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学习的录屏式微课开发与应用

2015-12-04 03:13金子芬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年20期
关键词:课件微课内容

金子芬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浙江 杭州310052)

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对于一线教师尤其是各学科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技术是拦路虎。微课制作所需的硬件和软件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其制作方式有摄像机录制、专业演播室、iPad录制、专用软件、录播教室等,但是这些对于一个日常工作繁重的教师来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设备,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工具的制作上。

录屏式微课具有制作简单、降低了学科教师开发微课的技术门槛、内容聚焦等特点,是基础教育领域学科教师能较好接受和提高的形式。本文从自主学习观下对录屏式微课的制作和设计进行实例研究,分别以信息技术选修课微课和德育微课程为实例展开论述,总结了录屏式微课制作的经验和设计策略,以期为在一线教学的学科教师提供帮助。

一、微课开发与应用的困惑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聚焦、资源多样等特点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实际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因各地信息化水平等局限性难以推广,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挑战(见图1)。

图1微课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挑战

微课的理解:什么是微课,做什么样的微课,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制作……对微课的理解尚存偏差,没有统一标准,教师在制作技能和创新模式上面临较大的挑战。

微课的内容:完整的微课包含哪些内容?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微课类型不一,每个知识点的不同会有不同侧重点。

微课的应用:翻转课堂只是转变了教学顺序,国内教学,一方面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不成熟,各地域信息化水平不一,另一方面教师的传统观念和教学经验不足,难以支撑全面推广。

技术与艺术融合:精彩的内容和精美的画面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激发其学习热情。学科教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复杂技术,视频的艺术审美仁者见仁。

在自主学习视觉下,微课根据其内容组成、新时代特征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成果,要重新定义教育的教学思想、课堂组成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它深刻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微课以“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等特点[1],成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的新型教学资源。

二、以学科特点为据,进行微课开发

微课开发重在设计,以学科特点为据,侧重有特色的个性化微课,本文以Photoshop数字漫画选修课中《大海的畅想》微课为例,总结基于录屏技术的微课制作流程。

1.分析设计阶段

根据当前微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结合传统课堂,微课涉及如下内容:

微知识:知识点短小精悍。首先确定主题内容,对展示方式、包含实例、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设计。本课例知识点包含颜色和线条的绘制,重点介绍画笔的使用和颜色的搭配。

微实例:典型性。本课例使用代表性画笔绘制大海,冷色调展现漫画意境。课堂实例具有代表性,简单且能完整表达作品意义,实例涉及的知识点不能多,否则会增加学生负担。

微活动:微课教学在结束包含的相应活动时,设计一个具有可行的、创新的、结合本课内容特点的任务,能更好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力求在活动中有动态生成成果。

微视频:是主要的课堂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最主要的画面。涉及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本例中采用PPT课件展示技能知识和安排教学任务,辅以直观的操作过程视频展现。

在微课设计中还包括了微课件、微练习、微讨论和微点评等内容设计(见图2),总而言之,分析设计要求有完整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微课最重要的内容。

图2微课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2.创作准备阶段

根据教学设计准备教学资源如PPT教学课件、导学单等,制作视频前准备录音稿、录屏软件、麦克风等,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收集或制作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以下为笔者在制作信息技术Photoshop选修课过程设计的录制视频设计脚本。

图3微课《大海的畅想》视频设计流程

3.视频录制阶段

视频是微课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观看的主体,包含画面和声音。本例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采用camtasia studio,界面如图4所示。录制的内容包含操作过程、PPT播放及旁白等三部分。

图4微课《大海的畅想》cam tasia studio制作界面

(1)操作过程录制:教学设计中操作演示分为三部分,制作时要熟练操作过程。

(2)课件播放录制:主要是PPT幻灯片的播放,课件设置页间过渡效果,让屏幕切换变得更生动。第一步,在PPT中开启软件;第二步,给camtasia studio设置快捷键开始和结束录制;第三步,在开始幻灯片播放时按下快捷键开始录制。录制时一边读录音稿一边控制幻灯片切换时间,幻灯片的录制一气呵成,但每个部分中间需要停留几秒,便于后期分割视频。

(3)声音的录制:录屏时录音错误率太高,经常返工,浪费大量时间。为提高声音的流畅性和准确率,画面和声音分开录制。待视频碎片在时间轴上剪切好后,根据播放进度录制声音。边播边录,若中间出错,可随时停止,调整时间线继续录制。这样既可以达到声音的良好衔接,也无需从头再录。录制声音尤其要注意环境静音,最后添加背景音乐。

微课视频讲究画面的流畅性及精简性,录制要去除多余的干扰内容,利用多个片段剪辑拼装,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大量的返工时间。

4.后期处理

完整播放视频,调整细节,背景音乐要降低音量,不可喧宾夺主。生成视频的格式可以是mp4,清晰度较高,容量较小,适合网络共享,视频截图见图5。

图5微课《大海的畅想》视频截图

利用录屏软件的微课视频制作完成了,配以相关的课程资源,如微教学资源、微任务单、课外知识链接等资源,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教学应用。

三、技术与艺术融合,内容与活动衔接

优秀的微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但由于其共享性、方便性、可反复性等特点,能够物尽其用。精致的微课资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1.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录屏型微课只有屏幕内容,没有教师、现实环境等其他干扰,画面主要以课件为主,因此对课件的设计、美化要求较高,尤其是图文布局、色彩搭配、文字艺术性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否则视频画面会显得杂乱无章、单调乏味。设计课件时要遵循技术的美学特征:技术突显、艺术依附[3]。

2.微课内容引入提问

纯讲授型的课堂往往容易让学生失去耐心,不利于学生自我思考和总结。在微课中要适当引入思考和活动建议等,以多样化的活动体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创新空间。

3.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微课

自主学习视觉下对微课的需求,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抽样体验学习,从而调整微课设计,弥补不足。

四、多样化应用形式,多维度活动体验

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提出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用耳朵听、用眼去阅读、视听结合、用演示的办法、分组讨论和操作实践学习知识,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由5%到75%成倍增长,微课设计不应局限于讲授,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多角度活动体验。

1.微课教学平台(见图6)

笔者采用ITtools教学辅助平台,该平台安装方便,功能齐全,是一款优秀的微课承载平台。尤其是在线测试功能(选择填空和操作题)可自行命题,测试结果可统计正确和错误率,直观展现学情和教学质量。

图6微课学习平台功能结构示意图

2.微课教学课堂

组织教学要考虑教学环境和学习时间的安排,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课内课外相辅相成。课外的学习方式要借助于生活环境、硬件建设和网络。以翻转课堂为主流应用,微课设计要尽可能周全,便于针对性答疑。课内的微课应用结合课堂教学,有选择的安排课程资源和实践活动,如分层教学实现课内翻转等,以创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师生关系。

五、实践成效

微课资源具有针对性,笔者应用在选修课教学中,利用网络优势展开,受到学生的喜爱。

从学生的角度看,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研究问题更深入,拓展创新力和想象空间,优化学习方式方法,合理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笔者采用微课的形式,结合网络教室对Photoshop和3Dsmax选修课转变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竞赛更加积极,作品设计更融入生活,教学调查课堂满意度高,操作题实现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对自身课程建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将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开发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课程将成为教师宝贵的财富,更关注在信息时代教与学的关系转型。探索衔接中国传统和移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改变,改进师生互动环节是需要改进的方向。

微课将开创教学模式新时期,它必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根据教学实践研究教学模型,创新设计、制作和应用微课。

[1]终于把“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说明白了[J].童大教育技术微信公众平台,2015(3).

[2]沈祖云.“课堂转型转向何方”的三个新路标,你正走在哪条道上?[J].教育能见度微信公众平台,2015(3).

[3]林雪涛,韩鹏.“技术-艺术”:微课制作的融合与突破[J].教学与管理,2014(12).

[4]曹恒来,冯美顺,高示娟.基于多元评价的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02):70-74.

[5]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猜你喜欢
课件微课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Flash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研究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主要内容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