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前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015-12-09 21:34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医者思想品德中医药

王 曼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医药教育作为中医药学科传承、传播的重要方式,自古有之。虽然古代、近代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对中医药人才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工作。中医的学科特点和历史传承性,决定了古代与近代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优良传统,在现代中医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古代中医药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

古代中国,“人们选择从医的目的和动机主要有维持生计、世袭、追求仙术、侍奉君亲、为官不得意转为医、为自己治疗疾病等因素”[1]。在这些从医目的的驱使下,古代中医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大都能持之以慎,精研于属而不中道而坠,终有建树。

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式上,主要有师承、家传、学校教育、书院式教育四种方式。其中师带徒方式是古代传授医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次,在古代中医人才培养中,许多人出于家传,许多医学世家有自己的家传秘方,这些秘方大多只传给子孙,不外传。再次,自公元629年,唐朝政府在全国许多州府设置医学校后,古代中医开始有学校教育,但所占比例较小。在上述培养方式的熏染下,中医人才的成长极为缓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深入研习医理,精于实践并积累经验,才能有所成就。

古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伊始,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就贯穿始终,古代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古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强调“以德为先”

从中医药人才的来源组成看,与同样地位低下的工匠相比,古代中医药人才大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思想基础。古老医者有的是巫者,有的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自身受过教育,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知识基础。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医者首先为儒者,强调医儒相通。儒家文化极其重视思想道德,作为儒者的中医药从业者,具备了医药知识外的知识和文化底蕴,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教化下,强调自身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怀有济世救人的政治理想,并将其思想运用到中医药理论中。因此,古代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教授医药知识和医疗技能,更注重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1.2 在人才选拔时注重思想品德考察

由于医者组成和行业的特殊性,医德教育被古代医家列为教育之首。历代中医名家认为,没有济世救人的胸怀,难以成为医者。因此,医家十分重视对弟子的选拔,收徒授业时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德性,明代俞牟认为“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李濂的《医史》记载: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晚年要收徒。他的好朋友向他推荐了罗天益,李杲将罗天益召来面试,问其学医是为了赚钱还是医人,当罗天益回答是为了医人时,李杲才决定收他为徒,传平生所学。纯良的学医动机和思想品德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首要选择,也是古代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1.3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践行师者对徒弟的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教育者自身的操行品德,要求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起到示范作用。在这样的教育传统影响下,尤其是在以师承教育为主要培养模式的古代中医药教育中,古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师傅自身言行对徒弟的影响。古代许多著名的医者以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徒弟的一生。例如,刘完素不愿意为欺压汉人的元代统治者出仕,他一生钻研医理,深入民间,为百姓服务[1]。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弟子张从正。张从正在太医院,从不“迎来送往”,而是专事临床,著书立说,才使医学著作《儒门事亲》得以问世流传。

1.4 较多采用灌输式教育和内省相结合的方法

灌输式教育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采用较多的方法[2]。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仅靠灌输,没有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合的话,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就十分注重内省,强调不断地用儒家道德标准检视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思想品德,为师者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教育外,也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修养,要求受教育者在行医过程中,时刻以医者应有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在对医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上,与西方传统医学多采用他律的方式不同,古代中国强调医者的自律、自我约束。当然,古代中国也有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但是历代医者都首先注重自律。

1.5 采取形式多样的载体

在统治阶级的要求下,古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下进行的,统治者的要求、制度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都是对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此外,还有具备中医药行业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医家经典论述和案例,古代名医的事迹,都是古代对中医药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的载体,在家传师承教育过程中,属于独家的案例,口传的古代名医的事迹,对中医药人才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积极影响。

2 近代中医药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近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出现了学校教育。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及近代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世纪,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冲突及西医的冲击下,中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医界在开展自救的同时,开始尝试创办学校教育。在近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家传、师承模式外,又出现了学校教育。因此,除了承继古代中医药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外,近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些古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没有出现的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的出现是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医学校教育的特点紧密联系的。

2.1 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中华民国时期,中医学校办学伊始,就向西式学校教育学习,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近代学校教育中,中医药教育更加规范,不再自由散漫,是中医药教育的一大进步。近代中医学校教育,也继承了古代中医药教育的研读经典、“随师临床”等传统[3]。同时,近代中医学校教育也继承了古代中医药教育“以德为先”的优良传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各中医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将操行纳入考核体系中。如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操行成绩在丙等以下者,以不及格论,不得升级”[4]。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中医学校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准。

2.2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与古代中医药教育不同,近代中医学校成为中医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中医界在受到近代政治、学术的影响下,为求得中医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观念、体制、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革新,这种革新是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在近代中医学校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更多是在时代更替、社会变革中形成的,他们的思想也出现了更明显的政治特征和社会特征。从近代开始出现了“中医废存之争”,在为中医命运抗争的同时,在中医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形成过程中,西医及其他西方思想对中医药人才的思想产生了冲击和影响,不相信中医、对传统文化的自卑和否定,或保守、拒绝变革等思想和爱国、捍卫传统文化但不排斥变革的思想并存,构成了近代中医药人才新的思想政治观念。

2.3 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近代学校教育比传统师承教育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有很多优势,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古代师承教育,往往局限于门派之间,互相保密,一方面不利于中医药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开放、团结的意识和胸怀。而中医学校教育不同与古代中医药教育的保守型和局限性,在中医学校的系统教育中,学生们可以学习、钻研各门派知识,也可矫正各门派的不足[4]。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开放、加强学生在思想、学术方面的交流,不仅有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在时代更替中,形成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政治观念。

3 结语

回顾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总结出:古代中医药教育模式,不同于现代院校式教育模式,对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人才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方式主要是师承、内省等方式。近代中医药教育出现了院校教育,但师承教育模式仍是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近代中医药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近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存的现象,并且中医药人才的思想变化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现代高等教育,使得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但是,中医不同于西医,其学科差异和文化差异,决定了对现代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要继承古代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黄成惠.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探微[N].中国中医药报,2001-02-21(3).

[2]王学娟,李红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微[J].改革与开放,2012(24):135.

[3]张增国.近代中医教育学校教育史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4]张增国,张成博.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特点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5):426-427.

猜你喜欢
医者思想品德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选择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非常医者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