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3年莱芜市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2015-12-13 09:33纪秀军李冰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莱芜市性病年龄组

张 松 纪秀军 李冰青

2010-2013年莱芜市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张 松 纪秀军 李冰青

为了解莱芜市梅毒的流行特征,我们对该地区2010-2013年梅毒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梅毒数据来自莱芜市各医院2010-2013年性病疫情月报表,病例诊断依据按卫生部颁布标准。1莱芜市人口数据由莱芜市统计局提供。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情况 2010-2013年全市累计上报梅毒1291例,占报告性病总数的 12.05%。其中 2010-2013年的报告病例数呈逐年增长态势,见表1。

表1 莱芜市2010-2013年梅毒发病情况

2.2 梅毒病例分期 各年度均发现各期梅毒,其中大多数为早期(一、二期),占72.27%。其中胎传梅毒、隐性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见表2。各年度梅毒病例的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7,P<0.001)。

表2 莱芜市2010-2013年梅毒病人的分期构成

2.3 性别特征 在1291例梅毒中,男 665例(51.51%),女626例(48.49%),男女之比为1.06∶1。各期梅毒病例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78,P<0.001)其中一期梅毒男性病例(55.38%)高于女性(44.62%),二期梅毒女性病例(51.60%)高于男性(48.40%),隐性梅毒女性病例(52.75%)高于男性(47.25%)。见表3。

2.4 年龄分布 以20~29岁最多,464例(35.94%),其次30~39岁374例(28.97%),40~49岁196例(15.18%),50岁以上年龄组155例(12.01%),10~19岁年龄组 52例(4.10%),0~9岁年龄组 49例(3.80%)。但10岁以内儿童、30~39岁、40~49岁年龄组及50岁以上年龄组的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龄组的梅毒病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63,P<0.001)。见表4。

表3 莱芜市2010-2013年各期梅毒与性别分布情况

表4 莱芜市2010-2013年梅毒与年龄分布情况

2.5 职业分布 1291例梅毒患者中,工人298例(23.08%),农民223例(17.27%),无(待)业165例(12.78%),民工135例(10.46%),商业服务119例(9.22%),餐饮服务91例(7.05%),干部职员68例(5.27%),驾驶员 59例(4.57%),教师 47例(3.64%),学生35例(2.71%),上述职业外的其他职业51例(3.95%)。

2.6 传染途径 1291例梅毒患者中,主要以非婚性接触为主(887例,68.71%),其次配偶之间传染247例(19.13%),母婴传播42例(3.25%),其他传染途径115例(8.91%)。

2.7 婚姻状况 1291例梅毒患者中,已婚1008例(78.08%),未婚283例(21.92%)。

3 讨论

莱芜市2010-2013年梅毒总例数1291例,4年来梅毒报告病例数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莱芜市2010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外来人口逐渐增多,人员流动量逐渐增大,预示着我市目前梅毒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提示我们应继续加强梅毒防治控制工作,另一方面也与我单位相关专业培训加强,提高了早期梅毒的

诊断水平有关。梅毒的性别分布中一期梅毒男性病例高于女性,这与男性一期梅毒症状较女性明显有关,提示对感染梅毒的高危人群应及早做梅毒检测,尤其是症状不明显的女性,并动员其性伴做检测。梅毒发病人群年龄分布以20~29岁及30~39岁年龄组为主,与这两个年龄组的中、青年人处于性活跃期有关,要加强对该年龄组人群进行各种宣传教育,10岁以内儿童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有关部门应重视预防控制儿童发病,40~49岁年龄组5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部分患者原因是因其他疾病住院常规检查而发现,提示我们要关注隐性感染患者,这部分患者病史长,发展为三期梅毒的可能性大。梅毒患者中职业分布以在工人、农民、无(待)业、民工、商业服务为主,应加强这些人群的监测及健康教育。传染来源主要是非婚性接触(68.71%),提示应加强婚姻性道德、性观念的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性行为保护措施,推广使用安全套,这是目前控制性病和预防艾滋病的关键。2母婴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建议医疗机构对孕妇及新生儿进行常规检测,对筛查阳性并确诊的患者进行规范诊治。已婚者梅毒病例占78.08%,提示应加强婚姻道德教育,而未婚者占21.92%,表明莱芜市婚前性行为比例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应注意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有研究表明,3梅毒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4~5倍,从而加速了艾滋病的传播,而梅毒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相似,所以有效控制梅毒的传播途径对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有着深远的意义。梅毒的控制及预防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为遏制梅毒蔓延,应普及性传播疾病的科学知识,推广使用安全套,提高人群的防病意识;公安部门要大力开展扫黄,坚决消灭卖淫嫖娼,努力净化社会风气;卫生部门要提高和规范治疗性病,特别是梅毒的诊治水平,杜绝江湖游医误诊乱治,同时应加强梅毒患者及其性伴的管理,阻止梅毒的进一步蔓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防疫司.性病防治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31.

2洪福昌,曾序春,罗斌,等.深圳市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结果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3):198-200.

3张君炎.中国性病流行形势和控制策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4):304-305.

(收稿:2014-12-11 修回:2014-12-24)

山东省莱芜市皮肤病防治所,271100

猜你喜欢
莱芜市性病年龄组
何 晓
任 帅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
鄂尔多斯地区2005-2014年无偿献血人群年龄性别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2005年与2010年黑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性病传播谈论多 专家探讨正其说
话说性病恐怖症
性病-不可让它重新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