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

2015-11-27 13:42张长海焦建利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意向主观问卷

张长海,焦建利

(1.华南师范大学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

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

张长海1,焦建利2

(1.华南师范大学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

采用慕课优质资源为本校人才培养服务是地方高校的较佳选择。该研究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模型,对已使用慕课学习的部分地方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态度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接受慕课意向影响最大,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地方高校大学生接受慕课意向均呈正相关关系。基于实证分析,该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合理引进慕课,加强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慕课学习指导等。

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接受度;影响因素

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以其学生容量大、开放程度高、可随时随地使用、学习资源丰富、教学视频微型化、知识内容系统化、教学资源质量高等综合优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有的慕课平台还获得了风险投资公司的融资,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被誉为高等教育史上的“数字海啸”[1]以及“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2]。慕课在美国得到了繁盛发展,Coursera、edX和Udacity 等慕课三驾马车均诞生于美国,日本、巴西、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已建设了本国的慕课平台[3]。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纷纷与国际著名慕课平台合作,上线优质慕课,并自主开发了慕课平台,“爱课程”网站也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栏目,一些公司也以盈利模式开展了慕课的推广应用,慕课正在以方兴未艾的姿态在中国迅速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慕课的广泛传播与名牌大学主导性地参与建设高度相关,名牌大学推出慕课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为这些大学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也让普通大学的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得以享受优质学习资源。Coursera的愿景是通过与国际顶尖大学的合作,向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世界最高水平的教育[4]。清华大学 “学堂在线”慕课平台的建设目的,一是为国内高校搭建起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的平台,二是履行社会职能,促进教学公平[5]。

“MOOCs本身所传递的优质、开放、创新、自主的精神内核与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求高度契合”[6],慕课能够引起国内高校的浓厚兴趣体现了慕课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作用,慕课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是综合性的。第一,高校采用慕课可以弥补学校某些课程师资的不足,学生利用慕课学习不但可以享受优质的学习资源以及拓展资源,还可以促进其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从而实现自主发展;第二,慕课优质资源的引进,对地方高校教师来说,无形中产生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压力。利用慕课学习系统的大数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第三,教师利用慕课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通过建立以慕课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促进其及教学团队其他成员的教学发展。此外,由于参与慕课学习的学生来源广泛、数量大,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广泛进行专题学术讨论,有利于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为教师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在慕课盛行的背景之下,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其一路走高的学费及开销、不断降低的教育价值期望以及优质学习效果的缺失等问题尤为凸显[7]。同时,来自政策决策者的声音对慕课也采取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国务院参事汤敏直言:“慕课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教育大变革”,为此我们下一代不能只在二本、三本大学里“混日子”[8]。广东省教育厅于2014年10月发文,鼓励学生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选修课程,且可替代课程学分[9],更多的政策将陆续出台,鼓励学生学习慕课。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利用慕课学习的外在促进因素。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要么自主建设慕课,或与其他高校合作建设慕课,要么结合自身人才培养需要采用名牌大学研发的慕课。由于名牌大学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站在科研的最前沿,而课程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具体化,一般情况下比地方高校的课程更能够抓住科学研究的前沿,名牌大学的名教授效应也使慕课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是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引进慕课,条件成熟时,可建设校本慕课,但需建立协调机制,避免掉进同质化的重复建设陷阱。

地方高校大学生是正规教育中采用慕课的最大潜在用户,为促进更大范围的地方高校大学生采用慕课进行学习,需要深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特别是研究大学生对于慕课接受的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刺激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慕课学习需求,使慕课优质教学资源发挥更大效用,最终实现以慕课撬动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当前,研究接受程度可以从行为意愿或者行为采纳入手,而大多数学者研究行为意愿或行为采纳一般以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TPB)为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仅将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分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随着对计划行为理论应用的深入,不少学者发现这三个因素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表现为单一维度[10]。事实上,这三个因素分别具有不同的构面,这些构面从性质上区分,是根本不同的。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由泰勒和托德提出,该理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将创新推广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相结合,将计划行为理论中影响行为意向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三要素解构为更多维度。

DTPB是一种普遍适用性的理论,由于其将行为信念进行了细分,使信念的影响因素更加具体,变量更易测量,并保证了影响因素的系统性,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该理论较TPB、TAM对行为有更强的解释和预测力。托德和泰勒在系统比较了DTPB、TPB、TAM 后,发现DTPB模型关于信息技术接受的解释能力在三者中是最高的[11]。因此本文拟采用DTPB模型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研究假设

DTPB认为行为意向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行为意向越强烈,越倾向于从事某项特定行为。由于行为意向与行为高度相关,不少研究将行为本身用行为意向取代。

态度指人对特定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是对行为结果的总体预测。DTPB将态度解构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兼容性,感知有用性指个人对某项行为或某事物对其有用程度的感知,感知易用性指从事某项行为或使用某事物难易程度的认知,兼容性是指个人的价值观、过去行为、任务技术匹配度与行为意向的兼容程度。DTPB认为态度越积极,越具有从事某项行为的意向,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兼容性对行为态度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1: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慕课的态度对其接受慕课的行为意向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2: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慕课的有用性感知对其接受慕课的态度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3: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慕课的易用性感知对其接受慕课的态度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4: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慕课的兼容性感知对其接受慕课的态度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主观规范指重要他人对个人采纳某种行为的期望,以及个人的遵从动机。主观规范被解构为同伴、上级、下级、家人等的期望与影响。该研究把影响大学生行为的同学、教师、教学管理部门这三个主体作为重要的外部变量。

H5:地方高校大学生接受慕课的主观规范对其行为意向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6:同学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接受慕课的主观规范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7:教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接受慕课的主观规范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8:教学管理部门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接受慕课的主观规范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人所掌握的资源、机会对行为意向的促进程度。知觉行为控制被解构为资源促进条件、技术促进条件和自我效能感等。资源促进条件是指所掌握的相关资源对于实现某种行为的充分程度,技术促进条件指个人掌握的技术对于实现某种行为的充分程度,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H9:地方高校大学生接受慕课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其行为意向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10: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资源条件对其接受慕课的知觉行为控制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11: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技术条件对其接受慕课的知觉行为控制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12:地方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其接受慕课的知觉行为控制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三、问卷设计与问卷质量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采用了Ajzen和Fishbein(1991)[12]、泰勒和托德(1995)[13]等人的相关研究量表。问卷设计完毕后,进行了小范围测试,对专指性不强的问卷题干进行了优化。正式测试过程中,剔除了信度较低的题项,提高了主观规范的解释力。为保证被调查对象对问卷答案的辨别度,本研究所有测量项目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

(二)调查对象与样本分析

本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全国部分地方高校已经采用过慕课进行学习的大学生,主要通过这些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协调通知学生填写。问卷调查采用了网上调查的方式,2015年1月15日正式开放,至1月21日,共有321人填写了问卷,在具体分析中剔除了填写时间少于200秒的问卷数据(经小范围测试,填写该问卷最短时间为200秒),得到268份有效数据,问卷有效率为83.49%。填写问卷的大学生中,女生占67.2%,男生占32.8%;大一学生占40.4%,大二学生占37.5%,大三学生占15%,大四学生占7.1%。

(三)信度分析

本研究问卷调查的信度分析主要通过计算问卷的Cronbach's α值,该值是指量表所有可能的项目划分方法的得到的折半信度系数的平均值,该方法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最常使用的信度分析方法。利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问卷数据的整体Cronbach's α值为0.948,说明测量指标的一致性强,可靠性高。各主要变量的信度系数在0.853以上,可被认可为信度较高,因此,问卷数据整体上属于高信度,各量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四)效度分析

问卷的效度主要从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两个角度分析。聚合效度主要考察各测量指标对其构念的贡献,主要通过测量各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来考察,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各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说明模型具有很好的聚合效度。

区分效度主要通过各潜变量的相关系数来分析。通过对各潜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除态度与行为意向、教学管理部门与主观规范、教师与主观规范、自我效能与知觉行为控制外,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总体来说,各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四、模型验证

本研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并考察模型的拟合优度。根据DTPB构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影响因素模型如下图所示。

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模型图

(一)模型指标拟合优度分析

运用Smart PLS 3.0软件分析数据,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所有潜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AVE)均大于0.506,说明模型结构变量内部一致性较好;R2值都在0.594以上,该值表明了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其值越高说明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得越好,因此可看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都具有一定的解释程度,总体来说,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模型是科学合理的。

表1 潜变量各项拟合指标值

易用性0.732 0.890 N/A 0.817兼容性0.506 0.902 N/A 0.881同学1.000 1.000 N/A 1.000教师0.744 0.853 N/A 0.659教学管理部门0.783 0.878 N/A 0.725资源促进条件0.648 0.880 N/A 0.819技术促进条件0.764 0.906 N/A 0.844自我效能0.834 0.938 N/A 0.901态度0.845 0.965 0.745 0.954主观规范0.919 0.958 0.647 0.912知觉行为控制0.832 0.937 0.594 0.899行为意向0.879 0.956 0.704 0.931

(二)Bootstrap显著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Bootstrap方法对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模型进行非参数检验,该方法用原样本自身的数据抽样得出新样本及统计量,根据给定的原始样本复制观测信息,构建参数估计的抽样分布和置信区间对模型潜变量路径系数(path coefficients)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路径的PLS估计与Bootstrap均值和标准误

从表2可知,总体来看,Bootstrap均值与PLS估计值比较接近,所估计的标准误在0.071~0.119之间,标准误相对较小。另外,从表2也可以看出,除资源促进条件、技术促进条件对知觉行为控制影响的T检验值未达到标准值1.96外,其余T检验值均大于1.96,表明路径系数估计精度相对较好。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DTPB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结构方程全模型中,根据模型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除假设10和假设11外,其余假设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总体上看,模型是基本成功的。

五、研究结论

(一)态度与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意向高度相关

从上页图可以看出,态度与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600,说明地方高校大学生对于慕课的态度对其慕课接受意向影响最大。该路径系数说明,地方高校大学生认为他们在利用慕课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收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绩效。慕课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兼容性与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慕课的接受态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兼容性的路径系数最大,说明慕课的开发或应用只有紧密结合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方能提高大学生对于慕课的满意度。

(二)主观规范与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意向正向相关

主观规范与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154。主观规范中,教学管理部门与主观规范的路径系数最大,为0.752,其次是教师与主观规范的路径系数,为0.513,最后是学生与主观规范的路径系数,为0.461。说明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采用慕课的学习方式要求是推动学生利用慕课学习的重要力量。主观规范的三个因素与主观规范的路径系数都较大,说明目前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信息化应用生态已经初见端倪。

(三)知觉行为控制与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意向正向相关

知觉行为控制与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164。在知觉行为控制中,自我效能感与知觉行为控制的路径系数最大,为0.651,而资源促进条件、技术促进条件与知觉行为控制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93和0.091,都相对较小。这表明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低主要受资源促进条件、技术促进条件的影响。资源促进条件、技术促进条件越不足,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越低,说明地方高校在利用慕课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指导、帮助较少,一般是让学生浏览视频,并没有配备指导教师和助教。另外,也说明学生智能手机、电脑运行速度较慢,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电脑过于陈旧,学生的经济条件不能够支付高昂的流量费用等。在知觉行为控制的3个变量中,自我效能感对知觉行为控制的路径系数最高,说明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的信息素养较高,体现了较强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自信。

六、启示

解构计划行为理论虽然是对以前行为的行为意向的解释,但通过对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解析,对未来如何促进行为的产生也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利用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模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研究结果对于慕课开发机构、教育管理部门、地方高校促进大学生合理使用慕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针对性地引进慕课

目前,慕课和慕课平台的建设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不同大学、公司建设的慕课或平台差异较大,各个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硬件基础也存在差异,优质慕课是名牌大学的产物,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也具有一定差异,因此,提高慕课供给与慕课需求的匹配度成为地方高校引进慕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决定了所引进的慕课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的有用性程度、易用性程度和兼容性程度,从而能够提高他们对所引进慕课的接受度和持续接受度。Dishaw和Strong于1999年开展的一项研究证明:任务技术匹配度能够促进行为的产生[14],因此,地方高校首先要确定利用慕课教学的课程类型,对于程序性知识较多、显性知识较多、知识已有成熟结论的课程应鼓励利用慕课教学,对于发散性知识较多、隐性知识较多、知识观点不够成熟的课程则不鼓励利用慕课教学;其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因此,在引进慕课的过程中,要预先评估所引进的慕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并不断评估学生慕课学习的效果;再次,要与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相结合,选择平台友好型、适合型的慕课,以避免造成学生在慕课学习中的挫败感。

(二)加强基于学生慕课学习的环境建设

《中国教育信息化年度报告(2013)》指出: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校际差异较大,“985”工程高校、“211”高校发展水平明显较高[15]。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整体度过起步阶段,进入应用整合阶段。慕课是教育信息化进入应用整合阶段的显著特征,促进慕课学习应有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首先,地方高校应不断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校园的移动学习环境;其次,应充分考虑学生间的数字化学习鸿沟,为缺乏数字化学习条件的学生提供硬件支持,建设一定量的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三是,优化学生慕课学习的政策环境,出台基于信息技术的“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利用慕课学习。

(三)强化学生慕课学习指导

鉴于慕课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差异性,慕课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尚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慕课学习指导。首先,地方高校应加强慕课学习的宣传,促进学生对慕课的接受从自发到自觉;其次,教学管理部门在学生选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印制慕课学习手册,指定专人为学生慕课学习提供答疑,并配备足够的指导教师和助教;再次,为提高学生慕课学习的效果,应鼓励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即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慕课,课堂上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或深入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是为了将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相契合的知识“补授”给学生,以加强所引进慕课与本校人才培养的有机整合。

[1]Ken Auletta. Get Rich U[DB/OL].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2/04/30/get-rich-u,2015-02-08.

[2]姜泓冰.“慕课”,搅动大学课堂[N].人民日报,2013-07-15(15).

[3]焦建利. MOOC 全球大行动[J].中国教育网络,2013,(9):32.

[4]概述——我们的使命[EB/OL]. https://www.coursera.org/about ,2014-08-25.

[5]清华发布“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扉页.

[6]任友群.教师培训如何与MOOCs牵手[N].中国教育报,2013-11-4(5).

[7]Reeves T C, Hedberg J G. MOOCs: Let's Get REAL[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magazine for managers of change in education, 2014,54(1): 3-8.

[8]汤敏.慕课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教育大变革[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141207/n406725202.shtml,2015-02-08.

[9]赖红英, 万力. 广东实施高校学分制改革[J].中小学电教, 2014,(10): 70.

[10]Shimp, Terence, Kavas.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pplied to coupon usag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4,(11):795-809.

[11]Taylor, S.,Todd, P. A.Decomposition and cross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study 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5a,(12): 137-155.

[12]Ajzen I,Fishbein M.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Social Behavior[M].Englewood,NJ:Prentice Hall, 1980.38-78.

[13]Taylor, S.,Todd, P. A.Decomposition and cross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study 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5a ,(12): 137-155.

[14]Dishaw M T, Strong D M.The effect of task and tool experience on maintenance CASE tool usage [J].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2003,16( 3):1-16.

[15]《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在京发布[J].中国电化教育,2014,(9):49.

张长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知识管理、档案学(zhangchanghai@m.scnu.edu.cn)。

焦建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师培训。

2015年3月13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cceptance of MOOCs

Zhang Changhai1, Jiao Jianli2
(1.Teaching Affairs Offi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2.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Taking advantage of quality MOOCs for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s a better choice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model of acceptance of undergraduat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ome lo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who had already participated in MOOCs learning.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titude,Subject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Behavior Intention, and Attitude turns out to be the biggest factors,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the intermediate, and Subject Norm the least. Based on these foundings, several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example, importing MOOCs reasonably, enhancing informationiz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guidance in learning by MOOCs.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s; MOOCs;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ccept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G434

A

1006—9860(2015)06—0064—05

猜你喜欢
意向主观问卷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问卷网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对立与存在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