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分析

2015-12-05 03:20温泽宇关毅厉艳飞王萍
科技与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

温泽宇 关毅 厉艳飞 王萍

摘要:在介绍国内外现有期刊评价体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加减分法与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国家引导的期刊评价体系、自主划定“核心期刊”表和建立数字出版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评价体系;期刊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33(2015)04-0047-05

随着信息时代带来的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科技期刊的论文数量,得到爆炸式的大力发展。学术期刊数量也在不断壮大,但是在发展壮大之中应该看到:一些市场类期刊(指期刊的发展是依靠收取版面费来经营),为了获得大量的稿源博取眼球,忽视了对论文的科技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把关,使期刊的可读性和参考性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学术期刊界的整体学术水平。因此在如何界定学术期刊和对学术期刊进行科学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术界不断争论不断探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近些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已经成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人才选拔、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学术期刊的界定和期刊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仅关系到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且也同样关系到我国期刊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影响力的评判,因此建立科学的期刊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自从“核心期刊”概念引入我国以来,我国的期刊评价研究大都是围绕它展开的。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期刊的评价体系设计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反复的探讨实践。其目的都是为了完善现有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但就我国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而言,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在核心期刊的遴选过程中存在选拔标准不科学、选拔过程不透明、评价指标不确定、各机构评价期刊不统一各自为证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因地制宜的对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1核心期刊的概念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等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核心期刊”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我国学术领域对“核心期刊”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国内不同的评价体系对核心期刊的定义在内容上不尽一致,但都有共同点,即: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学科信息量大、论文学术水平高、国内国际影响力较大、代表学科当前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是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

2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现状

2.1国外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

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其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该定律是遴选“核心期刊”最原始的理论基础。

2.1.1SCI(SSCI)数据库

1953年,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发现了期刊文献引用规律。1957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美国费城创立,并于1962年正式出版《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这是科学文献计量学宣告成立的标志性成果。该数据库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权威的科技期刊作为数据源,这些数据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献,所以被他收录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此后加菲尔德研究发现,布拉德福定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1973年,加菲尔德出版了SCI的姊妹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1978年,加菲尔德还出版了《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从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引文分析理论体系和引文索引系统。

2.1.2EI数据库

1884年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编辑出版发行美国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该索引也是世界著名的检索工具,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信息提供者之一。EI以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文献全面且水平高为特点,同时也收录5000多种工程类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科技报告。收录范围包括核技术、生物工程、运输、化学和工艺、光学、农业和食品、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应用物理、电子和通信、材料、石油、航空和汽车工程等学科领域。1992年EI开始收录中国期刊,并从1998年开始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

2.1.3ISTP数据库

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该索引为综合性检索系统。既包含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检索,也包含基础类学科检索。

SCI、EI、ISTP是世界著名的3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体系,三大检索系统中,SCI最能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EI则侧重工程技术类优秀论文的检索,ISTP更多收录的是会议文献,三者以SCI最为重要,EI和ISTP这两个检索系统评定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的质量标准方面相比之下较为宽松。

2.2国内主要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对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相对也不是很完备。目前,国内比较重要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科学引文数据库》、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2.2.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是我国最早创立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之一,创建于1989年。1995年出版了我国的第1本印刷版《中国科学引文索引》。该数据库参照SCI标准建立,对我国出版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领域进行遴选,遴选期刊标准比较严格,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数据库划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两种数据库,更新周期较快,每两年更新一次。2015-2016年度共收录来源期刊1200种,其中核心库872种(以备注栏中c为标记);扩展库328种(以备注栏中E为标记)。通过多年的努力,CSCD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有中国的SCI之称。

2.2.2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自1990年开始,北大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研究编撰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1992年推出第1版至今已经出版了6版。该评价体系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审。定量评价即:根据9个评价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分配权重,分别测算出每个刊物的隶属度,按学科依次排序,再通过80%法、最大分区法等方法确定核心期刊种类和数量。定性评价即: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参考所在学科专家评审意见,适当增补或删减核心期刊总量。该评价体系既囊括了自然科学各个学科也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是国内各评价体系中涵盖期刊种类最多的一种,覆盖面及其广泛,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国内各评价机构参考的标准和科研机构职称评定、科研奖励的重要参考依据。

2.2.3《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该数据库是参照SCI的建立方法,以我国正式出版的2700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为基础,按照15%~18%的比例精选期刊,最终精选出400余种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该数据库的开发,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开发完成的CSSCI多项数据已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信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近年来,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期刊测评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

2.2.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受国家科委委托,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始自1987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基于SCI、EI等重要国际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研制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并每年向社会发布《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该报告以CSTPCD为基础,在各个学科领域选择学术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编辑质量较优的重要期刊作为来源期刊,定义为“核心期刊”,通过计量学方法计算所有来源期刊的综合评价总分和排名,客观的反应科技类期刊在所有期刊中的整体学术地位。至今已出版20余期,2014年共收录“核心期刊”1989种。近年来,该机构还出版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报告,如“中国出版社引证报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中国科技论文产出状况”等研究报告,其统计结果已编入国家统计局和科学技术部编制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已成为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决策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2.5《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是武汉大学刚刚发展起来的评价体系,于2009年3月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正式推出第1版,并且每两年推出一次,至今已发布4版。该评价体系对核心期刊进行了重新定义,将现有6500余种学术期刊重新界定,并参照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学科与分类代码》,将学科划分为65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的期刊计算评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取前5%的期刊为权威期刊(A+),取5%~20%的期刊为核心期刊(A),取20%~30%的期刊为扩展核心期刊(A-),其他期刊依次为准核心期刊(B+)、一般期刊(B)、较差期刊c类期刊。在6年多的努力中,《RCCSE期刊评价报告》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具有自己的评价特色,现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一。

3我国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的期刊评价体系相比,我国的期刊评价体系研究时间尚短,还处于探索完善中,各评价体系虽各有特色,但都不可避免的都存在相应的问题,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行政化,缺少合理的监督机制。我国的学术期刊大多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长期在体制内运营,具有事业单位办刊的特点,不追求经济效益,更多的强调期刊的社会效益,并长期处于行政干预管理的模式下;因此,由科研机构和高校创办的期刊评价体系难免都具有行政化色彩,与国外期刊市场化运营相比,也同样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这些都是长期束缚我国期刊评价发展的弊病。

2)自我认证,互不协作,缺乏统一。纵观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可以发现,每个评价体系采取的评价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因此导致不同评价体系核心期刊也相差悬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评价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一共才1000余种,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仅评价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就近2000种,二者的重复度还不到40%。具体哪一种评价体系更权威,更值得去认同,一直在困扰着科研机构的选择。因此,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亟需要制定一套统一的期刊评价标准,打破现有体系评价混乱的弊端。

3)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缺少时效性。通过比较国外期刊评价体系和我国评价体系可见,国外的期刊评价指标是每年都要更新公布,而我国的主要期刊评价体系除《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是每年公布一次以外,其他评价体系的报道周期都多余2年,尤其《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发布一次,测评的数据都是5年以前的,而科技文献的半衰期一般就在5年左右,这样看来该评价体系已严重失去了期刊评价的时效性,很难反应学术期刊的现实面貌,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没有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失去了期刊评价体系的创建初衷。

4)缺少英文文献统计指标。我国期刊评价体系大多借鉴了国外评价机构的评价方法,采用引文分析法获取评价数据,但由于我国期刊多为中文期刊,其语言局限性必然导致作为英文文献出现的数据难以合理的加入统计数据源,从而不能完全客观的反应期刊的被引用情况和被引用频次。尤其是一些国际影响力相对较高的期刊,被外文期刊引用的频率也相对较高,不能合理的记录期刊被引用数据,必然会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这也是我国期刊评价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4促进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国外期刊评价体系和我国在期刊评价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学术期刊具有不同于国外学术期刊的特点,因此我国期刊评价方法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方法。现有的我国主要的期刊评价体系,各有特色,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采用以引用分析为主导的综合统计方法评价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定量评价为依据,定性评审为补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采用计量学方法对期刊评分和排名,并推出了系列评价报告,更注重的是科技期刊的评价;《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则力求从被引用和期刊发文两个方而定量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综上评价体系虽各有千秋,但评价结果却相差悬殊。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期刊评价体系需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正视我国期刊评价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根据我国国情,循序渐进地逐步建立一套适应我国期刊发展的期刊评价体系,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1)建立以国家层面为督导的规范统一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由于我国学术期刊具有高度的行政化特点,因此我国的期刊评价体系事宜在政府部门牵头指导下建立,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期刊评定的透明度,还做到了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现有的国家层面的评价标准只是简单认定了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界限还十分模糊,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认定学术期刊目录的同时,探索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各方面认可的指导标准,对核心期刊进行合理的认定。由于期刊评价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容方方面面,需要多方论证研讨并逐步完善。笔者根据现有的评价体系研究认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较为适合我国期刊的评价,定量评价采用加减分原则,定性分析则增加评审人员和评审参数,采用一票否决等方法评审,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来源于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即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指数、基金论文比等现有主要评价参数作为加分项目,分配权重,定量计算,计算出加分指标。同时为了防范一些期刊恶意提高被引用指标,搞小团体互引和自引,创新性的引入减分指标,即通过测算互引指数和自引指数,分配权重,计算出减分指标。将加分指标和减分指标综合,得出每个期刊的综合评分。最后通过定性分析,即评审专家(专家评审不应小于5000人)根据相应评审指标,最终确定核心期刊的数目与排序。

2)灵活运用期刊评价体系,建立适应本单位的“核心期刊”表。由于期刊评价建立本身是为了指导科研工作者选择更好的文献去阅读,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但一些评价体系已违背了设计的初衷,制订评价标准不固定,导致各期刊恶性竞争,出现了鱼目混珠的现象。因此,各使用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科研能力,淡化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可参考一种或几种评价体系,整合制订适应本单位科研工作的“核心期刊”表。笔者在此建议,可将现有核心期刊定义为A、B、C、D4个级别:A级为SCI检索期刊(几十个)、B级为EI检索期刊(200个左右)、C级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期刊》(1000个左右)、D级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检索期刊(2000个左右)。每一个级别界线间适当增补本单位发文多、工作人员认可度高的期刊。这样界定可有效反应各层次期刊的比例,形成金字塔状的分布结构。

3)重视数字出版物的发展,加大对数字出版物评价力度。目前我国国内期刊总数在10000余种,其中被新闻出版总署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有5756种,均为纸质期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字期刊逐渐受到期刊出版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发行量在逐渐下降,而数字出版物的数量则在不断增加,而纯数字期刊还没有完全纳入出版评价体系,限制了数字期刊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应加大对这一部分期刊的关注,对其进行单独评价,使其成为现有期刊评价体系的合理补充。

5结论

核心期刊的评定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日渐凸显,“核心期刊”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分析比较了国内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期刊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几点建议,我国亟需要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当然具体的操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还有许多细节和方法需要去探讨,要想实现该体系的最终建立,还需要政府这只推手在幕后发挥作用,不断推进该体系的修改和完善,逐步将其付诸实践。

[编辑:厉艳飞]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
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亟需破解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困境
学术期刊出版供需均衡发展的路径分析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