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女的成长路

2015-12-15 08:31李颜岐编辑罗婧奇
中国三峡 2015年6期
关键词:拉萨西藏妈妈

文/李颜岐 编辑/罗婧奇

乖乖女的成长路

文/李颜岐 编辑/罗婧奇

摄影/周运逸

年龄:20岁

家乡:西藏山南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西藏山南区桑日县双峰乡江塘村,这个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被泄洪渠分成了两片,央宗家就在渠的西侧。村子里人情味极浓,虔诚的信仰,世代的聚集使得小孩子们生于其间,自小耳濡目染,淳厚质朴;村人每到节日都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也让歌唱和舞蹈成为了每一代小孩自然而然就会的本领。

听妈妈的话,慢慢长大

央宗这个名字是出生后请一位活佛取的,在藏语里,这个名字意为好运与灵气。或许真是应了名字的寓意,央宗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安安稳稳,保持着不错的成绩。从乡里的小学到县里的初中再到拉萨的高中,大部分时间她都是离开家自己照顾着自己,督促着自己,时光一点点雕琢出了这个女孩的独立和懂事。

在村里的民办小学上到三年级就得到乡里的公立小学去继续之后的学习,平时住在学校,周末才能回家,这在西藏大部分乡村是极普遍的状况。对于离家求学这件事央宗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习以为常的。在她的记忆里,因为想家而哭只有为了准备小升初考试被选入三十人集训班的那次。同内地许多地方一样,为了考出好成绩进一所好中学继续学业,这种升学考试前封闭式的补习班在西藏也普遍存在。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整整两个月都在山里,一同集训的也并非都是熟悉的同伴,开始的两周极不适应,夜晚独自哭泣的滋味是小小年纪初尝的酸涩。那是央宗第一次离家这么久,此前虽然上学也需要住校,但每周总还是能回家一次。逆境总是能使人迅速成长,两周后,央宗就在集训班里自在起来,而在那之后,适应了分离的她再也没有为离家哭过。

从小到大,央宗的母亲虽然对她的成绩不会苛求,但在生活学习的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都有诸多严格的要求,像是不能在外面玩得太晚,要跟可靠的朋友交往,必须按时写作业等等。看得出她是个听妈妈话的孩子,说起妈妈,她细声细气地说:“妈妈很严格的。”不过她跟妈妈的亲密也能透过言语轻易地传达出来。每次放假回家,去超市采买的任务就自动交到她手上,坐车到区里的超市能有更多的选择,然后一个人背着大包再拎上两个袋子回去。“因为妈妈老是忘记要买的东西,虽然我也会忘,但是比她好一点点”,她笑着说,“不过有时跟妈妈一起去就两个人都忘记要买什么,好囧的。”在独自上学的岁月里,央宗一直都保持着自觉性,听妈妈的话,不贪玩,几乎没有叛逆,成绩也一直维持着中上游的姿态。她的高中拉萨中学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所中学,也是最好的几所中学之一,每年高考重点大学升学率都很高,而她作为宏志班的学生,算得上是尖子生。

一进大学,和身边爱美的女孩子们一样,央宗也染了头发,前几次见她都是时尚的亚麻色长发。假期过后再见却换成了深红色,问她怎么这么快就换了颜色,她摸摸头发,语气中带着点无奈地说:“是妈妈让我染的,她说要染不要染黄色,染个西藏的颜色。”不过看得出,说起原因时笑着的她并不觉得妈妈干涉了她的自由,而是像个好姐妹给出了打扮的意见。

儿时的工程师梦想

央宗的父母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在那之后她和父亲见面很少,依稀有小时候相处的记忆,却已经很陌生了。父亲现在在另一个县工作生活,也有了新的家庭,在她初中三年级时,有了一个弟弟;父亲如果外出进城,往返路上一定会经过她位于路边的家,那时就会见一见。印象中父亲曾经在沃卡水电站附近做生意,小时候的自己常在那一片玩耍。这是个在当地很有名的水电站,小时候的她曾经对着电站幻想过自己成为工程师的情景。

大部分时候家中诸事可以一起商量的是舅舅一家。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她同大部分同学一样茫然,是舅舅舅妈帮自己选了这个定向的专业。当老师的舅妈了解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优势,当公务员的舅舅希望她今后有稳定又有意义的工作,而毕业后能回到西藏也正是母亲和家里亲人们的希望。三峡集团定向生的这一计划正好能满足亲人们的希望,这一专业又和自己儿时的梦想有着契合,没经过什么犹豫就定下了这个选择。

现在的她是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一新生,对她来说,刚开始接触这一专业的感觉是新奇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她喜欢听老师讲河流的水文、地理,实习时看见大坝水库有着说不出的亲切感,也享受繁琐画图过程后大功告成的成就感。当然了,高数和英语依旧是让人无比头疼的科目。大一下学期开始,必修选修的课程都将多起来,不过密集课程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会带来丰富的可能性,选修课可以探索自己的兴趣,可以发现志同道合者,所以谈到被占得满满的日程,央宗有些苦恼的神情里,也藏着些期待。

学习之余的央宗是个宅女,喜欢待在寝室,看看小说,只有同寝室的好姐妹相约才会一起出去玩。仓央嘉措是她最喜欢的藏族诗人。高中时,她和同桌都爱读仓央嘉措的诗,时常各自拿着藏语和汉语的版本一人读一段体会其中的不同韵味。她说她还是更喜欢藏语一些,因为翻译成汉语的诗句总是感觉很生硬,而藏语有着自己独特的诗歌韵律感,读起来可以像歌唱一般合着节拍。她也看电视剧,特别是古装电视剧,还喜欢动画片,《天才眼镜狗》、《功夫熊猫》都很爱看。学校里的活动形形色色,她参加的不多,除了是学生会自管会的干事,还参加了爱心苑,这是个志愿者的组织,周末时会去福利院探望自闭症的孩子们,陪他们玩耍。

逛切玛!

期末考试后央宗就要和西藏班的伙伴们一起回家了,因为妈妈已经再嫁在拉萨安了家,这趟回去她会先回拉萨现在的家里。再过一个月就是山南地区藏历的新年,那时她会和妈妈一起回到老家,延续从小到大过年的风俗。在家里,妈妈会很早起来燃灯点香。家里的牲口都养在舅舅家,过年时,也会像其他家家户户一样杀一头自己养的牦牛,两三只羊。新年里每家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木制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蚕豆、人参果等,上面插上青稞穗、鸡冠花、日月牌等,并点缀上小块酥油。大年初二一大早她和表妹一起去逛切玛——拿着切玛和青稞酒挨家挨户走一遍,互敬“切玛”和青棵酒。接受“切玛”的主人家从“切玛斗”内拈一点糌粑或小麦先向天空撒三下,以示敬天、敬地、敬人,然后拈一点放在嘴里吃了,相互再道一声“扎西德勒”。逛切玛的过程中饮青裸酒是少不了的,且不能尝一点了事。在新年里要三口一杯,即接过酒杯时用无名指蘸酒向上弹三下,也示敬天、地、人,然后喝一口,接着酒杯再被斟满,再喝一次,如此反复三次,最后“下普达”(干杯)。看上去秀气文静的央宗酒量很浅,总是没逛过几家就喝得醺然,晕乎乎地走遍邻里。村里人户虽不多,但自己所在一侧的人家都走到,每家坐坐,吃吃东西聊聊天也得差不多一整天的辰光。敬酒后少不了的是欢快的歌舞,燃起篝火跳起锅庄,一直要持续到日头西沉,在日照时间偏长的西藏地区来说,这已是入夜时分了。

二十岁的央宗是个乖乖女,她成长的路娓娓道来并无命运的大起大落,上大学,进入定向生培养计划,到内地继续学习生活于她是顺其自然的人生选择,故而安然处之,乐观以对。正如她的名字所寓,好运灵气在她这一步的人生抉择中若隐若现。惟愿这个心性纯善的小女生,坚守纯净仁爱的本心,继续独立乐观地度过二十几岁灿烂的年华,实现自己工程师的梦想。

从乡里的小学到县里的初中再到拉萨的高中,大部分时间她都是离开家自己照顾着自己,督促着自己,时光一点点雕琢出了这个女孩的独立和懂事。

摄影/黎明

猜你喜欢
拉萨西藏妈妈
都是西藏的“错”
拉萨舰,入列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拉萨姑娘美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鸟妈妈
西藏:存在与虚无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