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儿心脏手术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和术前自体献血的临床研究

2015-12-09 09:31赵永成万志坤查光彦
中外医疗 2015年5期
关键词:自体红细胞小儿

陈 磊 赵永成 万志坤 查光彦

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近年来,我国在血液回收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儿童心脏手术当中却不那么理想,很多患儿都存在缺铁性贫血,反复采血还可能导致患儿的贫血加重。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术前自体献血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1-3],但由于小儿心脏手术的限制性条件较多,并且血液输送会直接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仍然要谨慎进行。该研究主要对2010年3月—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患儿进行小儿心脏手术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和术前自体献血的临床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表1 EPO 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s)

表1 EPO 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s)

注:与EPO 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时间点观察组(n=25)对照组(n=25)EPO 治疗前第2 次AHT 之前术前术后术后第1 天术前术后术后第1 天RBC(×1012L)Hb(g/L)Hct(%)3.97±2.11(4.22±2.22)△4.03±1.88(4.01±1.86)△(4.02±1.93)△4.24±1.18 3.73±1.22 3.60±1.30 107.2±3.05(122.13±2.35)△109.07±1.16(114.11±1.12)△(113.03±1.08)△115.14±2.03 91.23±1.72 87.35±1.51 33.18±2.07(40.24±3.11)△34.35±2.31(36.51±1.82)△(35.46±1.10)△33.11±1.81 29.86±1.43 28.92±1.34 WBC(×109/L)Plt(×109/L)9.62±1.14(12.31±1.12)△(9.04±1.08)△(6.42±1.13)△(6.28±1.12)△13.86±1.20 22.84±1.31 17.90±1.32 231±3(460±5)△(232±2)△200±1 192±3 342±3 178±2 19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前来该院进行小儿心脏手术患儿5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25 例。观察组:男15 例,女10例;患者年龄在2~9 岁之间,平均年龄(5.3±1.0)岁;患儿体重在11~42 kg 之间,平均体重(28.3±10.3)kg。对照组:男14 例,女11例;患者年龄在3~10 岁之间,平均年龄(5.1±1.1)岁;患儿体重在12~41 kg 之间,平均体重(28.4±10.0)kg。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于术前3 d 连续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并且按照3 次/周的频率进行皮下注射100 U/kg[1]。患儿需口服硫酸亚铁60 mg/d,采2 次血做手术备用。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备血[2]。对比两组患儿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状况[3]。观察组:采血由麻醉医师预约在门诊进行,采血过程中监测SpO2、BP、ECG。每次采血量(6±1)mL/kg[4]。对照组:25 例患儿术中如果输血则输同型血液。为了比较输血量,两组患儿均作心脏直视手术,于CPB 中红细胞压积<18%,则输血[5]。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状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通过(±s)表示;相关数据应用t 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术后RBC 为(4.01±1.86),对照组为(3.73±1.22)(t=12.531 4,P=0.02<0.05);观察组术后Hb 为(114.11±1.12),对照组为(91.23±1.72)(t=18.5103,P=0.01<0.05);观察组术后Hct 为(36.51±1.82),对照组为(29.86±1.43)(t=15.001 8,P=0.02<0.05)。小儿心脏手术难度较高,通过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以及术前自体献血,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且对患儿的日后康复和成长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日后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见表1。

3 讨论

对于小儿心脏手术来说,不仅难度较高,而且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突发状况非常多,例如失血过多、血管破裂等[4-5],任何一项突发事故都可能导致患儿死亡。血液输送是决定小儿心脏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以往的备血工作都是按照常规标准来进行,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为促进小儿心脏手术实施过程中备血效果质量的提升与改善,该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于术前3 d 连续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结合术前自体献血。数据显示,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术后RBC 为(4.01±1.86),对照组为(3.73±1.22)(t=12.531 4,P=0.02<0.05);观察组术后Hb 为(114.11±1.12),对照组为(91.23±1.72)(t=18.510 3,P=0.01<0.05);观察组术后Hct 为(36.51±1.82),对照组为(29.86±1.43)(t=15.001 8,P=0.02<0.05)。总结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患儿输血类型是自体血[6-7],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可保证患儿的正常生理指标,为医生争取更多的手术时间。(2)应用促红生成细胞素治疗,对患儿的影响不大,相当于另一种保障。(3)两种方案联合应用,对患儿的术后康复以及日后成长,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可减少患儿心脏病复发的可能,提高患儿的身体素质。综上所述,小儿心脏手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并结合术前自体献血,可提高临床手术的成功率,并且对患儿的成长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完全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这一研究结果与张巧燕等[8]人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该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在该研究中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配合自体献血方案治疗期间,还有如下体会:小儿心脏手术的难度较高,每一项工作都要提前做好,部分患儿由于自身体质问题,并不能进行术前自体采血,需采取常规备血或其他方式。今后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结合众多的影响性因素和手术要点、手术技术,提高治愈率。

[1]戴萍,车辑,张卫梅,等.优化贮存式自体输血采血方案在心脏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2):171-174.

[2]苏洁,支伟伟,陈涛,等.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节约用血策略[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3(1):45-48.

[3]王凯,焦红亮,李建斌,等.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肾性贫血:热点与问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2):5895-5900.

[4]姚小健,刘春霞.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贫血的Meta 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7):842-847.

[5]舒海华,李桥波,叶芳,等.输血后非感染性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4(5):326-333.

[6]周燕群,游宇哲,王文林,等.稀释式自体输血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8):63-64.

[7]郭银堂,燕振中,郑庆林,等.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179-180.

[8]张巧燕,宋兵,程殿威,等.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0):15-16.

猜你喜欢
自体红细胞小儿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低损伤自体脂肪移植技术与应用
自体骨髓移植联合外固定治疗骨折不愈合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