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

2015-12-02 02:59刘舒园
河北中医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阿昔洛后遗神经痛

刘舒园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扬州 22500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对此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病毒携带者而不发生症状。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1]。2013-09—2013-12,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并与口服阿昔洛韦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58.3±7.1)岁;病程1 ~10 d,平均(5.01 ±2.36)d。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2~74岁,平均 (55.5 ±6.2)岁;病程1 ~10d,平均(4.88 ±3.54)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2]:簇集性水疱,单侧分布,带状排列及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皮肤病中医诊疗学》[3]:患部出现成片的红色丘疹,累累如串珠,排列如蛇行,痛如火燎。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治疗前1周内均未在正规医院接受系统的抗病毒或其他抗神经痛药物治疗;③1周内局部未外用抗带状疱疹药物;④无影响疗效观察的其他皮肤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针刺治疗配合中药外敷。①针刺患处周边。病损常规消毒后,根据疼痛部位大小,选用0.35 mm ×25 mm ~0.35 mm ×40 mm的毫针,呈15~20°朝疱疹方向围刺,刺入0.5~1.5寸,依据皮损面积决定针数的多少,针间距在1寸左右,针刺后进行提插捻转使患者得气。②辨证选取双侧神门、内关、合谷、支沟、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针刺用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③针刺起针后予患处中药外敷。用蒸馏水连续擦洗病损部位3~5遍后,用自制中药药膏(药物组成:大黄10 g,黄连 10 g,黄芩 10 g,天竺黄 10 g,青黛 15 g,紫花地丁 15 g,木芙蓉 10 g,冰片10 g,全方研成细末,过120目筛后取少量用水和凡士林调和成稀糊状)涂于患处,20 min后清洗。每日1次。

1.3.2 对照组 阿昔洛韦片(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050)200 mg,每日4次口服,连续治疗7 d。

1.3.3 疗程及注意事项 2组均治疗7 d。治疗期间皮损表面禁用任何化妆品,避免日晒,结痂后禁止搔抓痂壳,待其自然掉落。饮食要清淡富有营养,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禁食辛辣甘甜腥腻等物。保持心情愉快,注意休息。

1.4 观察指标 治疗后随访2个月,观察2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表现为局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严重者影响休息、睡眠、精神状态等[4]。

1.5 疗效标准 治疗7 d后判定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订。治愈:患者能够完成治疗,皮损及所有伴随症状消失,无新起水疱,所有水疱干涸结痂,或痂皮都已脱落,皮损处仅留表浅红色,无后遗神经痛发生;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基本消失,水疱大部分结痂,无新水疱形成;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或未消退,疼痛未减轻,有新水疱形成,后遗神经痛。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MATLAB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 例

由表2可见,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惟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6]。

阿昔洛韦为一种高效的抗病毒药物,由人工合成,为嘌呤核苷类衍生物。阿昔洛韦主要成分能够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经过临床实验发现,该药物成分对人类疱疹病毒4型及单纯疱疹病毒均能够起到很强的抑制作用[7]。其作用机制如下:阿昔洛韦作用于感染细胞,通过病毒腺苷激酶、细胞激酶起的催化作用,发生反应转化为三磷酸无环鸟苷,而三磷酸无环鸟苷能够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对抗病毒DNA多聚酶,进而阻止病毒DNA进行链复制、生长,抑制了病毒DNA的下一步合成,从而起到良好的抗病毒效果。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使用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病痛、缩短疼痛时间,而且能够缩小疱疹面积,抑制新疱疹生长[8]。治疗7 d后,对照组3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3%,治愈率为53.3%。笔者分析,因病毒有很强的复制性,在病程较短的患者中应用阿昔洛韦的治疗效果较病程长者更佳。且因个体差异,病毒对阿昔洛韦的敏感性不一,因此对照组未能如治疗组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著述颇多,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其后医书多有记载,如明代《证治准绳》称本病为缠腰火丹、火带疮,明代《外科启玄》称为蜘蛛疮,清代《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本病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年老体虚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因此,在治疗中应注重清解血分之郁热,疏通局部气血之郁滞[9]。本法先根据疼痛部位大小,选用毫针朝疱疹方向围刺。疏通局部经络,行气活血,以解除病痛。同时辨证选取神门、内关、合谷、支沟、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针刺用泻法,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以祛除疾病。近年来,人们通过对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已初步证实针刺镇痛效应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的[10],从而调整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渗出,提高痛阈,降低疼痛反应。后用自制中药药膏中大黄、黄连、黄芩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木芙蓉、天竺黄凉血化瘀清热;青黛、紫花地丁凉血消肿,冰片清热解毒,全方共奏清热散结、凉血解毒之功。予以局部外敷,药力直击病所,局部药物浓度增高,扩张皮肤血管,加速血液流通,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泻火祛湿、化瘀凉血、通经活络、退疱止痛止痒之效,有助于疱疹消散、干涸、结痂、脱落,减轻局部神经性疼痛[11]。针刺加中药外敷并用,相辅相成,起到标本兼治之功[12]。

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治疗7 d后,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本研究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效果显著,无任何副作用,后遗症发生率低,能够使患者尽快摆脱病痛折磨,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 张红星,杨运宽,林国华.带状疱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1.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

[3] 徐宜厚,王保方,张赛英.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6.

[4]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93-296.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断诊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6] 牛德兴.带状疱疹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7.

[7] 丛晓鲁.强的松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09,7(8):154.

[8] 佟长顺.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09,31(2):41-42.

[9] 孙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2):35-36.

[10] 梁繁荣,刘雨星,陈瑾,等.电针镇痛后效应与脑干5-HT、下丘脑β-EP含量的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3):37-39.

[11] 王新.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90例[J].四川中医,2008,26(1):106.

[12] 刘力.点刺拔罐加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8):693.

猜你喜欢
阿昔洛后遗神经痛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盐酸伐昔洛韦片和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胸腺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早期应用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
加巴喷丁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阿昔洛韦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阿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致急性肾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