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发展健康相关跨学科教学的思考

2015-12-09 21:34刘宝,张忻怡,王蕊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健康跨学科

教育理论与实践

综合性大学发展健康相关跨学科教学的思考

刘宝,张忻怡,王蕊

(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国民健康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

卫生部 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

摘要:在阐述健康相关跨学科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大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通过构建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紧密耦合机制、强化跨学科教学供需双方建设以及在综合性大学内部建设跨学科教学的界面规则和治理体系等机制,促进健康相关跨学科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健康;综合性大学

收稿日期:2015-08-07

作者简介:刘宝(1973-),男,副教授,福建人,研究方向:卫生经济学教学与研究。E-mail:liub@fudan.edu.cn

中图分类号:G640

DOI:10.13555/j.cnki.c.m.e.2015.05.001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relate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LIU Bao, ZHANG Xin-yi, WANG Ru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ocial Risks Governance in Health,

Key Lab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Ministry of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llustrating the necessity of health-relate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this paper proposed series mechanisms to improving the health-relate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such as close coupl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ncurrent strengthening of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rface rules and governance systems with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Key Words:interdiscipline; teaching; health;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跨学科是跨越学科边界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思想、方法以及理论,产生超越单一学科的成果[1-3]。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健康领域的跨学科探索与实践发展迅速,如何有效推动基于健康视野的跨学科教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在阐述健康相关跨学科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大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发展健康相关跨学科教学的策略。

1 健康相关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并存,在科学分化越来越细的同时,学科间相互交叉与渗透已成为普遍趋势[4]。跨学科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健康领域也并不例外。研究表明,2001-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跨学科研究成果占其获奖成果的比例达67%,1901-2008年跨学科研究成果占比则达52%。即使在社会科学领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也常是通过跨学科研究而取得的[5]。这说明科学原创性成果往往需要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实现。而且,20世纪100年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奖者中,有跨学科背景的比例达72%[6],这进一步提示跨学科人才建设的关键价值。人们已经认识到,一流的跨学科科研环境是造就一流原创成果的土壤,而一流的跨学科人才教育体系更是根本,这就离不开跨学科教学。

其次,从国际上看,跨学科教学的发展可追溯至20 世纪初,特别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整体知识观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跨学科课程研究、开发、设置和教学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事实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这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之一,国内许多大学对跨学科教学也有诸多尝试,包括通识教育的迅速发展。

第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人都有权拥有最高水平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的共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典型体现了健康视野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从学科角度,健康发展不仅是医学范畴的问题,而是与文、理、医、工等多学科都存在密切关联。健康除了有生物医学的基础,还有众多的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狭义卫生体系对人群健康的恢复、维持和促进作用是存在局限的,而社会、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都不同程度地与个人和群体健康存在一定联系,在一些情况下还起主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等文科类学科需要被纳入健康视野。从医学和健康科学发展的历史沿革还不难看出理工学科的重要作用,许多关键的医学创新是在包括理工类学科在内的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产生的,例如青霉素的发明被称为“不同科学方法为了共同目标而协作的杰出范例”[6],再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研制、最新的质子重离子肿瘤治疗技术、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基于大数据的人群健康风险预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疾病监测、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健康服务模式无一不是多学科汇聚的成果或展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

2 综合性大学开展健康相关跨学科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比较齐全,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综合实力上乘的大学。自2000年后中国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与医科大学出现合并的趋势,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纷纷成立,在客观上为在综合性大学内部形成健康视野下文理医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随着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医学生在低年级阶段进入通识教育,学生接受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和训练,然后回到医学院接受医学专业教育,这个过程为医学生整体知识观的建立以及跨学科能力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目前通识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看,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众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仍然缺乏以健康视野为基础框架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学生虽然接受了众多学科的知识教育,但并没有形成基于健康的多学科汇聚理念。而且由于综合性大学与医科大学合并的原因,校区分离,在缺乏健康视野统筹的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情况下,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为其他学科(非医学学科)深深影响,并直接影响未来学生的就业取向,即使在完成通识教育回到医学院接受专门教育后仍然难以改变,而且还在客观上导致医学生转专业至非医学专业,进一步加剧了医学生人才资源的流失。这在非临床医学领域的医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即使对临床医学生而言,在通识教育阶段欠缺以健康为统领的通识教育也可能是临床医学生形成跨学科整体知识观的重要障碍。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医科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已有多年的实践,但却存在不同的建设体制。如有的学校合并时相对彻底地打破了原先医科大学的行政建制,如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的合并。而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合并中,原先的医学院部分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近年来复旦大学对医学院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重新建立了医学院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包括实行分代码招生等举措。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在我国的大学合并实践,尊重医学教育规律,保持医学院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得到重视。但是,这是否意味着走“回头路”,重新由医学院来经营大而全的医学生教育?至少从谋求跨学科原始创新以及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答案是否定的。显然,关键是如何充分认识和挖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适宜路径。需要注意跨学科教学需方、跨学科教学供方、跨学科教学机制的综合考察与建设。

3 综合性大学开展健康相关跨学科教学的策略

首先,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高度重视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学的逻辑关联,持续推进教学科研紧密耦合机制的建设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跨学科研究是科学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源泉之一。跨学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国家对跨学科研究在政策与经费资助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专题研究”,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优先资助有利于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并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基础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基础问题”。

因此,依托业已发展的跨学科研究环境推动跨学科教学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关键策略。在追求跨学科原始创新、构建全方位服务于跨学科研究环境和协同创新网络的同时,突出跨学科教学的价值、不断充实跨学科教学的内涵。基于此,综合性大学应大力支持基于健康视野统筹的跨学科研究,可以首先鼓励大学内部以健康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营造相应的跨学科文化和环境氛围,推动有关跨学科研究队伍和协同创新组织的形成,从而为相应的跨学科教学进行关键的环境和资源准备。

其次,应重视跨学科教学供需双方的建设与发展。从供方而言,跨学科研究所形成的团队是跨学科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跨学科研究人员本身可能成为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力量,跨学科研究成果可以成为重要的教学课程材料,跨学科研究过程也有可能成为跨学科教学实践的重要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学存在重要的关联,强化二者之间的耦合对推进跨学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从跨学科研究过渡为跨学科教学并不能一蹴而就。跨学科的实质不是把两个或多个学科拼凑起来,而是实现学科整合后的思想与方法的融合。显然,这样的一个融合与单个学科内部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即使对教师而言也具有高度挑战性,更何况是要将其以固定的跨学科课程形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降低跨学科教学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挑战性,使其得以良性发展,尤其是在跨学科教学建设的起步阶段,更显出其重要性。因此,跨学科教学课程建设至关重要,而且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跨学科课程,但其建设需要有循序渐进的安排,可以考虑从易到难,从跨学科教学案例库建设开始,从师生共同参与跨学科研究活动等多种形式探索和完善跨学科教学课程目标、内容、模块、教学方式以及最终课程体系的建设。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跨学科课程得以逐步建立起来,跨学科团队的交叉融合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研究成果水平可能得到提升,跨学科研究的可持续性也将获得加强。

从需方或者说跨学科教学对象而言也需要精心建设。由于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环境和业已开展的通识教育,特别是一些学校在大类招生、博雅学院、以及专业选择(包括转专业)的一些制度性安排,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更宽的学科视野,修习第二学位的学生也日渐增多,这些都构成了跨学科教学对象的重要基础。站在健康视野下的跨学科教学角度,需要在包括通识教育在内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向学生传递健康领域的跨学科价值,而且应该特别鼓励医学院内各院系学生的跨学科课程学习和较早地参与跨学科研究活动。积极推动在医学院层面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整合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等学院间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力量,为学生创造高水平的跨学科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目前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实行的分代码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保证医学生的生源忠诚度有帮助,但仍有必要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尽快纳入以健康视野统领的若干核心课程,并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吸引众多其它大类招生的学生,使他们在较早阶段就知晓健康领域跨学科研究可能产生的丰硕成果,使相应跨学科理念渗透到包括医学生在内的各类学生中,从而避免分代码招生后医学院与综合性大学跨学科土壤的分离。在综合性大学学校层面,虽然保持了医学院的相对独立性,但应在学校层面大力建设医学院(包括医学院下属各院系)与综合性大学其他学院的跨学科研究平台,鼓励这些平台在致力原创性的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时,带动跨学科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培养。

第三是机制建设。两个方面的机制至关重要,一是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学的联动机制,二是在综合性大学内部建设跨学科教学的界面规则和治理体系是保证跨学科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研究与教学的密切关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跨学科领域和健康领域也不例外,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综合性大学业已出现的重研究轻教学的不良倾向。综合性大学应在院系考核、教师考核中提高教学权重,并采取鼓励性举措促进研究与教学的融合,包括探索跨学科教学与跨学科研究如何并行和交互支撑的关键机制。

至于从研究向教学转化的具体程序和办法可以先从试点起步,将权力下放给各跨学科研究团队,探索与各类跨学科研究模式(如移植融合型研究模式、合作型研究模式、目标需求型研究模式等)相衔接的跨学科教学模式[7],在将跨学科研究转化为跨学科教学资源时注意相应的转化机制建设。在经过一段时期探索和实践后进行总结和凝练,逐步在学校层面形成规范并推广实施。

此外,跨学科教学的界面规则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则应充分嵌入跨学科研究的界面规则和治理体系中[8],可以参考近年来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推进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益治理经验。重点是跨学科合作教学网络的知识和资源共享机制,并解决好跨学科合作网络自身的向心力与单个模

猜你喜欢
综合性大学健康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分析
综合性大学特色学院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