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高村级学校短板 破解均衡发展难题

2015-12-11 12:32黄耀学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中心校农村教师村级

黄耀学

抬高村级学校短板,是破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难题,推进落实教育公平的关键。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坚持“生态教育,特色翠屏”的发展理念,锁定“建设西部教育强区”的发展定位,践行“让翠屏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庄严承诺,按照“统筹、均衡、协调”的发展策略,将农村学校发展融入全区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大力推进村级学校特色发展,破解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难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改善物质条件,努力实现“小而美”

一是按需设点,建好小型学校。坚持“就近入学,按需设点”的原则,组织专家团队对全区校点布局进行专题论证,在广泛听取当地政府、村居两委和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校点布局。2005-2006年,投入3000万元,全面消除村级学校劣质房;2008~2009年,投入6788万元,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对全区所有农村学校进行升级改造;2013-2014年,再次投入4.39亿元,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建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还保留了人口稀少而又地处偏远地方的村级学校,原则上将村级学校的服务半径控制在3公里以内。为方便学生出行,区政府还实施“通校水泥路建设”工程,现已将所有连接学校的道路建成了水泥路。

二是升级改造,美化小型学校。从2008年开始,区财政每年预计支出1000万元,实施农村学校绿化、运动场改建、厕所改造、饮用水改造、标准化食堂建设、门窗更新、课桌凳更换、计算机装备、实验室换代、防雷设施改造之“十小工程”。现所有村级学校绿化全面升级,门窗实现塑钢化,厕所改为水冲式,饮用水、防雷设施达到规定标准。近3年,铺设48所村级学校塑胶运动场48224平方米,更新村级学校课桌凳5340套;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升级行动,现全区所有村级学校均已实现食堂供餐。如今,全区村级学校已实现“绿化、美化、亮化”目标。

三是强化装备,提升小型学校。坚持标准化配备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全面提升小型学校硬件装备;标准化配置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建成覆盖全区的教育城域网,所有学校均接入互联网,全区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2013年投资4000万元,建设微机室34间,配置电脑1731台,建设班班通457个,新配置大批实验设备设施,实现了实验室的升级换代。目前,全区村级学校的学生食堂、生活配套设施等仪器设备及图书已超标配置。明年暑期,所有村级学校都将实现“班班通”。

二、优化教师队伍,努力实现“小而强”

一是多措并举配齐教师。实施灵活的编制核算办法,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村级学校教师编制。在按19.5:1的生师比核算教师编制的基础上,对不足23人的班级按照1:1.8的班师比核定教师编制,且每年核定一次。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近3年从区外引进380余名优秀教师,主要补充到农村边远学校。建立教师队伍“区管校用”制度,推行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去年暑期,全区轮岗交流的教师达658人,轮岗交流面达11%,其中从城区和乡镇中心校交流到村级学校的教师达205人。

二是多管齐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依托“区级一片区一学校”三级研修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全面实施国培计划,通过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12个片区学校研修联组,将村级学校教师全部纳入其中,通过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移位教学”、“同课异构”等活动,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大力开展校本研修,通过以中心校为单位的分组集体备课活动、小课题研究、名师带徒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锻炼农村教师;建立城市骨干教师支教和农村教师到城市跟岗学习制度,实施城市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制度。先后选树了扎根乡村教育的全国模范教师田云琴、感动四川十大人物之一的“挑夫校长”代天久等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榜样作用带动农村教师。

三是多元激励留住教师。区财政每年预计支出2000万元,作为教育质量奖励基金。建立一系列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奖励制度,如落实农村教师每人每月100-200元的岗位津贴和每人每月200~400元的专项奖励制度;实施农村教师“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制度,近两年享受“低职高聘”共1007人,21人受到“高职低聘”;对累计在农村任教20年以上,且仍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不受指标限制,对在农村学校工作20年以上,退休时仍未评聘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上调一个工资档次算作退休金;坚持每年评选表彰10个村级学校“互助共进教师团队”,落实专项奖励;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在村级学校全部建成“教师休息室”,以乡镇中心校为单位建设“教师周转房”等。这些多元化的激励措施有效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三、创新治理体系,努力实现“小而精”

一是实施主管部门延伸指导机制。实施“每周一校”调研指导制度,要求教育局机关干部和师培中心研训员在教育局领导带领下每周至少深入一个乡镇的一所学校,对农村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解剖”指导;区教育局对乡镇学校的日常工作检查和调研,必到村级学校;划定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村级学校运行情况、教育教学质量纳入对所在乡镇、街道中心学校督导评估差距控制红线,对超限学校给予扣分或降级处理,确保村级学校规范运行。

二是构建中心校“一体化”管理体系。发挥中心校“中心”作用,将全区原有的村小、基点校全部改为所在乡镇、街道中心学校的校区,组成16个乡镇、街道“学区”,形成中心校资源调配、常规管理、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中心校干部定点联系村级学校制度,每位中层以上干部定点联系1~2所村级学校。实施中心校教师“走教”制度,发动全区中心学校美音体等紧缺学科教师在乡镇范围内“走教”,保证每个校区艺体等课程能正常开设。实施中心校骨干教师与村级校点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和支教制度,将骨干教师帮扶、支教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围,要求同乡镇的各级骨干教师每月必须到村级学校支教,破解村级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保障乡镇内各校点均衡发展。

三是完善村(居)两委参与机制。建立村(居)两委治理村级学校的参与机制,使之成为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区政府制定村(居)两委教育工作职责,调动村(居)两委在控辍保学、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完善村级学校建设咨询机制,凡涉及村级学校改扩建事项、学校负责人调整等均要听取村(居)两委意见。扩大村(居)两委参与学校治理的途径和范围,邀请村(居)两委负责人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在村(居)两委负责人、驻村“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士中聘请公众教育督导员(每校一名),参与学校督导评估和组织社区评价;建立学生膳食委员会,聘请村(居)两委干部、家长代表等作膳食委员,参与学生营养餐管理。争取村(居)两委支持,协调当地民间艺术团队进校开展特色艺术项目培训,丰富校园文化。村(居)两委的广泛参与,既增进了联系,赢得了支持,又把学校建成了村(居)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四、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小而壮”

一是强化教学常规。提升村级学校教育质量,强化教学常规是前提。建立学校管理规程,明确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行规范和师生的行为准则,推进常规管理制度化。将村级学校常规管理作为落实管理规程的重中之重,在细节上寻求策略,推进常规管理精细化。如为确保课程“开齐上足”,我们要求学校统一制作班级牌,将课表纳入其中,张贴在班级门口,便于接受检查和监督。根据村级学校实际,采取灵活措施优化常规管理,推进常规管理科学化。如我们充分发挥村级学校班级人数少的优势,全面推行作业面批面改,既增进了师生感情,又提高了练习的实效。充分发挥中心校的统筹作用,引入主动交流和合理竞争,推进常规管理常态化。如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每月组织一次交叉检查,轮流承办各种活动等,促进各校持续保持规范运行的态势。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致力打造“生态课堂”、构建“生态课程”,制订课改“十年行动计划”,实施“3×3+1”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按照“课堂聚焦、课堂转型、课堂魅力、课堂文化”四个阶段,分年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定23所课改实验学校,将每年10月确定为“课堂展示月”,以“两赛三论”为主要载体,开展校长和教师优质课大赛(校长论课改、教师论尝试、学生论体验活动),所有村级学校教师通过参与“转转课”、“同课异构”、互动论坛等方式参与活动,展示课改成果。发挥村级学校“小班化”优势,派出各级骨干教师深入指导村级学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村级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课程”体系。

三是推进特色建设。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投入1000万元用于奖励特色学校创建,先后举办七届特色学校论坛,全区已验收挂牌40所A级、AA级特色学校,一校一品、百花争艳的局面初步形成。鼓励各村级学校在中心校特色校园文化框架下,依托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发挥小而灵活、实践资源丰富等优势,打造个性化品牌。如宜宾金秋湖早茶基地(川茶集团)为邱场镇中心学校开展“茶韵文化”特色教育提供了土壤,该校常年开设种茶、摘茶、制茶、茶艺和廉洁文化教育等特色课程;所属的同心校区也构建了“茶韵文化”框架下的“三镜”校园文化,即“铜镜、古镜、人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形成礼仪和廉洁教育、传统茶文化普及教育、励志教育等特色课程体系,成为该镇“茶丛”中一片最闪亮的绿叶。南广中心校把“和乐”文化作为特色创建方向,其文星校区校园环境显得精巧雅致,盐坪校区的沙画、剪纸、竹竿舞特色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李庄中心校提出“文化人生,襟怀天下”的核心理念,开设“小导游”、非遗“草龙舞”等特色课程,传承古镇厚重的文化;所属的龙新校区、双溪校区也将校内空地开辟成为“开心农场”,推出“农耕文化”特色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村级学校是“生态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始终坚持将村级学校纳入全区教育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做到思想重视、投入倾斜、管理一体,充分整合资源,发挥独特优势,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村级学校特色发展,为我区被评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高水平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了我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 罗登廉)

猜你喜欢
中心校农村教师村级
Module6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沅江:聚焦课改
村级财务报账的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
浅谈村级经济管理模式
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指导行动研究
东辽联社成功收回村级欠款近千万
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的朝阳探索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东坪中心校“阳光健身工程”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