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2015-12-04 08:51邓奇根牛国庆
安全 2015年1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校园建设

邓奇根 牛国庆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表现在经济、军事上,还表现在文化影响和文化认同这一软实力上。物质科技硬实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的,而文化软实力是人类用来“化”自身的。文化以人为核心,以发掘人的潜能、满足人性需要为最高原则,蕴涵着人类向善、求美的崇高情怀,洋溢着人性、人文、人生的快乐。

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接受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也是地方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亦是国家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地。如何通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保障师生员工在校园学习、生活、工作时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一个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

1 校园安全文化的本质

1.1 文化的意涵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聚合体,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化存在,其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酝酿与发展,这样的结果则形成了同一内涵下的人们发展出一套团体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包含了特定人群所具备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以及特有的行为方式,而文化的特有性区别出不同的群体。

“文化”一词,源于古拉丁语Cultura,本意是指耕耘栽种,蕴涵着古人对天地的崇敬。在中国,“文化”最早见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人的伦常秩序,以教化天下,达到转移风俗的目的。可见,文化的含义基本上是文治教化。

《辞海》对“文化”的解释: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即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由此可知,“文化”是人类价值、信仰、意识、思想与行动的综合体,即使它无形的存在,却有形的规范着成员及组织的行动与表现,进而以正确的方式对所遇到的问题加以思考及感觉。

1.2 安全文化的内涵

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首先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并在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报告中给出了其具体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安全文化是人类从事安全活动时所创造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标准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体现[1,4]。

1.3 校园安全文化的本质

校园一直以一种正式的组织型态在社会中运作,不同于营利组织,追求高教育质量的校园组织也因为异于一般企业组织而发展出自身的价值观、目标、任务、符号,加上法规、规范、社会文化等,彼此交互作用而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校园安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安全文化在大校园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如物化性与精神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如与安全相关的理念、行为规范、心理体验、语言交流等[1-2]。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校园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可的并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关爱和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校园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优美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将校园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

校园安全文化既源于安全文化,又要先导于安全文化,是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1.4 安全文化的地位

当代人类在生存、繁衍和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即生理要求(基础需求),同时还必须创建保障人进行一切活动的所需要的安全条件和卫生环境,包括生理活动在内的安全需求。在没有安全条件和卫生环境为保障的先决前提下,生理活动也无法进行,生命就无法存活与延续。可见安全的需求在生命繁衍和人类生存中,它在层次中的级梯和地位应该属于基础需求,由图1中的Maslow的层次需要论发展到图2中的当代人民的层次需求论[3]。

图1 Maslow的层次需要论示意图

图2 当代人层次需要论示意图

1.5 校园安全文化的影响因素

校园安全文化是各种安全活动的总和,从安全活动的层面,分为4个方面,如图3。

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物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安全精神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的条件,包括各类防护安全技术措施、安全设备和使人处于安全、卫生、舒适乃至享受的环境文化和标志文化。

安全制度文化:安全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党和国家颁布的安全法律法规、条例,各种安全教育、安全规章制度及安全规程等。

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在安全精神文化指导下,师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精神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精神文化并改变精神文化。

安全精神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安全思想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及网络媒介文化,在校园安全文化中,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

图4 相关矩阵分析表

图3 校园安全文化层次结构鱼刺图

2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措施

2.1 相关矩阵分析

以校园安全文化的四个影响因素与校园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相关矩阵,找出彼此之间的相关性,以提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相关矩阵分析图,如图4。

2.2 建设措施

(1)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安全物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安全观念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学校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

安全物质文化由标志文化(安全标志、警示及警告等)、固体文化(安全设施、防护器材及报警系统等)、环境文化(隔离措施、角落明暗及软硬件设备等)等构成。比如在环境安全规划建设中,规划设计的原则如运用自然监控、私密地区的维护、领域区的界定、运用美绿化的景观手法、加强光线与亮度、清楚界定进出安全通道、大学生活动场所、车辆禁止通行区域、停车场位置、安全标志、警示警告标志及安全设施和防护器材的安装。透过适当的设计以及利用地理环境,可提高校园安全程度,起到安全文化教育功能。根据相关矩阵分析,各处室均与安全物质文化呈现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在隔离措施方面,首先可将各处室的环境空间划分清楚,比如开放区与非开放区需要明确界定,让校内外人员尽量远离非开放区,进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机会。

(2)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安全制度文化是约束校园师生日常学习和安全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全体教师发展方向和全体学生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与具体体现。根据相关矩阵分析表所示,属于安全制度文化层面的教育制度、安全制度、责任制度和规章制度与各处室均属直接关系,各处室首先需要运用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协调校园、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实现校园的有序运转和预期绩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性,坚持做到各项规章制度的公平、严格执行、认真监督,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制度文化建设一定要深入了解师生员工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文化),通过这些制度措施(文化),进一步增进校园的和谐。

(3)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安全精神文化是校园安全意识形态领域经过长期积淀、提炼、升华并相对定型后的思想、精神的总和。根据相关矩阵分析表所示,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道德伦理、安全价值、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和网络媒介文化与各处室均属直接关系,故在提升师生安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各处室必须订定师生相关的工作规范与职权,同时,亦可以举办校园道德伦理、安全知识、网络媒介文化等相关讲座来进行倡导。

(4)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在安全精神文化指导下,师生在生活和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安全行为模式的表现,是师生安全文化素质、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与安全行为的具体体现。只有发展安全行为文化,才能使校园的精神文化在实践中得到践行和弘扬。安全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个人安全行为文化和团体安全行为文化。个人安全行为文化是个人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安全文化,这种往往体现为个人的安全行为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精神与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安全生活方式与安全行为准则。各处室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行为规范教育,提升个人安全行为的文明程度。团体安全行为文化主要是团体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安全文化。各处室应加强大学利益共同体的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3 结束语

倡导和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社会任务,也是一项永恒主题。有利于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健康安全,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安全文化的建设。如何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保护师生员工在校园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直接关系到一个校园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这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努力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代表中国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指导和推进全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为大安全生产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1)安全是人类活动的永恒主题,校园安全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对安全需求的基础产物,是对大学生综合性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途径。

(2)校园安全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具有积极而长远的作用,学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安全文化的陶冶作用、传承作用及创新作用,为时代培养出高安全素质的综合创新性人才。

(3)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其建设和发展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校园的安定,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和每个在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否得以提高休戚相关。

[1] 邵辉,王凯全.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45-47

[2] 黎霞,李楠,程根银.浅析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1):49-52

[3] 徐德蜀.安全文化、安全科技与科学安全生产观[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71-82

[4] 吴晓涛.中国特色安全社区建设的总体方案设计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53-57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校园建设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