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德国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监督管理模式见图2。

图2 德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在德国,除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和施工单位进行质量自控外,主要采取由州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委托授权成立的质监公司对新建和改扩建(涉及机构安全的)工程建设全过程实行强制性质量监督审查。具体内容见图3。

图3 质监公司质量监督内容

分析可知:德国基本实现了建筑工程的政府监管、企业自管、社会监督的全方位质量监管模式。德国的质检公司与我国的监理单位最大的不同是其费用来源,建设主管部门以收缴税的形式向业主收取,然后由州政府付给接受委托的质监公司,而我国目前的监理单位依然是与业主之间形成的雇佣关系,这不利于工程质量监管过程中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

1.3 英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英国政府对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模式(见图4)。

图4 英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据《建筑法》和《建筑条例》规定,英国地方政府建筑控制部门通过来自各工程领域的专家委员会,可以认可检查员行使包括地方审查和工程质量监督在内的系列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业主可在社会化的认可检查员和建筑控制部门之间进行选择,当业主选用地方政府的建筑控制部门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后,若全套图纸未通过地方政府的技术审查、而业主又认为没有必要修改图纸,业主还可以进行申诉或请求地方政府放宽要求甚至得到豁免。社会化监管机构和个人的进入,使得政府和社会机构之间形成了竞争,促使其各自提高质量监管能力,提供高水平的监管服务。

分析可知:英国政府通过引入政府之外的社会化机构和个人进入施工图审查环节,形成了政府机构与社会化机构之间的竞争,可促其各自提高质量监管效率,此方面值得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加以借鉴。

1.4 法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法国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技术立法,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见图5)。

图5 法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法国的技术法规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和国家规范,这与我国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我国的标准都是强制性标准。而法国的这两个标准根据监管对象而区分是否强制,如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工程则是强制性标准,对私人投资的民间工程(除涉及公众安全的)则是非强制性的。法国还制定了相关质量监管方面的规定:强调建筑企业在其内部必须建立完整的质量自检体系;规定了一些工程必须实行强制性的质量检查;实行强制性工程保险制度。

分析可知:法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模式中最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是在对一些建筑工程规定必须实行强制性质量检查,此外,法国推行的强制性工程保险制度对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可根据我国实际,制定类似的工程保险制度。

1.5 新加坡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受地缘及用地紧张等多种因素影响,新加坡政府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十分重视,主要采用的是行政立法监管。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见图6)。

新加坡建筑业发展局为了加强和改进对建筑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采取三种做法:第一,大力推行建筑行业广为认可的ISO9000系列标准质量保证体系的工作;第二,制订了一整套工程质量评价系统,用来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第三,建立了严格的专业建筑工人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

分析可知:新加坡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模式中最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是在全国范围内以政府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系统,避免出现因地区技术水平、施工工艺、人员素质等差异引起的建筑工程质量差异,同时规避了“质量借口”的出现。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成熟的统一的工程质量评价系统。

目前,国外对工程质量监管的研究,主要有:Battikha M,Russell A[2]提出的把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建设过程中主体作为实现质量的核心,把对各层次人员的评价作为有效落实质量保障和控制体系的主要环节,认为对质量人员的评价是最有价值的评价;Harold Kerzner[3]提出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发展和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就是高度重视建设主体和监督主体质量人员的培训;Jsmes R.Evans,William M.lindsay[4-5]提出基于工程质量的建设责任主体认证问题,把建设责任主体建设活动中的质量行为纳入认证评价中。

图6 新加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2 国内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形成、深化与巩固,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阶段形式。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见图7)。

图7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阶段性发展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上新的台阶,与之伴随的是我国建设领域的快速发展,由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并适当演化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要求,工程质量监管模式也进行了适当的革新和发展,但依然存在和暴露出一些问题[6-7],需要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 工程质量监督区段相对单一,质量控制未从源头抓起

现阶段,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阶段,并且各方也默认只有在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管才是对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的控制与管理,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建筑工程全周期的质量监管,这就使得对投资决策质量、勘察设计质量等监管出现了真空或断层,不利于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因此,建筑工程各责任主体应扩展质量监管区段,使监管范围全覆盖,真正做到质量监管从源头抓起、质量危险源及时消除,确保建筑工程实体质量和使用功能质量。

2.2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制尚不健全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大多数属于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单位或与其有多种关联,这就使得工程质量检测行为没有市场竞争,更没有对政府质量监督站拟需的材料检测结果实施有效监督,出现了既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容易形成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地方保护和垄断性经营。

2.3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是政府质量监督站代表政府行使质量监督的公权力,同时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监理单位对建设工程施工阶段实施全过程旁站监督管理工作,其他社会监管几乎没有,没能做到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力量资源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持续改进。工程质量持续改进的主要对象是包括对工程实施过程的改进和对管理过程的改进。对工程实施过程的改进,即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施工过程及质量监管流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改进,这种改进可能会使工程质量提高。对管理过程的改进,主要是指对设定的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和施工手段与方法等各方面的改进,这种改进会使工程质量保证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使工程质量得以提高。

3 结 语

在我国全面实施社会大改革的背景下,建设领域也在进行着方方面面的改革和探索。建筑工程质量是各方始终不变的关注重点,其监督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一直在进行,同时也是为了与国际建筑工程管理接轨的需要。在延续和继承建筑工程管理多年经验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并建立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成为建设领域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1]张云广,李龙国,艾留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8(12).

[2]Battikha M,Russell A.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Present and Future[J].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1998(3).

[3]Harold Kerzner.Project Management-A system Approach to planning schedulingand controlling.6'h edition,Van Nostrand Reinhold.1997.

[4]Jsmes R.Evans,William M.lindsay.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Quality.5nd ed.Cincinnati.OH[J].South-Weatem Publishing,2002.

[5]姚励冰.中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制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6]高盛立,徐华.工程质量监督委托执法模式改革的探究[J].工程质量,2009(4).

[7]邓赞利.基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与模式创新的分析思考[J].中外建筑,2011(1).

猜你喜欢
监督管理工程质量监管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分析
PDCA循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浅谈如何提高工程质量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
带头增强“四种意识”推动监督管理常态化
某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做法及建议
监管和扶持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