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插图的教育功能分析

2015-12-15 15:54张翠青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2期
关键词:插图品德与社会

张翠青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开设于儿童启蒙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关注并回归儿童现实生活,培养儿童形成健全品格。插图在品德教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就人教版品德教材中插图所呈现的内容、插图所蕴含的教学意义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插图的教育功效进行了相应探讨。

关键词:儿童生活;《品德与社会》;插图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277-02

一、前言

完整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由插图和文字构成,二者缺一不可。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文字为辅是我国品德教材的最突出一个特点。人教版、苏教版、北京师范大学版等各个版本的品德教材中,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插图都占据着大量篇幅,这些插图的运用不是为了简单的“图解道理”,其主要目的是反映儿童社会生活。它们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指导性和启发性,由此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提升儿童的审美观、想象力、观察力和创作力,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并且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品德教材中插图的运用研究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出现的插图,分析了插图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教学意义,进而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插图的教育功效。

二、插图所呈现的教学内容

1.注重反映儿童日常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主要关注并反映的是儿童现实生活,插图描绘的事例多为儿童日常生活中普遍出现的、有普遍指导意义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这些插图不只是简单的一幅幅图画,它们其实扮演着“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重要角色。例如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一课,插图中包含家居平面图或者居民小区的建筑分布图,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展开学习;《出行的学问》一课则是以首都北京某片区域为例,通过主干道、公交线路、车站和铁路、立交桥,并标明了中国科技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鼓楼、华北大酒店等标志性建筑的插图,向儿童展示了北京四通八达的交通。

2.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学生在未经指导的情况下,只通过对插图的直观感受,很难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并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序观察插图进行相应引导,在单独了解每幅插图所表达的内容后,将多幅插图联系起来并进行对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四年级上册《购物场所我知道》一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超市、商场和专卖店等不同购物场所,在区分不同购物场所分别满足哪些不同的购物需求的同时,培养儿童的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根据自己的购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购物场所的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

3.注重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现行人教版品德教材,课文篇幅短而精练,内容丰富,是非常好的儿童素质教育教材,但与儿童实际生活仍存在一定差距,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的学习中,通过介绍家乡的秀美风光,如鸳鸯溪、白水洋等,名胜古迹,如古廊桥、甘国宝故居等,人文特色,如古廊桥文化走廊、四平戏等,真正了解家乡美丽富饶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提高了儿童对自然风光的审美能力。

4.注重培养儿童的国防意识。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中,通过浏览解放军在冰天雪地里,不畏严寒保持警戒,保卫边境等伟大事迹的了解学习,让儿童对人民解放军的奉献精神和革命斗志加深了了解,了解边防战士的艰辛,对解放军产生深厚的热爱情感,树立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

5.注重体现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校外探路》一课时,先通过插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路线图后,再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研究学校和住宅周边的环境,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形画出住宅和学校周围的不同路线图,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引发学生动脑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从课本机械性获取现有知识。

三、插图所蕴含的教学意义

1.提示和指引课文内容。单纯阅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文字,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对有些儿童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教材中文字内容往往需要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插图相互补。儿童本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色彩十分敏感,插图便依据这些儿童心理特点进行设计,有些是补充说明文字内容,有些拓展延伸教材,由于插图本身直观形象的特点,与文字相比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更形象直观地反映课文描述的内容。通过这些有趣的插图,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文字内容,使教材形象生动、图文并茂,散发浓厚的儿童生活气息,体现时代特征[1]。例如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中,以儿童家人为例,演绎了五种不同类型的工作性质,虽然儿童并未真正接触过这些工作,但通过插图生动的描述,能使儿童直观了解到这些工作的具体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效灵活地利用这些插图,真正发挥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的作用。

2.融合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品德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卡通人物对话,期间虽然没有成人角色的出现,但成人角色其实暗含于插图中。因为插图对儿童生活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实施作用的主体就是成人,只不过成人在插图中都被隐去,避免成人以高等级的姿态教育儿童而导致儿童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品德教材体现了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交汇。教材中的图片起到了一种综合的作用,即起到渲染气氛、激发情感、给出范例、指引与提示活动的作用。精心设计的插图能够引导儿童由知到行,促使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它活化了图片的功能,进而转化为德育的实效[2]。

四、插图所具有的教育功效

1.利用插图开展德育教学。每所学校都有少先队活动,还会定期举行主题教育。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利用插图可将品德教学活动与学校其他德育课程或活动有机结合。例如三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中,从插图中儿童可以直观感受自己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对家人的依赖,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家人对自己健康成长所付出的关爱。现代社会中儿童把父母给予自己的关爱和照顾看作是理所应得的事情,而儿童并没有形成回报家人关爱的意识。这部分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本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得到父母对自己关爱,引导孩子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也是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尽管孩子对父母存在深厚情感,但儿童在成长时期,往往并不清楚如何将对父母的爱落实于行动,很多儿童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兴趣等。学校可依此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为主题,组织开展此类少先队活动,对儿童品德家庭行为进行正确指导,有利于帮助儿童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3]。

2.利用插图培养探索科学兴趣。利用儿童对插图兴趣,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和学习兴趣。例如,五年级下册《蔚蓝色的地球》一课,借助插图向学生们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人们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漫长艰辛,并由内心对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有助于激发并培养学生对自然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将探索科学的种子植入学生们的心中。

3.利用插图发展儿童心智。三年级下册《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中,李勇独自一人坐在教室,愁容满面,一旁的同学们毫不顾忌李勇的感受,纷纷议论他近期的各种不幸遭遇。如果没有插图的直观体现,儿童很难客观理解被议论者不愿成为讨论话柄的心情,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可能成为议论别人的一方,在无意识状态下给身边的人带来伤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插图引导儿童客观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矛盾,引导儿童通过换位思考来解决类似冲突和矛盾,即“如果我是他,会……”鼓励儿童发现和欣赏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引发儿童学会换位思考,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矛盾,鼓励儿童发现并欣赏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让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善待他人,能够正确看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乐观积极地解决问题。

4.利用插图了解社会生活。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不断涌现出新人物、新事物、新观点,由于儿童生活圈子较窄,一般仅限于学校和家庭,因此,儿童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插图可以直观地将儿童现实中并未接触到,但实际已经存在的社会信息展现出来,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教材中的不少插图,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传递社会信息不可或缺的教学媒介,它们能够帮助儿童更形象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近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利用插图适当地将各式各样的社会信息渗透至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帮助儿童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有必要。

五、结语

《品德与社会》强调将儿童现实生活与课程相结合,形式多变、内容有趣的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更有助于培养儿童内在的道德品质,因此插图在品德教材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对教材中插图的灵活运用,能使品德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不仅可以拓宽儿童的知识面和视野,还能引导儿童观察教材内容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学会审视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站在教师角度来讲,教育者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找到课程教学目的、儿童经验和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儿童学习领悟教材内容,培养并提高儿童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形成健全的思想品德,了解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昌培.发挥《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插图的教育功能[J].教师,2015,(7):65.

[2]沈文根.教材中图例的使用——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图例功能[J].基础教育,2013,(10):40.

[3]吴济慧,蔡琴.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6):160-162.

猜你喜欢
插图品德与社会
插图在小学语文课中起到的教育作用分析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