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

2015-12-04 17:54刘双红肖宁宁
冰雪运动 2015年5期
关键词:单板肌群滑雪

白 冰,刘双红,肖宁宁,高 俊

(1.黑龙江工程学院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2.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作为我国冬季冰雪运动的潜优势项目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不仅专业运动人才倍增、竞技队伍日益壮大,而且竞技水平也不断提高[1]。从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如世界杯冠军、大运会多次前三名、奥运会第四名等一系列佳绩说明,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的竞技实力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应该说,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在国际各大赛事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可喜可贺的。这不仅表现了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彰显了我国冰雪运动健儿勇于挑战、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同时也为我冰雪运动在冬奥会再创辉煌奠定了基础[2]。但从现有的水平来看,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与世界冰雪运动强国的高水平运动员相比还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在比赛中还缺乏夺金的绝对实力[3]。因此要实现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在奥运赛场的突破,就必须根据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依据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的发展趋势,在结合世界先进训练理论与手段的基础上加强科学化训练。但目前,我国学者对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的不断摸索与研究[4-6],主要集中于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在各大赛事成绩分析、赛事心理训练、技术分析、专项体能训练、成绩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开展现状、队伍建设、管理制度等层面,对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还相对较少。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的科学化训练,也影响了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运动技能的提升和竞技能力的发展。因此,运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展开探讨,为促进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的运动机能的提升和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

1 核心稳定性训练概述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指针对核心部位肌肉群及深层小肌肉群进行的以力量、稳定、平衡能力为主的训练[7]。它是一种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通过加强人体核心区域既肌群的力量,提高对腹、背肌群等肌肉群的控制能力,从而协调上下肢发力的动力所在,让人在运动的过程能有效的控制与调控躯干部位和骨盆部位的肌肉的稳定工作,从而使人们在运动过程中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作为运动训练的新理论体系与训练模式,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激活、募集核心稳定肌的方式来提高肌肉的力量性以此提升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这种训练方法在训练时力的作用点基于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上,通过练习时运动员对动态不平衡支撑面的控制练习,提高机体核心部位肌群力量并延展至对全身动作姿态的控制。这种训练方式重点强调以身体的一端为固定点,身体相应肌群向躯干中心处收缩与两端作为固定着力点的身体静力性训练联合在一起。这种训练方式通过强化机体核心部位的肌群,在提高本体感受性的同时亦能提高肌肉的神经兴奋性。在训练中,以渐进性的方式从开始利用自身体重抗阻、到部分负重、再到大负荷训练,在实现提高机体核心部位肌肉群力量的同时,亦增强了脊柱深层肌膜延展性和神经兴奋性[8]。这种训练改变了传统身体肌肉练习中借助稳定的外力来支撑身体的弊端,通过训练中不稳定的支撑面来提高肌肉的神经控制功能,以不断调整的自身姿态,实现躯干核心部位肌群功能的提高和力量的增强[9]。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动态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的促进运动员运动技能的提升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这种训练方法与手段已经传播至全世界,并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之一。

2 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作用

2.1 提高身体稳定性与自控能力

作为技能主导表现难美类的冰雪运动项目,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的动作完成过程,是一个“动”、“静”转换,“动”、“动”连接的技术行为过程[10];是在运动员身体腾空的空间特性向身体翻转的时间动作完成中,以人、心、环境状态的合一展现运动技术能力和身体姿态美的技术操作过程[11]。在这一运动动作完成过程中,运动员的机体需要控制身体的空中姿态、进行重心的高低变换,从而实现空中转体、空翻与下降落槽等运动技术。这一运动过程是身体的各个肌群的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相互控制的结果,体现了人体骨骼、肌肉、神经等系统对技术行为的控制;是人体肌肉的弹性作用、肢体和躯干肌的速度、稳定以及控制的能力、肢体和肌群对身体重心的稳定控制、空中身体轴面的重新建立与控制、肢体和肌群的再次控制与缓冲调控等协同工作的表现[12]。因此,从对运动过程和技术行为的身体机能分析可以看出,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在完成单个动作或者整套动作时,需要有很高的身体稳定与自控的能力。而这种身体稳定与自控的能力不仅仅要依靠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与能力的控制,而且还需要运动员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稳定调控能力,即运动员在整个过程中对自己身体的稳定控制能力。这就要求运动员要实现对机体的有效掌控,就必须不断通过训练机体核心区域肌群来增加对机体稳定的控制能力。

2.2 提高肌肉力量传递与协调控制能力,预防运动性损伤

系统科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骨骼、肌肉、神经等众多部分构成的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体所要完成的动作是由各部分协同完成的。这种协同化的串联就构成了一个动作“链”,参与动作完成的每一个部分则是链上的一个环节,而能动量的传到则是通过各个环节间的传递来实现的[13]。核心稳定性功能训练,就是通过神经系统控制核心区域的肌群间的协同作用,使核心肌群在整个运动环节中能够最大限度稳定脊柱和骨盆,并通过产生、转换或控制力量将力量有效的传递至肢体末端。其中“核心”部位是链条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肌群所产生的动量能有效的传递至力的作用点。因此说,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技能的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就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来说,运动员在高速滑动中要把各种复杂而又多样的身体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对核心肌肉间力量的传递、协调控制的要求非常高[14]。而良好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不仅能提高运动员肌肉间力量的传递、还能增强机体对肌肉的协调控制,还能有效的降低运动损伤。此外,对目前世界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强国的科研工作分析发现,其教练员和运动专家已经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理论对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展开研究[15-16]。他们通过对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的科学训练,提高运动员对机体的控制能力,以此实现运动员运动技能的提升和竞技能力的发展。这一方面说明,在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中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可行的;而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3 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核心稳定性训练

依据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的特征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特点,本研究设计了不借助器材个人的、双腿置于稳定球上支撑的、躺式双手头上向前拉皮筋的、健身实心球跪步投掷的、平躺持实心球的自行车式的训练方式。意图通过对运动员身体核心部位的肌群展开系统性的锻炼,以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实现增强运动员躯干部位肌群力量,并最终达到增强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练习目标。

3.1 不借助器材个人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

不借助器材个人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就是让练习者通过简单而又直接的方法,体会核心肌肉群对稳定性的用力方式。在练习中主要有俯卧桥,侧卧桥和仰卧桥的练习方法,如果增加难度可以利用指俯卧桥,指侧卧桥和指仰卧桥的练习方法。练习时运动员需要保持双脚、双臂伸直,躯干成一直线,臀部不可向上或向下移动,不可憋气,应均匀自然的呼吸。不借助器材个人核心力量练习方法的练习强度,可以采用练习时间的长短来加以量化,初级阶段的时间可以控制在每次每组60 s,3组为一个周期,随着练习时间的累计,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时间。此练习适合初级水平的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因为初级低水平的运动员一方面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另一方面技术动作还没有动力定型[17]。过早的大负荷训练容易不仅导致运动损伤,也直接影响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3.2 双腿置于稳定球上支撑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

双腿置于稳定球上支撑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在练习时的动作姿势和做俯卧撑时的动作姿势基本相似。准备动作姿势,双手双臂支撑身体,双手自然张开接触与地面,双臂垂直于地面,两腿向身体后方伸展并伸直,保持头、颈、背、臀以及双腿在一条直线上。练习时应注意:一是,练习者的双脚不是放置在地面上,而是将两腿并拢向后伸展,双脚脚背置于稳定球上;二是,练习者双手撑地双臂不弯曲,并与躯干成90°夹角;背部保持基本与地面平行,依靠双手的支撑与两脚借助稳定球来保持身体稳定,并控制双臂与躯干和地面等的夹角不发生变化,练习过程中要保持均匀的呼吸、不要憋气,从而使核心区域肌肉群得到静止练习。若增加难度,手臂可以向前或向后运动,改变稳定球与双脚的初始接触位置,其接触点的范围不超过腿部,但是保持躯干和双腿姿势不变。

3.3 躺式双手头上向前拉皮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

躺式双手头上向前拉皮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准备动作,要求身体仰卧于训练场地地垫之上,曲膝成90°左右,左右脚稍稍分开,以双脚脚后跟着地,将皮筋一端固定,练习者双臂伸直并握住皮筋另一端。练习时听到口令后两臂可稍外展,以腹部肌肉群为动力源,以臀部为支点,当躯干部位抬起至竖直位置时,做一次预摆动作,双手需同时用力拉动皮筋并向前上方移动,可略屈肘。练习动作的速度不宜太快,练习过程中控制好方向,脚不得离地,保持身体姿势,然后慢慢把身体降回原位。初级阶段可以每次10个1组,以3组为一个周期,每完成一组可休息放松或者完全休息,这可以是腹部肌肉群得到更好的放松。若增加难度,之后每次练习时可根据实际状况适当的增加次数与组数。

3.4 健身实心球跪步投掷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

健身实心球跪步投掷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在练习时需两人一组,并相距10 m左右。准备动作,练习者任意一腿向前迈出使其全脚掌着地,膝关节成90°角左右,大腿与地面保持水平形成弓步;另一腿向后伸成单膝跪地,其脚的前脚掌着地形成跪步姿势。上体保持竖直目视前方,上肢预摆动作和正常投掷实心球动作基本保持一直,后屈外展形成满弓状态,最后用力把球投掷出给搭档,搭档再把球传回。在用力阶段应注意,双脚不得抬起离地、与地面接触的膝关节部分也不得离地,否则训练的功效将因动作的变形而降低。练习时,每人每次10个为1组,以3组为一个周期。若增加练习难度,上述准备动作不变。但在预摆动作时,准备动作时的弓步腿伸直,其脚接触地面由全脚掌着地变为脚后跟着地,成跪步姿势的膝关节抬起离地,其脚接触地面由前脚掌着地变为全脚掌着地,并形成满弓状态,最后用力将球投出。此时,由于投球的惯性使后脚向前移动,这就要求运动员加强肌肉对身体的控制以保持身体稳定。一般练习课每人每次10个1组,以3组为一个周期。或者,可根据实际状况适当的增加次数与组数。

3.5 平躺持实心球的自行车式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

平躺持实心球的自行车式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是指练习者整个身体平躺于训练地垫之上,上肢准备动作,双手持实心球方法与正常持实心球方法一致,双臂外展,屈肘约90°,手背接触地垫。听到练习指令开始起坐时,练习者的任意一腿和持实心球的双臂需同时上举与下压,均向身体的中间部位靠拢,不得出现弯腰或含胸等姿势。本动作要以胯关节所在部位为支点轴,使身体形成上肢和躯干与下肢的对折姿势。其中,腿的抬起要保持膝关节约成90°夹角,大腿与地面几乎垂直,小腿与地面平行,双臂伸直,双手持实心球向抬起腿的踝关节伸展,然后回到准备姿势,两腿需交叉进行,动作快慢度是依据快起慢落原则。初级阶段可以每人每次6至8个1组,以3组为一个周期。若增加难度,可在每次练习时根据实际状况适当增加实心球的重量或增加练习的次数与组数。

4 结语

目前,我国单板滑雪 U 型场地运动员的训练手段比较单一。而在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中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效果,还能够丰富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因此,我国要想在世界大赛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就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训练方法与理念,并与我国训练实际相结合,以创新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实现我国单板滑雪 U 型场地运动水平的快速提升。

[1] 栾海燕,姜洪博.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发展对策[J].冰雪运动,2008,30(4) :49–52,79.

[2] 张艳秋.我国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项目比较研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855–857.

[3] 李万哲,李兴洋,周文婷.国内外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子优秀运动员比赛成套动作特征的研究[J].冰雪运动,2013,35(2):35–42.

[4]赵晓翠,张荣魁,王鹏程.影响中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发展因素的研究 [J].冰雪运动, 2008, 30(5): 25–30,34.

[5]王永涛,孙宏伟.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J].冰雪运动, 2008,30(1) :33–35.

[6] 董明杰,赵晨琼,栾兆亮.我国单板 U 型场地滑雪项目的发展优势 [J].冰雪运动,2010,32(3) :26–29.

[7] 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19–29.

[8] 肖敏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身体姿态控制和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5.

[9]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 119–1 121.

[10] 李淑媛.我国单板型场地滑雪项目的发展与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J].冰雪运动,2008,30(3) :46–48.

[11] 肖宁宁,高俊.单板 U 型场地滑雪项目技术动作的特征研究 [J].冰雪运动,2009,31(6) :29–34.

[12] 刘金磊,佟铁鹰.我国单板 U 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技术动作完成能力与行为分析[J].冰雪运动,2011,33(5):28–32.

[13] 屈萍.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533.

[14] 李志国,周文婷.索契冬奥会单板U型场地滑雪决赛成绩与难度战术间关联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2):94–99,145.

[15] 王赞,刘润平,齐作成.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能力与竞技水平关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28(3):122–128.

[16] Stray Pederson JI.Sling excise training im–proves balance,kicking velocity and torso sta–bilization strength in elite soccer player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2006,38(5) :243.

[17] 李晓东,李兴洲.提高我国单板 U 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比赛动作难度的技术要素[J].冰雪运动,2011,33(4):31–35.

猜你喜欢
单板肌群滑雪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冬来啦,滑雪去
滑雪,冬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刘佳宇——2018年平昌冬奥会单板滑雪女子U型场地亚军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封面人物 单板滑雪凌空飞燕蔡雪桐
滑雪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