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作文教学

2015-12-12 00:52车昕颖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小学生作文

车昕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20-02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那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作文写作及教学指导是小学语文老师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些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及教学交流中,我结合学生的整体情况,来谈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孩子,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人、事、景、物,选材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说真话、真情,不说空话、假话。另外教师还要把架子放下来,要用商量的口气,商量写什么,怎样写,怎么改,如何评等等。要让孩子们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有责任感,才会对作文产生兴趣,而只有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后,才会留心观察,分析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物,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内容即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而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的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就是说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三、引导学生加强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材料的能力。因此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如果语言积累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还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如: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普及本等。另外,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随时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四、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五、突出三个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训练:细致地观察;有序地观察;抓住重点观察;用多种感官观察;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要真正认识事物,不仅要靠观察,更重要的是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作文训练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别要加强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训练。低年级注意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中年级注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高年级要有意识地抓好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达到言之有理。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体现了作文能力。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小学生作文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