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以泉州地区为例

2015-12-01 03:57张丽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泉州专业化

张丽玉

(1.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学生处;2.泉州师范学院 软件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以泉州地区为例

张丽玉1,2

(1.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学生处;2.泉州师范学院 软件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已成为研究的特点.本文采用对泉州地区高校的辅导员现状作为实证分析,得出辅导员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共有超过12万人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207.但是这么一直庞大的队伍,仍然面临着专业素质不强、队伍结构不合理、社会认可度低等尴尬的局面.

1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定义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依据大学生成长规律,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依托专门的机构和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进而掌握高校德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提高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稳定的社会职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2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现状分析

辅导员是一个承担着繁琐日常事务和管理压力的群体,特别是在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群体和个体的一系列变化,给辅导员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群活跃在学生中间,常年从事着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群体,伴随着社会生活和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变化,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面临着严峻的变化,专业化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2.1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结构失衡,专业指导能力有限

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是从应届毕业生选拔,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专业指导能力欠缺.入职之后,辅导员要从事大量学生事务工作,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有一些另谋出路,有一些虽然实践的经验丰富,但是无法上升到理论研究水平,辅导员的职业导向存在着不明确性和随意性,容易产生业务能力不高的现象.而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不但需要广博的知识来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意识和能力,而且需要通晓教育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心理的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都要有比较专业化的知识.现实生活中的辅导员,日常管理事务的多而杂超过了职责的范围,所有跟学生有关的事务都是辅导员的事情,而我们所期望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却由于缺乏显性成果和衡量指标,被忽视了.

2.2 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容乐观

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富的辅导员是比较少的,这种窘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辅导员用人机制不尽合理,影响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长期的稳定.

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职业精神缺失职业倦怠的状态.在处理学生工作时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耐心,对工作反感,甚至贬低辅导员工作.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快,队伍不稳定.调查显示,近50%的专职辅导员内心感到迷茫和困惑;80%的辅导员认为目前尚没有形成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和动力.表面上看,各高校每年都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品学兼优的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但是一到工作实践中,面对工作地位不高、待遇不优厚、工作时间长等的状况吗,一些辅导员想方设法通过工作岗位的流动,包括转向教学或其他管理岗位、深造考博、辞职转行等等.

2.3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定位与角色冲突

教育部明确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而高校辅导员做为教师中的一支“特殊队伍”,则比一般称谓的教师要受更多的角色冲突.以专业的角度来看,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应该包括: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校德育工作者;担任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心理健康的疏导者;指引学生找到内心需求的人生成长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增强择业能力和就业技巧,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然而,现实中却表现出: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的冲突;不同角色期望引起的冲突;自尊需要与认同感缺失之间的冲突;工作责任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冲突等等.造成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

2.3.1 辅导员角色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上辅导员教师身份的缺失

辅导员政工干部的身份使得辅导员在大学这个学术组织中从诞生开始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教师身份的缺失无形当中使得辅导员的教育者的身份的合法性收到了质疑,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分离也给辅导员育人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带来了较大的局限.

2.3.2 辅导员角色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国内外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的个人需求.大学生构成和素质层次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倾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日益加重和复杂.在社会变革和教育变革的双重压力下,其角色冲突更为激烈.

2.3.3 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自身原因是职业信念的缺失和专业指导能力不足

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要求提高辅导员具有与专门职业相匹配的职业信念和专业精神.然而,辅导员非正常流动、职业寿命短的现状使得辅导员对前途更加的迷茫,难以建立职业自信心和荣誉心.同时,辅导员自身专业能力的欠缺,难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有实效的服务和指导,导致辅导员群体体验到了强烈的角色冲突.

3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存在问题—以泉州地区为例

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涵盖泉州地区各高校的120名高校辅导员(含学生工作者),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6份,回收率96.7%.

3.2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存在问题—以泉州地区为例

3.2.1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结构呈现年轻化和学历偏低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对泉州地区116名的辅导员进行调查中,发现年龄在30岁以下占总人数的58.6%,年龄在31岁到40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41.4%.统计结果显示40%的人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43.3%的人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在4到6年之间,从事年限达到了10年以上的仅占到了总数的3.3%.辅导员队伍逐渐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

从调查结果来看,辅导员队伍学历偏低.据数据统计,在调查的116名辅导员当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占总数的86%,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少,普遍存在职务低、职称低的情况.

3.2.2 高校辅导员工作动机水平低,忠诚度不高

表3.1 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辅导员在入职的由于个人兴趣,有志于从事思政工作只有占到30.5%,有12.2%的辅导员由于某种巧合进入高校担任了辅导员,有13.8%的人选择了曲线进入高校,把辅导员当成了跳板.有相当一部份由于工作稳定选择进入高校担任辅导员,这个比例达到了43.5%.这些比例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工作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大部分辅导员在入职之前没有对岗位进行比较深的了解.

调查结果发现有48.3%的人不愿意一辈子从事辅导员工作;27.6%的人表示愿意,但是有条件;24.1%的人表示如果没有其他的出路,也只能这样.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由于动机的复杂多样,在辅导员入职后会有相当一部分的辅导员感觉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选择转岗或是跳槽.

表3.2 把辅导员工作当成终生事业情况分析

3.2.3 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合理性欠缺

从这项调查的结果来看,辅导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合不合理,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在辅导员当前最欠缺知识的选项中,居前三位的是心理健康知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知识,比例分别为75.8%、38.8%和37.93%.在辅导员当前最欠缺的能力情况中,最缺乏的能力从百分比的高低依次是及时掌握青年学生思想心理变化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职业规划指导能力、协调处理各部分关系能力.

4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高校辅导员的招聘体系不健全

高校辅导员招聘的高标准等于高学历,招聘的门槛越来越高,辅导员岗位也要求硕士之上,选拔过程当中一味强调高学历,从表面上看,是提高了队伍的素质,但是学历只代表的是一种知识的水平,而并不等于一切.辅导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学生指导能力.而目前,这些聘任的范畴没有办法得到测试和考量.

4.2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体系不健全

由于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辅导员的培训体系缺乏有效的措施,队伍整体存在“培养少、使用多”的现象,这样大大的影响了队伍的健康发展.就具体而言,表现在辅导员的岗前培训、职后培训和社会化培训三个部分.

岗前培训重视不够、方式过于单一,分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尚未形成.辅导员培训体系还缺乏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主要拘泥在课堂教学、讲座等满堂灌的培训方式;缺乏优质的培训师资队伍,对国内外的研究和借鉴都是不够的.导致辅导员一段时间后对培训的积极性减退,辅导员职后继续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兴趣不高;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相背离,相当数量的辅导员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不仅造成自身的精力浪费,学习的兴趣不高.

社会化培训不规范,效果不佳.目前,一些专业团体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高校的辅导员每年举办各种各样的专题培训班和社会资质培训班,例如,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等.但是,这些社会化的培训往往以盈利为目的,把培训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这样不仅造成了培训内容缺乏科学规划,培训效果不明显.即使是一些社会化的培训,也存在不够规范和完善的地方,培训的师资和质量都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4.3 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差、不规范

国内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多数采取行政人员的考核方式,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根据个人述职情况和部分评价来划分考评等级.这样的模式往往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日常的辅导员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缺乏必要的标准和依据,可操作性不强.调查中,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辅导员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的意义不大.另一个方面,辅导员工作考核的无法量化导致了考核结果人为因素的增加,考核过程不规范,导致了考核结果的不公平、公正.

总之,高校辅导员只有通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不断的转变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才能提高工作的效能,进而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成为高校中的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走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美)温斯顿,等.学生事务管理者专业化论[M].科学出版社,2010.

〔3〕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刘献君.中国高校院校研究案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邱奉兴,张晓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及突破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1).

〔6〕陈立志.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

G641

A

1673-260X(2015)12-0242-03

泉州师范学院校级自选项目(2013XGB05)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泉州专业化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