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①——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

2015-12-04 17:18陈吉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亚健康体育锻炼体质

陈吉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的研究对象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14级三个体育自然班的女大学生,分属外语、经管和艺术学院,均为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三个班的女大学生共计137人,均由本文作者同期教授公共体育课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有关体质健康、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方面的文献和信息,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筛选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习惯问卷来对研究对象的体质现状和体育锻炼习惯进行调查;通过在实验前后发放体育意识问卷来对运动干预影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情况进行调查。两份问卷分别发放137份,回收率100%。

1.2.3 实验法

通过采用Android和iOS手机上的micoach运动监测软件中的有氧间歇跑作为运动干预方案来对上述三个班的女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实验。实验为期四周,每周运动三次(每周二四六运动)。

2 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

2.1 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该文对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调查主要从该群体体质亚健康现状的角度入手。因为当前对于人类健康问题研究的关键点就在于体质亚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体质亚健康的人口比例占全球总人口的75%。体质亚健康也成为当前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最突出特点。根据教育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亚健康主要分为四大类别:躯体性、心理性、社会适应性和思想。其中后三项又同时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在进行体育锻炼习惯与体育意识的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加入了对于体质亚健康状态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中处于体质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73%,这说明体质亚健康状态在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表1)。

2.2 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分析

2.2.1 体育锻炼频度

体育锻炼频度是反应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指标,只有长期坚持从事体育锻炼才能真正实现身体的健康。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大多处于每周一到两次的范围,所占比例为总人数的67%;能够每周坚持三次及三次以上锻炼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仅为18%;其余15%的学生没有固定的体育锻炼习惯。

2.2.2 体育锻炼时间

体育锻炼时间是反映体育锻炼的量的指标,本文对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持续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女生体育活动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只有少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半小时。

2.2.3 体育锻炼强度

体育锻炼强度是进行体育锻炼时反映身体活动激烈程度的指标,一般来说以身体微微发热、轻度出汗及大汗淋漓作为轻重中三种体育锻炼强度的界定条件。本文对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度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处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

2.2.4 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分析

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学生占据了调查总人数的近一半,每次锻炼时间在一小时左右的占了超过一半的人数比例:这其中显然是因为他们每周至少一次的体育课的原因。因此本调查结果显示了大多数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集中在体育课堂上,课余锻炼很少,反映了学生锻炼的被动;结合每次锻炼的强度分析,说明体育课上的锻炼强度基本达到了健身需要的中等强度,但是每周仅仅一次的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对于学生体质很难有明显改善,这也反映了当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质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2.3 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

2.3.1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该文对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的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对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的认知和对科学体育锻炼的认知。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1/4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非常健康,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一般的人数比例也有17%,只有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不健康。同时,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科学锻炼的方法,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不太清楚科学健身的方法。

2.3.2 体育锻炼的动机、兴趣及情感

调查显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减肥健美、娱乐消遣、增强体质和其他方面;65%以上的被调查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抱有兴趣,而67%的学生则认为体育锻炼能让自己的心情愉快。

2.3.3 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主要从被调查的女大学生所认知到的体育锻炼的重要程度这一角度来进行,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重要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

2.3.4 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的体质是健康的,但是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实际调查的结果并不相符,结合下文干预实验后女大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状况认知的变化,不难看出她们对于自身体质健康尤其是亚健康状态的认知还是存在一定偏差,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方面的开展程度不足,以及教师对于大纲中理论部分的忽视所导致的;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对于如何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较好,多数被调查的学生都有信心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这与她们所受教育的程度有一定关系。被调查女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动机表明了她们过于在意自身外形的变化,多数学生选择了减肥健美作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而选择增强体质的比较少,这同时反映了女大学生爱美的心理和她们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认知存在偏差。被调查的学生大多数对体育锻炼活动抱有兴趣,但是结合她们在体育锻炼习惯方面的可以看出,除了客观的场地器材原因之外,学生主观上的懒惰心理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被调查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有较好的认识的,但是结合体育锻炼习惯方面的不足我们仍然发现这些女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存在相当的被动性和懒惰心理,这也为随后的运动干预提供了可行性。

3 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意识进行运动干预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后学生体育意识的结果对比

该文实验中通过运动干预来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评价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百分比变化这一指标,具体包括体育认知(对自身体质健康认知的比例)、体育动机(以增强体质为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比例)和体育态度(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的比例)三个维度;由于调查前后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情感变化不大,因此不作为本次调查结果对比的维度。

3.2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后,学生普遍反映对这次实验有着极大的兴趣,并希望以后能经常参加类似的活动,从实验前后的对比结果来看,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比例从66%下降到了24%,这说明了多数学生已经正确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端正了对于体质健康的认知;实验后,认为增强体质应当成为体育锻炼动机的学生比例从63%上升到100%这说明通过实验学生都充分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和他们都对健康的体魄有着强烈的追求;认为体育锻炼活动重要的学生比例从72%上升到了100%,说明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表2)。从本次实验的结果来看,本次试验所采用的运动干预方案对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结合前述对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结果来看,本次实验所采用的运动方案对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克服主观上的懒惰心理,提升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有着明显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该文的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体质亚健康的状态,亟需采取一定的手段予以改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体育锻炼的频度、持续时间及强度都有待调整,尤其是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往往依赖于体育课堂上的运动,课余活动不足,体育锻炼存在被动性;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方面,对自身体质健康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部分学生不清楚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锻炼的兴趣及情感较为积极,但是体育锻炼的动机、态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没有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锻炼的动机以及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该文通过运动干预实验来试图影响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采取的运动干预方案对于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实验她们认识到了自身体质健康的不足,也都认识到了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性,并且都将增强体质作为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

4.2 建议

该文针对实验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应当加强对自身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亚健康状况方面的认知;应当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强度;应当更新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的认识,将增强体质作为从事体育锻炼活动首要动机;应当加强对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

该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样本量不足,对于更大范围内的样本的调查可能存在的偏差难以把握;运动干预方案尚未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方案设定;实验结果对比维度相对较为简单。

鉴于上述不足,对下一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扩大样本量,争取下一步进行全省范围内的采样调查和分析;制定个体精细化的运动干预方案,针对不同体质层次的女大学生做到真正适合其个体体质的运动干预;采用更加科学的调查维度进行实验比较,搜集各种体育心理学方面的量表,通过对体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制定出更加客观的体育意识量表,增强实验结果的科学性,细化实验分析过程。

[1]Edward W.Watt,Janice Wiley,Gerald F.Effects of dietary control and exercise training on daily food intake and serum lipids in po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1999,29(8):900-904.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聂东风,王家彬,高炳宏,等.8所重点大学学生健康的体育意识与行为倾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476-487.

猜你喜欢
亚健康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党员“亚健康”,咋办?——咸阳探索“党性体检”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