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

2015-12-04 17:18邸亚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

邸亚军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并使其长期的延伸下去,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高校体育部教学是将学生需求作为根本,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定位

1.1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涵义

体育俱乐部是我国高校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等活动融为一体,它可以提高学生以及老师的身体素质,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谊,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2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类型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类型分为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以及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三种类型,其中课内俱乐部主要体现的是人本主义现代教学理念,目的是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学习方式;课外体育俱乐部主要是对学校体育功能进行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是将课内体育教学模式和课外体育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3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特征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的丰富性。体育俱乐部设置的项目包括很多,除了足球、排球、篮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传统的课程意外,在学校外所开展的活动也有很多,如射击、野外生存、攀岩、登山、轮滑等,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俱乐部内容的丰富性。(2)过程的主动性。由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主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因此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会主导积极的进行思考、探索,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持之以恒进行体育锻炼。(3)目的多样性。由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因此学生就会一直坚持锻炼,这样一方面可以达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目的;另一方面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自己也会获得一定的满足感,然后会将更多的精力或热情投入到运动中,然后促使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另一个高度,从而实现良体育锻炼良性循环目的。

2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体育俱乐部在国外应用的较为广泛,在国内应用较晚,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并且确立了终身体育思想,因此我国高校开始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未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虽然我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师的主导,学生主要处于被动的地位,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可供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也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要求,更提高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学习技能,违背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2.2 缺乏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目前我国高校还缺乏课内与课外统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外活动俱乐部和课内教学俱乐部两种教学模式为主,但是这两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上缺乏层次变化和个体性、针对性,再加上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运动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2.3 管理体制混乱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模式还存在管理体制混乱、组织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开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只限于体育课。(2)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机构设计的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3)未制定周密和全面的课程计划,造成年级之间体育教学的脱节,阻碍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4)未制定体育俱乐部学生成绩考核统一标准。(5)缺少全面、有效的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

2.4 师资队伍素质低下

随着我国休闲、娱乐、健身项目的不断增多,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吸引力越来越小,而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则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但是我国高校的一些体育教师很少接触时尚的运动项目,因此很多学生对高校的体育课感到枯燥、乏味,对于体育俱乐部的教师也是如此,一些体育俱乐部教师不仅很少接触这些时尚的运动项目,且综合素质低下,工作能力不强,甚至有的体育俱乐部的教师是临时改行,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匆匆上岗,根本不能达到现代体育俱乐部教师的要求,因此这对于学生行为、文化修养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终身体育的发展。

2.5 缺乏经费投入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行了扩大招生政策,因此每年入校学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体育俱乐部要具备完善的设施,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设施还比较陈旧,不能满足高校体育工作的需求,而且用于购买体育俱乐部设施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会员费,学校投入的经费过少,再加上体育器材价格的上涨,因此学校根据没有购买体育俱乐部设施的能力,导致我国高校一些设施陈旧,质量差,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影响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3 我国高校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策略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应加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推广,同时应充分掌握其发展策略,从而不断的完善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为我国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3.1 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核心,结合学生的一些兴趣和爱好,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主的鼓励性、互动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课程的设置,并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及喜欢的任课教师,同时也不限制学生的上课时间,以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这样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也能够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以便于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实现具有时代性、时效性、针对性的合理化、人性化的体育教学。

3.2 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善了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和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不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意识,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三个层面上的需求。另外体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具有多样性,既可以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同时可以为学生拓展更多的体育功能,实现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统一,大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笔者相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一定会成为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3.3 完善管理体系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在建立管理机构时,应结合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选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作为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并制定完善的经费管理制度,实施分工责任制,同时管理机构还应对各俱乐部的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对其进行严格检查和评价,另外各个俱乐部还要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并按照相关规定向管理机构汇报年度计划以及工作总结,这样在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3.4 建立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其评价体系主要面对的主体为学生和教师,因此应根据主体的不同,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还应兼顾过程,其评价标准为学生对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养成,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这种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生的积极性,不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由学生来完成,并且将学生对教师评价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这种评价机制使教师处于被动地位,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5 项目设置的非竞技性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项目设置属于非竞技性,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因此主要设置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很少有枯燥的技术训练项目,如长跑、竞走等,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例如女生比较喜欢的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男生喜欢的篮球、足球等项目,可以实现娱乐健身的目的,即使学生走出社会也可以将这些项目作为生活中健身的好帮手。

3.6 获取体育赞助

为了改善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获取企业为学校提供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帮助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则可以以广告、冠名等形式为企业进行宣传,实现两者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体育赞助有利于高校对相关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一定要认识到体育赞助对高校活动的重要性,并持积极态度,在保证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情况下,尽量给与企业方便。

3.7 加强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体育俱乐部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发展情况,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努力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为学生走向社会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学习体育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时解决我国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建立评价体系,完善管理体系,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笔者认为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较为科学、合理,应在我国高校大力地推广此种教学模式,从而推动我国高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1]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2]白光斌,徐国富,高鹏飞,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3):83-85.

[3]佘海文.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4(12):311-312.

[4]许昭华.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科技信息,2012(15):306-307.

[5]董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4(36):15,17.

[6]潘劲松.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1(30):254.

[7]常志利.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的保障系统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5):76-78.

猜你喜欢
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