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背景下农村流动家长学校的探索

2015-12-03 04:35徐杭君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年20期
关键词:桐庐县桐庐偏远地区

徐杭君

(桐庐县教育局 教研室,浙江 桐庐311500)

一、“偏远”与“留守”挑战传统家长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人生启蒙老师,也可以说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老师。由此可见,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随着家长的素质不断提升,加上桐庐县委、县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我县家庭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桐庐县目前下辖4个街道、6个镇、4个乡、183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5个社区,共有64所中小学、幼儿园,家长总数近5万人(以一户一人计算)。

如此众多的人数,其家庭教育水准肯定参差不齐,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还面临很多难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理念错误。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学校、老师的事。二是教育方式不当。要么溺爱孩子,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要么方法简单粗暴,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三是教育时间缺乏。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涌现了大量的留守学生。据不完全统计,笔者所在地区农村留守学生比例已达35%,部分偏远学校达70%以上。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困难、处事敏感、易冲动等特征。这些留守学生已经成为问题学生的主流。

笔者对一所农村初中开展了“父母工作情况及回家频率”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4年第一学期,被调查学生的总人数为889人)。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上述两表可以看出,“留守子女”的父母中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占总样本数的53.5%,“双方外出打工”的学生占总样本的46.5%。对他们工作地域的调查发现,父母出外县、外省工作的达62.2%,这势必给家长与子女、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对“留守子女父母回家频率”的调查发现,“每月回来两次及以上”的只占了11.0%。不难想象,部分家长对经济的关注要超过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这种生活的压力、繁重的工作和距家较远的现实困扰着农村孩子的家长们,他们除了给留守的子女寄些生活学习所需的费用,偶尔打几个电话给孩子、老师以及照看孩子的长辈以外,其他的根本无暇顾及,更不用谈走进校园,经常性地与学校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而且,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间的经济文化发展差异较大,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师资调整等途径来实现家庭教育均衡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在互联网e+时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鉴于此,建立面对农村偏远地区家长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体制是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桐庐县教育局积极跟随时代的脚步,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发展家庭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实施了e+流动家长学校机制,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表1父母在外打工情况调查统计

表2留守子女父母回家频率的调查统计

二、传统家长学校的突围与重构

1.“互联网+”,时空重构

(1)借助网络建立专栏

桐庐县教育局在桐庐教育信息网开设了“家庭教育”专栏,包括了两个版面:一是“家校讯息”,主要是及时报道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一些活动,让在外打工的父母也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二是家长课堂,主要包括育儿知识、家长课堂开课信息、授课专家和主讲内容安排表。

(2)编印电子版家庭教育宣传材料

自2013年9月份开始,县教育局编印了电子版《家庭教育导航》(每两个月一期,分初中、小学高段、小学低段),发放到“桐庐教学信息网”、“桐庐教学研究”等平台,供家长们学习参考借鉴。

2.流动“讲师团”,资源重构

(1)组建流动家长学校讲师团

县教育局通过“桐庐发布”平台向社会各部门招募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讲师团成员除了学校老师外,还包括县家庭教育专家、村镇领导以及农村里不同时期的英雄模范。他们有的是优秀的共产党员、革命老战士,有的是专家学者,更多的是各具风格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这些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通过组合,为流动家长学校多方位教育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全方位的师资保证。

(2)招募流动家长学校学员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借助“桐庐县公共资源服务平台”、“镇级、社区、村委网络电视”等平台招募家长学校学员。当地村委、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在每月25日要参加网络电视专题学习。在网络电视专题学习前,教育局以公告的形式发布开课的时间和主讲的主题,再由村委会、社区班子成员向村民家长传达信息,确保村民家长能及时参加。

3.流动学校,形式突围

桐庐县教育局在新合小学、东溪小学、横村初中、分水初中教育集团试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开办了面向农村偏远地区家长的“流动家长学校”,即把家长学校开进村落里,以村会议室、文化礼堂或空地为地点举办家庭教育授课活动。流动家长学校是一种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它把面对家长的主讲课堂从学校转移到农村文化礼堂、村会议室;把大型的、集中的授课制变为小型的、分散的互动式交流;把家长请进来为主变为教师走下去为主;把原来的以家长为单一受教对象变为家长、学生、老师的共同参与。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三、分析与思考

1.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e+背景下的流动家长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异地异时或异地同时教学。对农村偏远地区来说,只要家长投入较少的时间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接受家庭教育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偏远地区的家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实现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网络把家庭教育资源提供给家长,使家庭教育资源达到广泛的共享,同时也创新了家庭教育工作方法,推动了农村偏远地区家庭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

流动家长学校既为家长、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互动的平台;又充分挖掘了校外的家庭教育资源;同时还构建了立体服务体系,打破了由于交通、信息因素带来的农村家庭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局面。这种教育形式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教育目标,层层落实教育内容,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3.增强了教育的交互性,和谐了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通过流动家长学校活动,家长会、家长课堂走进了村落,学校、老师的服务走进了社区,这既传递了教师的崇高师德;同时也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了服务。e+真正满足了农村偏远地区家长的教育需求,弥补了山区孩子假日教育的缺失。如:新合小学在每次组织“周末教育辅导进村落”活动的同时,都会举办一场亲子趣味运动会。在村里一块并不算大的场地上,家长与孩子同场竞技:猜谜语、拔河、60米往返跑、乒乓球……家长和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4.转变教师的家庭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深刻认识

通过e+流动家长学校这个德育合作平台,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同时也在与社区的交往中不断提升了教师的家庭教育水平。而且,由于流动家长学校模式中,学生也直接参与,使得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体会到了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的关爱,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百度百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DW zhl6cPjZSd IOsccaw B-ZYqpOnKZPHmw lpokqILcAHqeVO 5bzt -xKR Gktv Qkjpd-SCH 6YaVbf-CUFknnxpla.

[2]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桐庐县桐庐偏远地区
美丽乡村(浙江桐庐)
高海拔偏远地区农村电网电压质量问题分析
操场上真热闹
偏远地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之有效性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吉林省偏远地区企事业单位人才开发困境问题研究
桐庐县召开首届桐庐人大会
“考虑偏远地区211大学比较好”
新常态下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桐庐:全力促进快递产业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