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加社会财富角度浅谈嘉兴秀洲区服务业发展

2015-12-10 07:18王凯赖鎔榕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秀洲区第三产业服务业

王凯、赖鎔榕

(嘉兴市秀洲区统计局,嘉兴秀洲 314031)

从增加社会财富角度浅谈嘉兴秀洲区服务业发展

王凯、赖鎔榕

(嘉兴市秀洲区统计局,嘉兴秀洲 314031)

国内生产总值被公认为衡量区域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本文从分析第三产业占秀洲区GDP比重及增长速度入手,探究嘉兴市秀洲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瓶颈,提出充分发挥两大平台作用,提升服务业发展速度等加快秀洲区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扩量提质的建议。

第三产业;建议

国内生产总值被公认为衡量区域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既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表现,更反映出区域的实力与财富。作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它可以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随着产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还可以吸纳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保证社会安定。本文拟从分析第三产业占秀洲区GDP比重及增长速度入手,探究嘉兴市秀洲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瓶颈,提出破解的思路,为秀洲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扩量提质提供参考。

一、秀洲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秀洲区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0.75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服务业有力发展已经作为打造秀洲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内容。

2008年,秀洲区委、区政府提出实施“双业并举,转型提升”经济工作主战略,把服务业发展放到了“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2011年,区委、区政府提出构筑“一核两翼”经济发展大平台,实施服务业“十二五”倍增计划,把服务业发展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服务业发展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秀洲区第三产业GDP占比连年提高,增速基本快于地区生产总值。一般来说,三产化的程度越高,则体现当地的产业结构越高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好,经济结构的调整越合理。通过秀洲区2004年以来10年间,第三产业增速的变化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显著提高可以看出,这十年间秀洲区服务业发展呈现突飞猛进的变化,第三产业GDP增长基本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这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经济缓中趋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秀洲区第三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服务业

转型提升硕果累累。2006年9月28日,全市首家标杆性商业综合体——江南MALL成功开业,作为嘉兴最早的一个复合型城市商业体,汇集了很多国内外知名的商业品牌,集购物、餐饮、休闲、游乐、商务于一体,打破了嘉兴市中心固有的商业格局。江南摩尔商圈利用空间、环境优势,吸引市本级中心城区和各个县市的消费群体,利用先发优势和成熟度,在消费群体中培育了“吃喝娱乐游——就去江南摩尔”的消费忠诚度,充分带动了秀洲区服务业发展。同时,嘉兴现代物流园也对秀洲区服务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该园区一直坚持高标准建设和高效率运作,依托长三角繁荣的商贸零售业及雄厚的产业基础,全力构建长三角城市配送中心、现代服外包中心、物流科技服务中心,引进多家大型物流企业,成为具备显著产业特色的园区。受多种产业有利因素带动,自2008年以来,秀洲区第三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6.8%,其中交通运输及邮政业年均增速高达30.6%,金融业年均增速29.2%,住宿和餐饮业年均增速23.1%,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增速14.6%,服务业中各个行业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三)服务业发展更有助于创造绿色GDP,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根据全国GDP测算,服务业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下降0.92个百分点。通过2013年度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秀洲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和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的能源消耗来看,秀洲区规上服务业万元GDP当量能耗为0.12,真正达到绿色环保。同时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为近年秀洲区活跃城乡经济,扩大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方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根据2000年和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秀洲区从事第三产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000年的19.3%,提高到2010年的25.8%,变化显著。2013年秀洲区城镇以上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占比28.9%,较2010年占比增加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秀洲区第三产业前景向好,潜力不断显现。

二、服务业发展中的不足与制约点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全市最低,占全市比重逐年下降。秀洲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04年末的30.1%,提高到2014年末的40.4%产业升级转型非常明显。但是随着发展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逐渐放缓,且增长速度与其他县市区相比,还是增势不足,10年来年均增速14.4%,低于全市平均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处于全市末位增长。秀洲区作为嘉兴市新兴城区,服务业贡献值也未得到更大的发挥。2004年至今秀洲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占下降趋势,由2004年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17%下降到2014年的11.32%,远远落后于海宁、桐乡、南湖区等兄弟县市,新兴城区服务业功能区有待发掘。

(二)第三产业投资起点高进步小,三产投资占比下跌明显。作为嘉兴市新兴城区,秀洲区发展服务业起步较早,充分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秀洲区第三产业投资额占全区投资比重达14.29%,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7.56%,占比仅低于主城区的南湖区,位列全市前列。但是从2013年数据来看,秀洲区第三产业投资额占全区投资额比重仅达到6.57%,排名全市最末位,远低于其他兄弟县市区。同时自2004年至今,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位列全市末位,远远落后于桐乡、海宁、嘉善等县市区。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与增速均处于全市后位。十年来,秀洲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略高于主城区南湖区,但是绝对值仅是南湖区的四成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

的比重也由2004年的8.62%,降至2014年的8.51%, 2004年至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5.1%,比全市年均增速15.3%低0.2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排名位列全市第四。

(四)行业结构有待优化,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从生产性服务业①注: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6个行业。看,目前秀洲区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而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2013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批发业等传统服务业占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到85.3%,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占全区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14.7%。从消费性服务业②消费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看,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占比较高,而新兴的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滞后。2013年全区消费性服务业中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性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占全区消费性服务业比重分别为50.8%、42.7%,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的消费性服务业仅占6.5%,占比不到一成。

(五)信息化专业水平不高,网络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企业信息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选择。目前秀洲区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全区99.5%的规上服务业和限上贸易单位在生产经营中使用计算机设备,50.8%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局域网从事企业管理。但是在信息化管理具体分类来看,从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有87.8%,而相对内部管理、组织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手段还相当薄弱,例如从事购销存管理的仅占39.2%,从事物流配送管理的仅占8.9%,从事客户关系管理的占33.3%,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占35.4%。专业人员的缺乏,也是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区有57.1%的企业没有专职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多数企业重硬轻软,计算机还只是更多的停留在打字或电子账本的低水平。对于网络销售这块巨大的市场,没有充分的利用。全区规上服务业通过互联网接收商品或服务的订单的企业仅占4.2%,网络市场没有进一步开发。

(六)服务业就业结构有待优化,高学历人员占比不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25.82%,全区服务业中63.7%的从业人员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住宿餐饮业等传统领域,分别较嘉兴市区平均水平高出5.9个百分点;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从业人员占比仅为9.4%,低于嘉兴市区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从就业人员素质结构看,服务业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高学历人才少且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服务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市区服务业就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占了63.9%,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占比不到一成,仅为10.5%。从行业分布看约六成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集中在教育,公共管理和金融业等服务领域,达到58.4%。而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住宿餐饮业等传统领域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工作者仅占行业从事人员的2.7%,传统服务业中高学历人才寥寥。

三、提升服务业GDP占比的对策

要想真正提升服务业GDP占比,必须加快发展高端、高技术服务业,若不打破以传统性服务业为主的格局,很难在服务业发展上有所突破。所以走低端发展道路还是走高端发展道路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发展质量。虽然目前秀洲区服务业发展上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但是相信依靠各级共同的努力,一定可以实现秀洲区服务业发展质的飞越。

(一)充分发挥两大平台作用,提升服务业发展速度。应因地制宜加大有效投入,重点建设,形成中部创新平台和嘉兴现代物流园平台两大平台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是在中部创新平台中,注重资源整合,重点培育特色、专业楼宇,做好楼宇功能定位,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体,形成与城市功能相协调的具有高知识、高集聚、高增值

特征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引进和培育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文化创意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二是加快嘉兴现代物流园建设,该园区是省交通重点扶持物流基地和省“三个千亿工程”重点项目,。随着目前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物业园竞争激烈,必须优化物流园发展软硬环境,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二)城区中心商圈提升品牌集聚,突出江南摩尔的核心地位。秀洲区首家标杆性商业综合体——江南MALL在秀洲区服务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其在整个服务业单位的引进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环境的合理布局与规划,引进有品牌效应的高层次服务业单位,格局更加多样化、丰富化,提升江南摩尔的整体品质。同时不断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停车难等城市中心商圈的共同弊端,形成老企业安心在此发展,新企业愿意进驻发展的良好模式,使得江南摩尔的核心区地位更加突出。

(三)突出乡镇级商业综合体的培育,有效促进旅游及商贸流通。随着政府推出一系列促民生保增长的政策举措,秀洲区农民收入逐年提高。2014年度全区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74元,增长10.0%。农村居民消费支出16687元,增长13.0%。在2014年秀洲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零售额同比增长15.2%,可见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建议以北部湿地平台推进为契机,围绕温泉、田园乡村、美食文化为主题,打造“一镇一品”特色体验点。结合嘉兴市小城市培育,形成热闹的商业中心、配套的酒店、特色的餐饮,可以让乡村居民就近就可以享受与城市里一样的生活配套便利,加快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引导鼓励大中型商贸企业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连锁经营企业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和农村延伸,从而既满足广大农村消费群体的需求,又拓展整个消费市场,更好地推进秀洲区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四)引导企业深化信息化应用,特别是大力主推电子商务。这是当前秀洲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建议加快秀洲本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支撑配套环境。重点提升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打造企业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引导企业、尤其是企业负责人认识企业信息化实质内容。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要素支持力度,加大资金规模,重点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平台及重点电子商务企业的建设同时努力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环境,完善相关法规的建设并注重社会信用的培养从制度层面上保护交易各方的权益,维护商业的安全,防范各种欺诈和违规行为的出现。

(五)加快高素质服务业人才培养,提升区域服务业规模层次。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中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广开渠道,广纳各方面人才,尤其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熟悉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人才,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提高待遇,吸引和稳定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人才培训,例如健康性服务业中的健康护理师,生活性服务业中的高级美发师、高级摄影师、高级育婴师,高技术服务业中的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等的教育培训、资质认证等系列工作纳入区域服务业体系建设的内容同时政府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更多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到服务业行业,提升区域服务业的规模层次。

[1]嘉兴市统计年鉴.

[2]嘉兴市秀洲区统计年鉴.

[3]嘉兴市秀洲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责任编辑:牛域宁)

猜你喜欢
秀洲区第三产业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新常态下嘉兴市秀洲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嘉兴市秀洲区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的思路与建议
浅谈嘉兴市秀洲区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的思路与建议
嘉兴市秀洲区中华鳖标准化养殖示范推广措施及成效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