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探讨

2015-12-02 06:26罗春龙
中外医疗 2015年28期
关键词:临床治疗

罗春龙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60例进行临床分析。将60例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患儿30例,对照组患儿30例。实验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利可君升白细胞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只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白细胞的数量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变化。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有25例患者治愈,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有19例患者痊愈,有效率为63.33%,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严重的危害小儿的成长发育,临床上主要通过运用抗生素进行预防为主要措施,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尽早的进行诊断,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能够治疗,能够避免对患儿造成严重的伤害。

[关键词]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小儿疾病;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0(a)-0077-03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Neutropenia Syndrome: An Observation on 38 Cases

LUO Chun-lo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Jiangdu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Y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2225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neutropenia syndrome. Methods A clin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60 children with neutropenia syndrome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and April 2014. 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in each on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eucogen leucocyte-stimulating agents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antiviral therapy,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conventional antiviral therapy singly. The effective rate and changes of number of white blood cells and absolute value of neutrophi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25 patients were cur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an effective rate of 83.33%, while 19 were cured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n effective rate of 63.33%, 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Pediatric neutropenia syndrome can adversely impact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antiviral therapy was mainly performed in its preven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timely treatment through effective measures can reduce its negative influence on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 neutropenia syndrome; Children diseases; Clinical treatment

随着我国临床上解热镇痛药物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逐渐上涨[1]。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因素非常多,在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是感染,感染病原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等,这些病原菌中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感染。为找到一种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方法,该研究于2013年2月—2014年4月以江都妇幼保健院儿科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展开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60例进行临床分析。将60例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患儿30例,对照组患儿30例。实验组患儿有男孩11例,女孩19例,年龄在5个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1.1)岁。对照组患儿中有男孩16例,女孩14例,年龄在6个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6)岁。两组患儿原发病包括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咽峡炎、扁桃体炎等,除了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外,患儿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纳差、烦躁、四肢乏力等表现,60例患者中36例患儿出现发热的情况,均进行了解热镇痛药物的治疗。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患儿在入院后,全部进行了血常规的检查,经检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078× 109/L~1.47× 109/L之间,血小板检查无发现明显异常,5例患者伴有轻度的贫血症状,4例患儿出现异性淋巴细胞,5例患儿中性粒细胞中可见中毒颗粒。5例患儿的支原体抗体检测为阳性,6例患儿的C反应蛋白检测为阳性,7例患儿的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为阳性。尿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出现腹泻的患儿,经检查发现为消化不良,出现大量脂肪球[2]。

1.2.2 一般治疗 为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的一般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体质和抵抗力不高,因此对真菌和细菌的感染率非常高,因此,患儿居住的环境要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督促家属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避免细菌接触出现较差感染。两组患者均应用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3],且每隔两天都要进行一次血液复查。

1.2.3 实验组治疗 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和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治疗基础上,使用利可君升白细胞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批号为WS-10001-(HD-0428)-2002-2007),规格为20 mg,患者每次服,用20 mg,每日服用3次。连续治疗7 d。

1.2.4 对照组治疗 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治疗与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样连续治疗7 d。

1.3 评价指标

1.3.1 诊断标准 中性粒细胞诊断标准根据患儿年龄不同也有不同的标准:患儿2周~1岁之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 109/L,患儿1岁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 109/L。患儿出现以上情况,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 109/L的时候,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4]。

1.3.2 评价标准 患儿在治疗两天后,临床表现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到正常的范围中,为有效。患儿在治疗5 d后,临床表现基本小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到正常的范围内,为好转。患儿在治疗1周后,临床表现无减轻,甚至加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没有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为无效[5-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中有25例患者治愈,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有19例患者痊愈,有效率为63.33%,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为6.4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变化

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两组患者距治疗前白细胞数量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都有明显的升高,实验组患儿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变化(x±s)

注:两组同治疗前比较,*P<0.05,同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临床上使用镇痛解热药物以及抗生素越来越普遍,导致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数量越来越多,小儿的年龄越小,感染该病的几率就越大,小儿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都偏低,无法抵抗真菌和病毒的感染[7-8]。与此同时,婴幼儿时期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居多,从而可以推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跟患儿的年龄有巨大的关系。该次研究中,小儿患儿以婴幼儿居多,大多数患者都在3岁以下,发病原因也以感染因素居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中毒的症状,由此可见,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合并出现感染的时候会引起全身发炎的症状。该次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中有27例患者治愈,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有21例患者痊愈,有效率为63.33%,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两组患者距治疗前白细胞数量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都有明显的升高,实验组患儿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资料显示[9-10],小儿粒细胞采用抗病毒加利可君药物治疗,治疗有效率为82.1%,该文研究结果与资料相近。

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因素,采取有效的治疗,必须立即停用一切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尤其是在应用镇痛解热药物和抗生素的时候,要斟酌用量,谨慎应用。及时的控制感染能够防止感染不断扩散,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使用利可君等药物,能够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生成,在必要的时候,还要为患儿进行输血或者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促进白细胞生成的药物能够有效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合,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生,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成中性粒细胞,同时还能够促进发育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西军能力,从而提高中性粒细胞杀菌能力和对外来异物的排斥力,起到保护机体,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雪,邓军霞,张国成,等.感染相关性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80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2):154-156.

[2] 陈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感染相关性粒细胞减少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12-1514.

[3] 杨湖,蓝丹.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遗传机制新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1665-1668.

[4] 魏蔚,竺晓凡.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1):868-871.

[5] 刘开彦,贾晋松,李娟,等.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治疗血液病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9, 89(1):41-44.

[6] 周世勇,王华庆,张会来,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11, 38(18):1154-1158.

[7] 乔曼,薛胜利,邹晶莹,等.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5):1221-1224.

[8] 周立萍,鞠秀丽.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常见特点分析[J].新医学,2011,42(2):96-99,101.

[9] 李军,魏文智,同永刚,等.警惕严重多发伤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附12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14(7):38-39.

[10] 银广悦,王文红,龚庆辉,等.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1):3210-3211.

(收稿日期:2015-06-2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临床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临床观察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持续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