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还是淡泊些好

2015-11-28 23:16夏宁
中华魂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洪波鲁迅文学奖评奖

文/夏宁

作家还是淡泊些好

文/夏宁

2015年7月2日,作家张弓发布消息称,2013年7月,陕西作协副主席阎安为得鲁迅文学奖,带着一件国家珍贵文物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行贿。高推辞一番后收下了礼物,并利用其“鲁奖”评委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帮助阎安获得了当年鲁迅文学奖。因后来国家反腐力度加大,使得高洪波认为“政治形势紧张”,将礼退给阎安,并写了封退礼信。(新华网2015年7月4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无异给屡遭诟病的中国文学评奖乱局扔下一枚重磅炸弹。这些年来,国内几个文学评奖一直是波澜不断,怪事频发,跑奖贿奖的阴影挥之不去,不仅大大降低了文学奖的公信力,而且导致公众对作家职业的整体评价也一路走低。一些作家的斯文扫地,利欲熏心,确实让人痛心疾首,不由让我想到一句话:作家还是淡泊些好。

如今是一个几乎人人都不甘寂寞、都在远离淡泊的时代,为何偏偏要求作家淡泊自守呢?这或许有点不公平,但又是很需要的。其一,作家被人们誉为“灵魂工程师”“社会良心”“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如果一个个都成了名利之徒,满身铜臭,浮躁浅薄,如何对得起人民厚爱、社会期望、历史重托?其二,一个作家,如果终日忙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营私舞弊,不择手段,还怎么能安下心来,抗拒诱惑,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佳作?

当然,淡泊不是甘于贫穷。虽然古人曾说过“文章憎命达”“词穷而后工”的道理,但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刻意追求的目标。而实际上,今天的作家也没几个能与穷沾上边的,且不说那些年入几百万上千万的大牌作家,就是普通作家,除了有一份工资,还有数额不菲的稿酬、补贴,只要不与那些富豪、大款攀比,小日子还是挺滋润的。

所谓淡泊,在我看来就是两句话:合理限制欲望,拿你该拿的,舍掉你不该拿的。当然,话说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很难界定哪些是该拿的,哪些是不该拿的。譬如文学奖吧,觉得自己该拿的作家,往少里说也有千儿八百人,可奖就那么几个,僧多粥少,怎么评都有人有意见,评谁上去都有人说不是。怎么办呢?我的建议就是作家要降低欲望,如果你不是拥有绝对实力,还达不到众望所归的地步,那就不妨把得奖这事划进不该拿的圈子里。有了这样的自我裁量,就不会为争奖上蹿下跳,钻墙打洞,也不会因落选气急败坏,恼羞成怒。你可以静下心来搞创作,不受外界干扰,精雕细刻打磨作品,苦心孤诣塑造人物。当然也可以偶尔抬起头来,瞥一眼某些文学评奖中的波诡云谲、乱象频仍,庆幸自己没去乱蹚浑水,卷入是非,一笑过后,继续埋头创作。

说到底,作家选择写作为业,首先是因为爱好,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最能体现人生价值,一提起笔就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若为发财,不如去经商,去办厂,去炒股,去倒房,去买彩票;若为出名,不如去当歌星,去当演员,去当主持人,去当运动员。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在《做文与做人》一文中说:“我劝诸位,能做军阀为上策;其次做官,成本轻,利息厚;再其次,入商,卖煤也好,贩酒也好。若真没有事可做,才来做文章。”话可能过于偏激,但话糙理不糙。就是今天,立志当作家的人,也要甘于寂寞,有所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自己的园子里辛勤耕耘,而不要胡乱攀比,好高骛远。当然,你要真写出名堂了,达到相当高度了,那文学奖,即便你不去找它,它也会来找你,就像实至名归的某些作家。

猜你喜欢
高洪波鲁迅文学奖评奖
朱辉
第二届“重宇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评奖揭晓
彩虹的约定——简析高洪波作品
高洪波 作品
大学写作课程中的“苦难意识”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文化部: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 减少60%以上
我喜欢你,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