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市民健身需求的研究

2015-12-04 17:18高响亮浙江万里学院体育部浙江宁波31501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指导员宁波市市民

高响亮(浙江万里学院体育部 浙江宁波 315010)

宁波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市民健身需求的研究

高响亮
(浙江万里学院体育部浙江宁波315010)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和访谈法等方法,对宁波市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展开分析,从当前宁波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体育社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体育公共的服务与产品总量有限、社会指导员队伍在市民健身需求中缺乏针对的指导性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提出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策略,进而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持续有效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关键词:宁波市体育公共服务市民健身需求现状与对策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发展的要素。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与宁波的十一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体现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政治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宁波市的环境和特点,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把宁波打造成文化大都市和体育强市。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从原来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移,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消费方式也随之变化,虽然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上升,但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能让人们发泄和减轻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还能达到锻炼身体提高市民身心健康的效果,同时也给市民无聊闲置的时间增添了生活乐趣。其独特价值和突出作用,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积极乐观的影响,同时也利用了不同的方式和作用带动了社会文化、政治生活。

1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现状

根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在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与公共体育这两个方面。研究的范围包括对五福、政府和设备三个方面展开,以及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公平性以及参与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研究方向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市民健身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对当前市民健身需求的现状、体育公共服务新需求、及如何有效解决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市民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这也就需要广大体育学术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相互交流和借鉴,给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决策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

2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市民健身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公益性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缺乏和服务总量不足

根据宁波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波市当前常住人口为760.57万,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和设备的需求与日剧增,特别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工作时间越来越稳定,使市民的休闲时间和娱乐时间越来越多,也相对稳定,这就使得市民的健身和娱乐需求越来越多,对体育公共服务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也随着增加。近年来宁波市政府,修建了大量的健身路径和体育休闲健身公园等健身场地和设施,来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在二零零九年,宁波市启动了中心城区五大体育项目的民生工程建设,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 m2以上,这将进一步完善城区市民健身环境。打造的便民体育场所。

(1)政府在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规模已经大大增加,但市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实际情况和体育运作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已经建成并且开始运营的体育场地,在体育的运动项目和体育器材的功能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使内很多住宅小区内还没有配置体育运动场所;很多建成的健身场所和路径,体育设施和设备的数量也无法达到和满足人们体育运动健身的需求;在宁波市的健身服务的设备方面,来自广场和社区的基层单位提出意见,拳操类基础健身项目和设施比较少,大多数建设都只能满足老人和妇女儿童的需求,适合男士和青少年的设施建设很少。此类问题都成为当前政府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目前我国的体育公共服务受传统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影响,其管理还是一政府为主要管理部门,但政府管理部门管理的范围比较广,并且各管理部门有交叉管理内容,政府管理人员有限且工作任务繁重,对市民体育服务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调查和了解。容易造成管理不足或管理遗漏等问题。再加上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针对体育公共服务做出具有刑事行为的管理和政策制度,宁波市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监督部分。造成宁波市体育公共服务的规范化和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

(3)从宁波市到县、乡的公共育服务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服务千差万别。经济相对发达的市县级地区,由于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比较大,其服务的意识、制度和机制都相对比较完善,但对于经济落后的郊外、农村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意识不强,甚至有的地区还未起步等现象。

3 宁波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市民健身需求的对策

3.1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随着市民健身意识的提高,社会群体的建设需求也呈快速上升趋势,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是无法做到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宁波市现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一万六千多名,他们活跃在晨(晚)练点和体育社团中,及展示在各类比赛和活动中,成为引领群众科学健身的生力军。但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合理的运作结构体系,大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指导工作,这就存在这极大的不稳定性、社会指导员队伍每年在增加的同时还存在着流失现象,很多拥有资格证书的人由于培训费用的问题不再参加更高级别的培训、另外就是社会指导员参与体育锻炼的指导率低,虽然很多社区都配备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但也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大多数社区的居民进行的体育锻炼还是自发性的,同时也是盲目性的,这对于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此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合理有效的发挥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宁波市体育局李浙闽局长在宁波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会议暨群众体育先进表彰大会上对全民健身指标做出明确规定每一千名健身市民就必须配置四名健身辅助员。要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培训和健身指导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充分的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对于政府建立服务性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将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3.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主要分为这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在公共体育的健身设施和体育器材上的管理,服务的标准要统一、规范,服务内容要进行延伸和扩大。建立学校和社会上的体

育设施服务网络平台,实行多层次、时段和多种优惠的服务,实现体育设施多元化服务,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和便利。其次,在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上要不断扩充和增加组织的数量,增加有组织性活动的体育人口,提高体育活动人口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政府应加强健身组织的服务质量,并对市民性的体育组织和团队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对于自发性的体育组织群体的管理和组织也不容忽视,政府应大力加强和支持社会群体不同类型体育群体组织的支持。根据体育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开展援助服务,培养和发展体育社团,建立本市专业的体育骨干团队、加强对体育团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等措施,鼓励市民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利用宁波市体质监测中心,对市民的体质展开研究和监测服务,建立一个专门为市民体质进行监测服务的系统,打造能够监测市民体质的预警机制,对市民的体质进行监控与追踪研究,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并定期对市民公布其体质监测结果,让市民充分的了解自身体制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健身运动,是市民健身既能强身健体,还能增强免疫力。再次,政府还必须加强对市民的健身意识,加大健身对市民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宣传,建设专门的健身机制,加强对市民体育健身的教育,让市民在健身过程中更够更加了解健身的知识,怎样才能将建设的好处的到最大发挥,提倡科学健身。发挥公共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推行具有公益性质与职业性质的公共体育指导员制度,提高指导员的体育专业水平和素质,对指导员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最后,政府应该加大体育信息咨询服务上的宣传教育,建立服务点,为市民提供体育相关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利用媒体和科学软件进行宣传,如互联网、智慧宁波、人民信箱、广播电视、电话热线、报刊杂志等渠道,建立体育信息沟通网,提高市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增强体育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信息服务为主的体育服务建设,打造属于宁波市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便于市民能够获得体育需求。

3.3合理的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健身和运动场所

李浙闽在宁波市全民健身计划工作会议暨群众体育先进表彰大会上强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必须要达到1.8 m2这个标准。要确保这个数据实现,就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并不断拓展新的体育锻炼场所资源。

目前在学校体育场所资源的利用方面,市中心城区开放率达到97%左右,其他县(市)区的开放率达到77%左右,而高校的体育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高校的体育资源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职能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提升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此外随着“三江六岸”改造提升工程的不断推进,将会有更多的体育公共资源投放到社会,将缓解市民的健身需求矛盾。

3.4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以人为本,满足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需求

由于体育锻炼者的职业、兴趣、年龄、爱好等不同,每个市民的公共体育需求是不同的,这给政府在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的内容应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满足市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应该提前对市民的需求进行调查和了解,充分的认识到市民公对共体育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利用灵活的动态手段来保证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个性化服务的水平。提供给健身者交流的地方,如有座椅、亭子、树木、遮阳伞等;在市民在休息时,提供与健身有关的报纸;以及方便的交通设施和非体育类的休闲娱乐项目,像客房、餐饮、洗浴等配套服务。

3.5各级组织机构职能分工、政策执行力度等,影响着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关键部分,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对此,政府在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政府的相关部分一起参与到建设中,实现齐抓共管。实行统一的指挥、协调和监督管理,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将目标进行,建立相应的工作例会和督查制度。体育行政的不同部门在体育公共服务实践中,对市民的体育需求和场所配置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市局的体育建设做好参谋,并积极主动参与和协调相关工作,提前制定体育公共服务的实施计划和步骤,明确分工和负责,进行分片、分类指导,充分利用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行管政策的扶持和先进的投入,将体育建设资源的利用实现最大化。体育公共服务在实施的过程中,宁波市的各区县与相关部门之间应该加强互动和联系,合力打造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与教育部门合作,与卫生部门合作等等。充分体现政府主导的联动作用,扩大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范围,将体育公共服务贯彻落实到整个过程。在制定体育公共服务标准时,应该多考虑弱势群体,将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到人人都能参与和享有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建设的主要目标。

4 结语

目前宁波市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与我国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并且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面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下,应该严格遵循社会福利效应的最大化、效率和公平并重的基本原则,在体育行政部门的四大职能中,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将会成为考核体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的内容之一。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该把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扩大体育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普及体育健康知识,完善市民最低体育服务标准,投资兴建更多的公共体育场所,保障市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权利作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转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73.

[2]李井平.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及优化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1(5):69-72.

[3]郇昌店,肖林鹏,李宗浩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述评[J].体育学刊,2009(6):20-24.

[4]郇昌店,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28-31.

[5]潘雪梅,樊柄有.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理念及目标[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10-14.

[6]范冬云.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6-12.

[7]汤际澜.英国公共服务改革和体育政策变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43-47.

[8]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1-5.

[9]杨冬钧.全民共享体育公共服务的制度困境与优化[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86-289.

[10]李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2009,30(4):15-18.

[11]周春太,卢春宏,夏凡.党员活动站体育文化活动之研究——以丹东市为例[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91-97.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b)-0154-02

猜你喜欢
指导员宁波市市民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2019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2017年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民修身行动计划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盼头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意义”的问题所在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