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德为核心的医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实践路径

2015-12-09 21:34祝娟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医德生命教育医学生

E-mail:80327236@qq.com

以医德为核心的医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实践路径

祝娟

(徐州医学院 社科部,江苏 徐州221004)

摘要: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与医德的培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性,加强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有利于医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要遵循知行合一、循序渐进、因人制宜的原则。在践行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时,要结合时代精神创设生命教育的文化环境;融入和谐的理念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汲取仁德的内核推进生命教育的进程。

关键词:医德;生命教育;医学生

收稿日期:2015-05-1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医学生医德养成的生命教育研究”(2014SJB416)

作者简介:祝娟(1978-),女,湖北通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科技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DOI:10.13555/j.cnki.c.m.e.2015.05.016

With the Medical Ethics as the Core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and Its Practice

ZHU Ju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Xuzhou Medical College, Xuzhou 221004, 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certain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fe educations and training of medical ethics for medical students, it′s advantageous that strengthen the life education on medical ethics as the core to building their own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Life education on medical ethics as the cor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tep by step,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vari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In the practice of life education with the medical ethics as the core, we should create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life education combined to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blend the concept of harmony to rich the content of the life education; and derive the core of humanity to promote the process the life education.

Key Words:medical ethics; life education; medical students

生命教育思想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开始倡导和实践。如今,在我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生命教育的理念也开始得到重视。的确,在教育领域中强调生命教育,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健全的人格有重要作用。对于医学生而言,生命教育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由于医学生将来从业面临的对象就是生命,所以,生命教育不仅能帮助他们科学的理解生命的内涵,培养敬畏生命的意识,而且还有利于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培养,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中国梦的实现。

1 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医德培养的逻辑关联

1.1医学生生命教育和医德的培养都是基于全人教育的理念

全人教育不仅是一种理想的教育理念,也是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目标的一种理想追求。按照全人教育的理念,学生最终应该成为既有着专业的知识技能,也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就是教育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全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完人”。所谓完整的人,是指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的人,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1]。全人教育的理念既重视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价值。但是,目前教育的现状离这个理想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为了科学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本应该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显然,全人教育在试图通过一种新型的人本化的教育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2]。由此可见,全人教育强调教育在关注物质世界的同时,也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要致力于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的培养。

在医学院校中,强调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医德的培养也是基于这种全人教育的理念。生命教育关注的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医德教育致力于医学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都在于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它们都是以认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为出发点,体现了教育者在关注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有着极其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意识。由此可见,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医德的培养与全人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致的。

1.2融入医德教育是医学生生命教育内涵的应有之义

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科学的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医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学习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的生命,他们将来从业面临的对象也是人,所以,对医学生加强生命教育不仅能深化他们对生命的认知,也能促进他们良好医德的形成,为今后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医学生研究专业的特殊性使得生命教育对于他们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相应的,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必须融入一些特殊的内容,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医德教育。医德教育一直以来是医学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并渗透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之中。医学生的生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为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也是医德教育的内容。医德对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神的新型医学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

1.3加强生命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医德的有效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因为只有首先让学生懂得珍惜和关爱生命,有了生命实体的客观存在,才谈得上对他们进行其他的教育。具体来看,生命教育中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科学诠释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医德认知,生命教育中对生命的人文价值的关注和生命的情感关怀,也有利于医学生良好医德情感的培养。

在医德教育系统中,医德认知是前提基础。所谓医德认知就是对于医学道德原则、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是医德实践的前提基础。医务人员只有以正确的医德认知为导向,才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端正自己的医务行为。显然,以尊重和关爱生命为内涵的生命教育有利于正确的医德认知的形成,并深化医德在医疗实践中的意义。此外,培养良好的医德情感也是医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医德情感是对医学事业和服务对象的一种态度及其内心体验,如同情感、责任感等,这种情感是伴随医德认识出现的一种心理体验[4]。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表现为对医德行为的主观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体验。医学职业的整个过程都应该体现出对人生命的关注和对人本身意义的关怀,生命教育的主旨也在于此,所以在客观上加强生命教育有利于医学生医德情感的培养,同时也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2 以医德为核心的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

2.1知行合一的原则

以医德为核心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教与学双向活动的过程,也是医学生把知与行进行统一,把理论渗透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健康个性心理、塑造高尚道德品格的过程。教导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并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医学生对医者仁心的理解,并内化为良好的医德品行。从理论上讲,在医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有相关的课程在进行生命教育和医德教育,所以,医学生能够比较熟悉的掌握一般的医德理论知识,也懂得医者仁心、善待生命的道理。但在现实中又很容易受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和不良习气的影响。所以,仅仅依靠理论的宣讲来进行医德教育,其成效很容易被社会现实所吞噬。当前,在社会多元价值影响下,医学生在道德认知上也趋向于多元化,甚至有的医学生会简单地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在生命价值认知的问题上误入歧途,丧失了医者应有的道德品质,背离医学的初衷。所以,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当然,由于医学生本身研究专业的特殊性,对他们进行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应与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相结合。把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渗透在课堂理论和实验课教学以及临床实习中,结合学生课外的社区医疗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体验式教育活动,深化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并内化为良好的医德。只有让医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2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对生命的无私关爱都离不开高尚的医德情感,所以,基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生命教育重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医德情感的形成和人们认识的辩证过程一样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首先它从感性开始,然后再达到理性,最后通过实践不断的强化,使情感逐步得到升华。其中感性阶段是指对医德信息、医德知识直至医德原则的顺从,主要发生在初学医学之时[5]。所以,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对他们将来在职业生涯中形成良好的医德素养至关重要。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对医学生开展以培养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医学生进校学习到服务于医务岗位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所以,教育的原则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要讲究长期性,也要保持连续性。特别在医学生的学习阶段,不能仅仅靠几门相关理论课程、一次主题活动,或者一次临床实习就能立即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医德的重要性,而应该把生命教育的思想理念渗透到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之中。此外,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还应着眼于未来,注重长期性。目前在医疗领域,行业不正之风的影响依然不可小觑,作为医务工作者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很难抵制这种不正之风的侵袭。所以,尽早培养医学生坚定生命至上的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到明辨是非,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不良思想的影响。

2.3因人制宜的原则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了认同,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也对此做了许多探讨。的确,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有许多共性,有许多共同的原则和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但是,相对于一般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医学生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本身研究和关注的对象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既要遵循一般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应结合他们的特殊性,实施有医学特色的生命教育。其中,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就体现了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具体来说,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既要依托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脱离医学专业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医学生作为一个人本身就应该具备起码的责任心和道德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是对每个人最起码的要求。因为人是一个值得被照顾、尊重、养育理解和帮助的有价值的个体[6],其它生命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对生命及其价值和意义的认知会影响到他们对病患的态度,也是医德水平的一种体现。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对医务工作者从业的道德要求,本身具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特殊的原则规范,所以,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既要遵循一般性的原则,也要体现出专业性的要求。医学生除了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应该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职业技能。他们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的良好行为才是关爱生命和崇高医德的真正体现。

3 践行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

3.1结合时代精神创设生命教育的文化环境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7]。”也就是说,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重视环境对人的作用。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同样如此。生命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在宏观上,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要适时结合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以此为引导;在微观上,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渗透作用。

在宏观上,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央也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践行路径之一就是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这当中就包括学校教育。在当前世界思想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国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在高校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不可避免的受这种势态的影响。因此,对医学生的教育要适时、适当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它的思想理念渗透到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个领域中。让学生意识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友善的体现,是培养未来敬业精神的前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在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奉献一己之力。在微观上,与医学生联系最直接的是校园生活,对他们影响更直接、更具体的是校园文化。在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要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和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就要将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例如,在学生经常活动的校园场所树立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学生誓词等宣传标牌,在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平台注重常态化的宣传医德和珍爱生命的重要性。让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生命教育的精神内核。此外,还可以将生命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其他校园活动中。

3.2融入和谐理念,丰富生命教育内涵

“和谐”是当今社会积极倡导的主旋律,建设一个和谐的美好社会也是人们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和谐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也是其基本价值的体现。当然,和谐的理念包括的内涵是及其丰富的,从宏观上看,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医学生本身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应该是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体。但是现实中医学生承受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教育者如果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容易使他们在压力面前表现得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些不良心理的出现,甚至最后走向极端而造成对身体的伤害。所以,教导学生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是关爱生命的表现。对一个社会而言,其和谐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含和谐的医患关系。一直以来,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近年来紧张的医患关系却是较为普遍的现实。当然,医患关系的紧张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各种不良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需要各方面的合力。其中,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悉法律是当代医生正确处理和协调医患关系的四大法宝[8]。由此可见,良好的医德是正确处理和协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而良好医德的培养要从医学生抓起。所以,有必要通过生命教育,强化医学生对救死扶伤职业使命的认同感,培养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为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9]。此外,在医学生生命教育中融入和谐教育的理念,有利于他们良好医德的养成。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具体体现在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就是要懂得珍惜、尊重和关爱生命。医学生在对生命的认知中融入和谐的理念对待生命,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医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良好的医德必然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重要作用。

3.3汲取仁德的内核推进生命教育的进程

对医学生而言,生命教育的意义除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外,还包括对其它生命的珍爱和尊重。对任何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外化在一个人的实践行为中,内化为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这都要求实践者要有崇高的思想品德。所以,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重在对医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整个生命教育的进程都要渗透德育的理念。医疗卫生事业关注的是生命,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直接关系着百姓的健康与生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特别是患者对医生医德的信任。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疗纠纷不断的现实固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包含了患者对于医生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其实就源于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医德的质疑。许多患者认为,金钱对于医生是极具诱惑力的,医生会为了自己个人的物质利益而置生命的尊严于不顾,过度医疗事件的存在就是例证。

在医学生品德的培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仁德品行的养成。仁德是医德之源。医之道以德为先。自古大医者必是德行、仁爱兼具之人,无德则无所谓为医,为医则必要有德,厚德而后方能为医[10]。医者仁心,仁德是医德的本源,其要求就是要有仁心,即对生命的同情、怜悯和关爱之心。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孟子也曾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作为一个人起码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对于担负着救死扶伤重任的医务工作者而言更应如此。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当然,医务工作者的仁德除了体现为仁心以外,自身还应该具备仁术。清·喻昌曾云:“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11]。”即医者应该通过仁爱之术来实践珍爱生命的仁爱之德。

总之,以医德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教育者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实施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缔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和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实现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十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42.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2.

[3]伍天章.医学伦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2.

[4]张艳清,张旭平.仁德与医德[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77-79.

[5]高玉萍.医德情感形成的过程分析 [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70-71,74.

[6]黄行芝,刘义兰,杨春.关怀护理学----华生人性关怀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0.

[8]范延红,董辉,王海昌.从医患关系看当代医学生素质教育[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20-21.

[9]李长瑾,丁秀君. 我国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现状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27(7):91-93.

[10]赵林灿.浅析“医之道”[J]. 中医学报,2010(3):425-427.

[11]喻昌. 医门法律·问病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7.

(编辑:杨俊武)

猜你喜欢
医德生命教育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