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的分析

2015-12-09 03:46樊淑婷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民

樊淑婷,高 君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互动仪式链的分析

樊淑婷,高君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摘要:从社会互动角度对农民科技成果采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考察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互动过程,以发现互动仪式链在农业推广中的功能与作用,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 农民; 互动仪式链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述评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改造传统农业向发展现代农业过渡时期,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推动力。我国2013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5.2%,但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真正得以推广的不到40%,技术推广工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与农民需求间还存在一定距离。制约农民采用农业技术成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农民更多地接受农业科技成果?这些问题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农业科技创新反映在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上,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农民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程度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农民才是将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投入应用实践的主体,加强对这一主体的分析,对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述评

在理论分析上,研究农民理论最早的是原苏联经济学家恰亚诺夫的“劳动—消费均衡”论,证明小农经济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1]。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农民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做出合理选择的理性经济人。现代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西蒙认为人的经济行为是“有限理性”的。国内对于农民是否为理性人假设还存在多元化的见解,岳跃研究发现农户二重性表现为经济意识决定的“经济人”和有道德的“理性人”[2]。徐勇创新性地提出 “社会化小农”,为解释现阶段农户行为提供了新视角[3]。吕玲丽、石洪景和黄和亮运用心理学原理解释农民对新技术的偏好程度[4-5]。张雯等从社会学的微观和宏观视角发现地域文化背景是农民采用技术的主要原因[6]。周艳波等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角度对农户安全技术的选择进行了研究[7]。还有学者如满明俊等通过选取特定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探索影响农民采用技术的因素[8]。关于技术影响农民行为理论主要是周衍平等的农业踏板理论[9],以及胡瑞法的技术诱导理论[10]。

农民行为理论分析视角是多样的,而实证研究一般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农作物或案例,对某地区农民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这些因素大致包括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政策环境等,对象较多为生产规模较大的粮食作物,常用Probit模型、Logit模型以及Tobit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赵肖柯等、朱丽娟皆是运用Logistic 模型对影响农户采用新品种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11-12]。谢玉梅等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方法得出风险应对机制等制度环境因素对新技术的应用产生显著影响[13]。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农民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等内在机理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农民在是否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行为过程中,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在乡土社会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相互信任和社会关系等乡土特征,也决定其行动的准则和方向。农民与农业技术推广的互动是构成农业科技成果得以应用的基础。

二、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问题剖析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指出,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通过特定群体在既定场域内的聚集,实现仪式参与者间高度的相互关注, 即一定的主体间可以激发共同的情感连带, 从而实现个体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并获取该群体的特定情感能量[14]。 互动仪式有四种主要组成要素: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 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 ②对局外人设定界限, 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 谁被排除在外; ③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 让彼此知道关注的焦点; ④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15]。

互动仪式链理论可以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支持。首先,互动仪式链是关于情境的理论,农民作为个体,是组成情境的一种成分;其次,农民与农业科技成果之间虽没有实体联系,但是作为中间沟通桥梁的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依然满足了柯林斯所谓“仪式”的大部分条件,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行为可以看作一次“互动仪式”,这种不断发生且为数众多的“互动仪式”,随着现实时间的延续,构成了一条条彼此关联的“互动仪式链”。

图1是根据互动仪式理论推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仪式图,柯林斯认为只有同时满足图1中互动仪式四个组成要素才能使仪式达到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提升、社会关系符号形成、道德感四种积极结果。下文着重针对该理论的四要素,以求对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存在的问题做出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的解读。

图1 农业技术推广仪式图

1. 身体不在场,参与度不高

仪式本质上是一个身体经历的历程,农民的亲身参与是农业科技成果得以被采用的基础。但从我国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农民工总数量已经达到26894万人,超出农村人口的40%,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步从农业转移出来,直接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制度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兼业化程度开始加深,一方面从事着非农劳动,一方面粗放式地经营土地使之处于半荒芜状态甚至撂荒。在“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背景下,农民身体不在场,难以表示对群体的参与,也难以确定一个人的群体成员身份,这使各地区的技术推广工作很难展开。

雷娜、赵邦宏和谭英等通过各自的调查均发现,电视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16],这是否说明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亲身在场的必要呢?电视或者远程传播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众教育,远程交流可以提供某些意识的参与感,产生共享的关注与情感,使人们产生向往、成员意识和尊重感。但这是一种强度较低的互动仪式,远程的联系尽管逼真,但总是难以替代亲身实际参与所产生的团结,从而缺乏对共同符号物——技术成果的尊重,个人的热情动机也就越少。只有充分的身体聚集才能产生最强烈的效果,尽管农民想要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观意愿较为强烈,但是行为参与度却很低。

2. 局内变局外,农民主体性弱化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农业科技成果受众主体是农民群众,农民是农业技术成果的需求者、参与者和受惠者,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传播主体仍以政府为主,过多的政府干预令推广主体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农民只表现为被动接受,强迫性的仪式势必影响农民对引进技术、品种等成果的认同度与归属感,产生“互动疲劳”,不利于农业推广的稳定维持与长期发展。

强迫性的仪式消耗而不是创造情感能量,农民多次参与强迫性仪式的经历会让个体产生对这些仪式情境的厌烦,对于所展开的各项技术活动缺乏兴趣,使技术推广工作的各种指导、培训、示范,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含义。参与推广农业技术成果的相关活动和仪式让许多农民成为 “看客”和“局内的局外人”,这与柯林斯所理解的成功互动仪式的效果有所矛盾。只有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主体性才会激发出来,要让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利益实现对接,而不是让每个人都停留在自己小的精神世界无法形成更大的互为主体性,这一点正是仪式的整体凝聚必不可少的。

3. 农户分化加深,焦点不一致

在一些实践活动中,政府或其他经营组织非常重视以科技成果的培训、讲座等活动带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希望通过这些互动仪式让农民形成相互关注的焦点,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原因就在于组织者对农户分化问题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对他们关注焦点一致性的挖掘和利用。农户是农村的经济主体,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农户分化趋势日趋演进,小规模散户、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化组织等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技术需求状况在不同制度环境中的行动逻辑是不同的。

由于各经济主体的社会发育程度不同,相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层次、并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管理水平的大型农户(除小规模散户外的其他农户)来说,普通农户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个体投资能力和生产设施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表面上,大型农户与普通农户都关注于农业技术成果的适应状况,但由于双方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普通农户关注更多的是经济效益,而大型农户还会注重市场前景、工作条件、政策导向等一些非经济因素。在农业技术推广互动过程中,单一的技术、服务同质化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异质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技术需求。

4. 情感强化缺乏,激励后续不足

理想状态下,农民在推广主体的组织下进行同步农业技术的信息沟通、技术培训示范等各种经营性的活动,参与者们体验着共同的情感,在互动过程中传递着情感能量,通过情感强化而提高农民集体意识,使他们感到信心、热情和愿望,并与互动群体有着共同的方向。换言之,一个伴有低度的集体兴奋,缺乏即时的回应,根本没有或只有很少共同连带,没有群体团结感的仪式就是失败的仪式。相反,如果农民在互动中获得了情感体验,就会渴望并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更多技术成果信息,也会更加密切关注农业科技成果采用的发展动态来增强体验,仪式才会取得成功。

在互动仪式中,群体举行定期集会可以更新来自社会的情感能量,如果思想感情不通过不断的集体熏陶的体验加以复苏,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削弱。农民如果经常对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满,或对喊口号、一刀切、走过场、乱安排的农业科技活动感到厌倦时,负面情绪就会滋生,加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不持续性以及推广人员后续激励不足,这就不可能激励农民自愿地接受新技术新成果。这也对农业推广主体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农业推广组织在激发和强化农民的情感体验时,自身也应兼具较高的情感能量,用自己的情感能量圈来感染并激励农民行为。

三、提高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效率的对策建议

要提高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效率就必须重塑互动仪式,通过有效的机制调动农民参与互动的体验性。目前的状况是,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个互动仪式中并没有满足四个组成要素的要求,要让农民切身参与,实现精神团结的再造,需从以下四条路径着手。

1. 规范培育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民参与

互动仪式重塑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增加农民身体在场的参与度、增强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体验性。无论农业科技成果多么有效实用,若不能通过传播扩散与互动仪式恰当衔接,就不能真正融入农民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内化为意识,进而外化为行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是根植于农村特定地域文化情境展开的,农民的行为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所在村庄长期生产生活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影响,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可以借助社会资源这一有效载体,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地区展开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达到宣传目的。

①在培育对象的选拔上,每个乡镇选拔的示范户数量有限,选拔条件应从文化程度、生产技能、群众基础、活动表现等多角度设置标准,全面提升示范户的综合素质。②在示范户的培养上,设立示范户考核管理办法,示范户的绩效考察既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鞭策,通过定期对入选示范户培训学习情况、带动致富情况、义务执行情况(包括协助农村政策宣传、农情调查、农技推广等义务)等项目实施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补正,对考核不合格的示范户采取淘汰制。③各级乡镇政府在示范户队伍建设中要给予充分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对示范户绩效考核采取技术和物质相结合的措施,使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民亲身体验新技术的作用,从而实现更多群众的身体集聚,使仪式持续化形成仪式链。

2. 加强风险保障机制,增强农民主体意识

农民不愿意接受新技术的重要原因是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害怕经济损失,不愿意承担新技术风险。认知结构的改变需要借助政府、企业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为此要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提高农民采用技术成果的信心。具体而言,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在法律、政策、保险等方面对农民的扶持,尤其是在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技术创新方面制定相应的鼓励和保障措施,促进农民的广泛参与。比如建立投资风险机制,成立风险储备金,增强农户的经济实力,降低农户使用新技术的风险度。

即使得到外部环境的机制保障,农民自主意识的改变仍是主体性提高的关键。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有些农民对“自上而下”行政推广方式熟视无睹。若想改变其行为,一方面是要改变农民态度,加强科技兴农思想教育的引导,通过技能培训、讲座等多样形式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农民将农业科技成果与致富联系起来,自然就会转变对科技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要改变过去政府下达农业科研项目选题立项方式,实施农民参与式战略研究推广计划,在调研实际农业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展开选题,强化成果的验收过程,使农业科技成果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效益性、生产上的适用性等特点。当农民作为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旁观者时,会逐渐发展出集体兴奋,主体作用就会发挥出来。

3. 引导农户兼业分化,聚焦农业专业大户

仪式互动中焦点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分化严重,异质类农民不能对同一点聚焦。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存在过农户兼业化现象,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并不是我国的特例。实现农业兼业户向非农兼业户和农业专业户双向分化,是加快农业转型期进程的一条路径。

实现非农兼业户与土地分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管理体系做出明确规定,各乡镇政府积极落实土地流转政策,在处理好土地多有权、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关系的前提下,制定土地流转规划运营体制,让非农兼业户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向城镇居民转变,完善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最终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整合进而规模经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农村社会服务领域。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农民工、大学生、企业家、村干部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成员,这些具有身份标志的经营主体在培育过程中要根据他们的个体背景分类诱导。大学生和农民工具有年龄优势,将来必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农业高校和政府通过相关政策鼓励他们来农村发展。企业家拥有资金资本,应鼓励他们开发投资具有前景的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农户。农村干部和农村种养大户都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农户人脉”,应积极引导其带动周边农户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其乡邻乡亲的地域文化凝聚力量,提高合作绩效。

4.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与农民建立伙伴关系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一个完善的乡镇综合服务体系涉及的农业推广主体人员不下千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是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的来源,因此要进行严格选拔,加大系统的教育、培训,改善科技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与农民互动时应淡化管理者角色,在推广活动中积极创造如专家现场咨询、技术培训、下乡入户、示范试验等多种互动机遇,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并诱导农民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内容,真正实现由“让农民按要求发展”向“农民主动建构符合自身需求发展”的转变,实现情感的主动建构。在市场机制下,产品之间必然会存在竞争,在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宣传中,推广人员必须实事求是提供信息,不能为牟取盈利作虚假宣传过分夸大产品或者技术,要与农民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农业推广工作的服务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农业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主体受到普遍关注,这类社会群体可以自主带动群体成员采取一致的决策,很多科学技术成果都可以通过这类群体方式的技术培训传递给农民,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率。

参考文献:

[1] 恰亚诺夫 A.B. 农民经济组织[M]. 萧正洪,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100-102.

[2] 岳跃. 中国农戶经济行为的二元博弈均衡分析[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68-89.

[3] 徐勇,邓大才. 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J]. 学术月刊, 2006(7):5-13.

[4] 吕玲丽. 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分析[J]. 经济问题, 2000(11):27-29.

[5] 石洪景,黄和亮. 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4):209-213.

[6] 张雯,衣莹,侯立白. 农民科技采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2):232-235

[7] 周艳波,翟印礼,董鸿鹏. 农户对质量安全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辽宁省107 户农户的调查[J]. 农机化研究, 2008(3):58-60.

[8] 满明俊,李同昇. 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差异、决策依据、获取途径分析——基于陕西、甘肃、宁夏的调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5):58-63.

[9] 周衍平, 陈会英. 中国农户采用新技术内在需求机制的形成与培育——农业踏板原理及其应用[J]. 农业经济问题, 1998(8):10-12.

[10] 胡瑞法. 农业技术诱导理论及其应用[J]. 农业技术经济, 1995(4):24-27.

[11] 赵肖柯,周波. 种稻大户对农业新技术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1077户农户的调查[J]. 中国农村观察, 2012(4):29-36.

[12] 朱丽娟. 玉米新品种采用的农户响应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黑龙江省农户调查数据[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23):107-111.

[13] 谢玉梅,刘慰霖. 风险, 信贷约束与农户新技术选择——基于湖南衡东县的实证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40(24):199-203.

[14] 康慕云,程涛,雷蕾. 大学生逃课原因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J]. 科教导刊, 2013(8):208-209.

[15] 兰德尔·柯林斯. 互动仪式链[M]. 林聚任,王鹏,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86-87.

[16] 杨沅瑗,茆意宏,黄水清. 近十年国内农民信息行为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54(9):132-135.

【责任编辑孙立】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on Farmers Adop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Agriculture: Based on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FanShuting,GaoJ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 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farmers adop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 Based on Collins’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farmers adop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agriculture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find the function and role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in agriculture extension.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practical path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agriculture; farmer;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3-0301-05

作者简介:樊淑婷(1990-),女,江苏连云港人,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高君(1967-),男,辽宁铁岭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NDJC210YB);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4-12-18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农民这一年
农民进城
不要再折腾农民
农民需要什么就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