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与修复

2015-11-27 17:46朱智沛冯磊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湿地修复景观

朱智沛++冯磊

摘要 介绍了城市滨水带绿地的发展概况,总结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原则,并提出滨水带绿地修复的基本思路,以期为设计人员合理规划城市滨水带景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 滨水带;景观;湿地;环境;设计;修复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221-02

城市建设在设计规划滨水风光带景观时,应该综合考虑文化历史、人情风土和城市地理在内的多方面因素,以便在城市特色风貌展现程度上实现最大化。在对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规划原则与方法,再结合具体实例,使整体设计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更为丰富实用。

1 城市滨水带绿地的发展概况

滨水带绿地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城市滨水带包括陆域、水际线、水域等部分,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邻接,在空间特点上较为开放、自然,功能上较为复杂,属于公共活动较多的区域。滨水绿地通常位于河道两侧或中间的陆地上,是城市滨水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的公共绿地组分。滨水绿地的建设与营造可以实现城市水域附近区域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零碎地块发挥绿化、生态及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国外城市对滨水地带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一定成效,而国内城市则起步较晚,正在逐步发展之中,尤其是武汉、深圳、长沙、上海、珠海等地,已经重视并开展了滨水地带的改造。

2 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原则

2.1 历史文化原则

城市景观建设应当注重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突出历史文化特点[1]。因为滨水景观是以原有基础进行更新与改造,应当延续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其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可以起到传承本土的城市文化、治水文化的作用,一方面进行现代式的绿地设计,另一方面则使历史文化得以体现。考虑到水带绿地的多个要素组成特性,可以在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凸显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打造出创意滨水休闲区。

2.2 生态性原则

当今城市居民对城市社会人居环境的迫切要求就是要改善城市的生态性,因此建设滨水绿地时,应当注重滨水带的生态性原则。城市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滨水绿地,格外受到多方关注,而其中植物景观的营造更是滨水绿地的重要手法,是设计规划的关键[2-3]。因此,应从生态性、综合性的角度出发,多角度地科学配置城市滨水带绿地植物,实现异质性的湖滨带湿地生境类型以及多样性的湖滨带。综合考虑以下4个方面:一是立体配置,如水生植物、地被植物、乔灌木的搭配,实现多元化的生态群落;二是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组合搭配;三是必须配置露地亲水植物或景观植物;四是选择适宜的浮水植物(图1)。

2.3 艺术性原则

城市滨水带的景观设计应体现艺术性原则。城市滨水带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景观艺术性。它界于城市与水道之间,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工景观资源,富有水的“灵”气和区域的优越性,又有良好的滨水环境生物链,是人们集聚休憩的地方。因此,在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时,应体现城市滨水的景观性,考虑建筑与植物的合理组合,水与植物的有机渗透,植物与植物间的协调搭配,四季植物景观的变化等[4]。

3 滨水带绿地修复的基本思路

湖滨带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将增加湖滨带对周边面源污染的截污、净污功能,增强生态安全,并有利于湖滨带湿地生境多样性的营造,进而为湿地鸟类及其他湿地动植物增加适宜生境,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湖滨带湿地修复也是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环境改善、景观提升的重要前提[5]。

城市滨水带湿地恢复首要问题是通过针对性的湿地生态工程措施构建植被生长平台、稳定的基底以及地形重塑工程。在此基础上增加湖滨带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构建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的湖滨植被带;并进一步基于基底改造,改善湖滨带动植物栖息地,提升生物多样性,积极发挥湖滨带湿地对滨岸的保护功能以及湖滨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功能。

3.1 防洪大堤硬质驳岸的生态软化

根据不同地段防洪大堤的地形及现有植被分布特点,开展防洪大堤硬质驳岸的生态软化。一是拟在风浪较大、堤角基底冲刷严重的局部湖滨堤顶构筑悬挂式匍匐生藤本植物的生长基底,利用悬挂式匍匐生长的藤本植物进行硬质驳岸的生态软化,既可因地制宜地增加湖滨景观异质性与植被构成的多样性,又可发挥匍匐生藤本植物对大型污染物的拦截功能,还可防止堤顶的径流冲刷与水土流失。二是应用防浪桩构建堤角植被生长床。单排防浪桩距离防洪大堤1~2 m,抬升桩内基底高度(可高于平水位30~50 cm),主要修复湿生灌木类植被,增加植物多样性及湖滨带群落类型多样性(目前的湖滨带非常缺乏灌木类群落类型),也可为后续的涉禽类动物回迁、定居营造适宜的生境。三是部分区域由于湖浪冲刷,水泥石质驳岸损坏严重,威胁防洪大坝的生态安全,拟在大坝内侧(堤内)用生态袋构筑生态护坡,既可增加防洪大坝的水利安全(无须再修筑水泥石质驳岸),又可作为植被恢复的基底(该项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大量的湖滨带修复工程)。生态护坡可由驳岸内侧向湖内延伸3~5 m,护坡高度可参照堤顶高度,并逐级降低延伸至湖底。

3.2 营造生态小岛与生态滞留塘交错的湿地单元

拟在湖滨带区构建起伏型的基底,局部区域形成以生态小岛与生态滞留塘交错的湿地单元。生态小岛、生态滞留塘不仅可以增强湖滨带的湿地斑块格局分布的多样性,也是后期植被、群落组成多样性的基础,同时可为生境异质性、栖息地多样性创造基底条件,重点修复湖滨带生态廊道效应的发挥。生态小岛与生态滞留塘的面积为湖滨带面积的5%~8%,即可发挥较好的生态功能。

4 参考文献

[1] 权凤.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运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150-151.

[2] 罗燕敏,丁迓丰.南昌市青山湖西岸绿化景观规划设计[J].江西农业学报,2010(5):57-60.

[3] 丛磊,徐峰.滨水区植物景观与生态系统的双重建造[J].现代园林,2006(10):52-55.

[4] 姚玉敏,朱晓东,徐迎碧,等.城市滨水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以合肥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2(18):5836-5845.

[5] 张饮江,金晶,董悦,等.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2(7):1366-1374.endprint

猜你喜欢
湿地修复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基于遥感数据的黄河口湿地变化研究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