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生态模型构建研究

2015-12-01 03:56徐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因子信息技术环境

徐伟

(南昌航空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网络信息生态模型构建研究

徐伟

(南昌航空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从生态系统视域探析信息生态内涵及其因子,研究构建网络信息生态模型,为进一步丰富信息生态理论研究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生态;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模型

当前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信息技术日益融合与更新,信息资源总量的复杂性、无序性程度逐渐加深,信息生态失衡现象不断加剧.故,从生态系统视觉探讨信息生态内涵及因子,研究构建网络信息生态演化模型,将为进一步完善信息生态理论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1 信息生态内涵研究

生态学将生物种群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研究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演构出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循环系统.同理,信息生态学把信息、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当作一个统一整体,研究目标是促进信息生态系统协调运转,实现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乃至社会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1978年,西方学者F.W.Horton[1]首次提出“信息生态”(information ecology)一词,用于解释日趋复杂的信息环境与生态理念之间的关联;1997年,Thomas.H.Davenport与 Laurence Prusak在《Information Ecology:M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y Environment》[2]一书中,通过分析信息环境中人与组织的关系,对信息生态进行定义,即从生态系统视觉研究组织管理决策中影响信息利用方式的复杂问题;2003年,Bonnie A.Nardi和Vicki L.O’Day出版著作 《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3],并指出信息生态是在特定环境下由信息人、价值观、实践及信息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我国信息生态研究起步较晚.1990年,张新时[4]院士最先提出信息生态学理论,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建模并加以分析.之后,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信息生态学研究.2005年,田春虎发表论文《信息生态问题初探》[5],主要从构成要素、研究对象、目的与手段三个方面剖析信息生态.2007年,张新明、王振、张红岩在论文《以人为本的信息生态系统构建研究》[6]中指出,目前关于信息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生态链、信息量、信息环境与管理问题,概念层面探讨得多,而系统建模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综上所述,本文依据生态系统理念,结合信息资源流动特点,将信息生态定义为:在特定信息时空中,为满足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交流及反馈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由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2 信息生态因子研究

信息生态因子是指信息生态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信息本体、信息人、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生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

信息本体即信息资源本身.信息人指具有信息需求、获取与利用能力,并参与到信息交流与反馈活动中的个人或群体.具体包含信息生产者、信息组织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信息分解者与信息监管者.信息技术是用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软硬件设施及其使用方法与操作技能.信息环境是一种由个人或群体在进行信息获取、传递、交流及反馈活动过程中总体构成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内部因子包含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文化、信息伦理、信息安全和信息基础设施;外部因子包含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信息本体、信息人、信息技术与信息环境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平衡、相互制约.

3 网络信息生态模型构建研究

综合信息生态因子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构建网络信息生态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信息生态模型

网络信息生态模型的构成主体包括信息生态因子以及信息生态链.其中,以信息本体因子(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因子为手段,信息人因子构成了信息生态模型的主干链,信息环境因子构成了信息生态模型的支撑链.在信息生态链的支持下,各生态因子和谐发展,相辅相成,促进了网络信息生态模型的协同演化.

〔1〕Horton F W.Information ecology[J].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1978,29(9):32-36.

〔2〕T.H.Davenport,L.Prusak.Information Ec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Bonnie A.Nardi,Vicki L O’Day.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3.

〔4〕张新时,高琼.信息生态学研究(第一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8-30.

〔5〕田春虎.信息生态问题初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2):90-92.

〔6〕张新明,王振,张红岩.以人为本的信息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4):531-533.

〔7〕李冰,田丰昊,褚慧慧,等.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延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5(3).

F301

A

1673-260X(2015)12-0116-02

猜你喜欢
因子信息技术环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