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015-12-15 21:53黄鲁粤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2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实效性

黄鲁粤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新阵地,这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交网络优势,切实增强对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实效性,对于网络“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交网络;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37-02

当前,包括社交网络等在内的新媒体、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分享信息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喜欢使用网络、善于利用网络、享受探索网络新功能的乐趣,部分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工作、学生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网络“新常态”,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关、堵、停等干预手段已不可行。在网络这把“双刃剑”前,如果引导高校学生趋利避害,让网络成为增强高校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有力阵地,促进青年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成才,是高校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一、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含义与意义

1.“实效性”的含义与要素。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利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与教育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及其效率,其最终落脚点是高校网络教育管理水平和效果的切实提高。“实效性”的主要要素应包括:教育的针对性、教育载体及手段的可操作性、产生效果的稳定性等。在网络教育管理的完整链条中,教育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的网络教育管理素养及能力、教育载体(社交网络)的利弊和被教育者(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也是影响“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2.对“实效性”的评估与评价。对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评估与评价,应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既要看教育效果与目标的吻合程度,考察问题解决的效果与效率,也要听取被教育者(高校学生)及其相关方(如:家长、社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行)的意见与建议。

3.对“实效性”进行研究的意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正确评估各类网络教育管理方法的现实效果,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快速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摒弃不适于高校学生或效果不彰的网络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网络教育管理绩效,切实提升工作水平。

二、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不少高校已经基于社交网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实效性”来分析,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教育的针对性分析。部分高校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思想疏导与教育还拘泥于发布通知、开展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网络教育和现实教育相互独立、割裂脱节,未形成合力。另外,基于社交网络的教育管理内容大多是“广谱”配方,对需要进行思想疏导与教育的不同学生个体缺乏针对性,无法产生特异性的教育和干预效果。

2.从教育载体分析。部分高校自主搭建的社交网络平台吸引力弱,学生不愿使用,形同虚设。开放性社交网络的参与人员及其发表和分享的内容较为复杂,管理和引导的难度大,可控性低。同时,社交网络中的不良和虚假信息,对正处在价值观成熟阶段的高校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3.从教育效果分析。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教育体系和稳定的教育效果,网络教育管理工作的体系尚不完善,教育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近些年,利用社交网络造谣、传谣、组织不正常活动的事件逐渐增多。在社交网络出现上述突发事件后,高校基本能够迅速通过网络和现实手段进行处理,但总体来说,亡羊补牢居多,并未做到防患未然。这说明社交网络在学生思想疏导和教育管理中应发挥的预测和反馈功能缺失,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并没有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及时掌控舆情,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预测网络事件走向。

三、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透视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从网络教育管理完整链条中的三个方面分析了主要原因。

1.从教育者网络教育管理素养及能力来看。部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更习惯于使用传统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教育管理思维僵化、经验不足,甚至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有抵触、畏难的情绪。同时,网络教育管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网络语言能力,不能熟练使用具有学生特征的新型网络语言;缺乏网络观察能力,不能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热点;缺乏研究能力,不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不善于从社交网络中获得大数据进行调查研究;缺乏知识调控能力,不能根据社会热点适时调整自己的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结构和方式方法,知识迁移、经验复制能力弱。

2.从教育载体来看。部分高校自行搭建的社交网络平台存在着内容单一乏味、更新缓慢等问题,没有和高校学生生活较好的贴合,学生较难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不愿意使用这些平台。部分高校仅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噱头,对社交网络平台的投入、管理与规划严重不足,学校的网络教育管理工作无序发展情况较为突出。

3.从被教育者来看。大学本科学生多在19~2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充满怀疑、质疑和挑战精神,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对热门事件,尤其是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事件缺少分析、辨别能力。同时,高校学生愿意在网络世界发现“新事物”,聆听“新观点”,一些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之产生,使得学生对高校开展的网络思想疏导与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实践初探

1.开展理论研究,提升网络教育能力。高校学生愿意在社交网络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可通过社交网络切实了解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浏览网络信息的偏好和关注焦点,研讨使用互联网情况与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调查影响学生选择学校社交网络或其他知名社交网络的主要因素等。同时,充分利用社交网络获取学生思想动态及学习生活“大数据”,开展有关学生思想疏导及管理方面的研究,如学生网络成瘾障碍研究、网络学习行为研究、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等,既总结网络教育管理经验,也为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提升网络思想疏导与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2.丰富载体内容,提高网络服务效能。利用社交网络建立学生网上班集体、网上团支部、网上党支部等,在“网上集体”发布最新公告、共享学习资料、举行话题讨论等。社交平台内容的管理由学校主导向学生自我管理迁移,鼓励学生在高校指导下自我经营“网上集体”,改善学生由于选课不同、实验室不同、自主时间不同等原因造成的集体活动参与度低的状况,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班级归属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利用专业技术力量,开发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实名社交网络平台或类似“树洞”的匿名社交网络平台,并把学校要闻、通知公告及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选课、社区服务、奖助补申请、各类查询等实用功能融入到该平台或软件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水平,注重真正对学生有用、令学生喜欢的精细化功能,用精细吸引学生、方便学生、打动学生。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实现学生心理辅导、创业指导、谈话谈心等服务的在线预约与咨询,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隐私,降低面对面咨询的拘束感与不舒适感。通过社交网络发布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心灵微视频”、“职场短剧”等,变传统说教为同学的现身说法,拉近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促进多方交流,形成网络教育合力。利用社交网络发布最新消息、记录优秀学生事迹,以文会友、以博聚友,即利用社交网络传播正能量,让正面典型、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面对网络上的突发性事件和非理性、情绪化声音,通过网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辟谣,进行理性评论或引用权威学者对重大问题的分析做好舆情引导。利用社交网络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召开“社交网络学生家长会”,将学生的最新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与家长一起,及早发现学生的思想风险点,提早开展思想疏导与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自发建立“谣言粉碎机”、“科学常识”等专栏,进行科学知识和正确信息的宣传,澄清网络中的伪科学信息和谣言。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创造风清气正的社交网络环境,最终形成学校、家长、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和网络教育管理合力,为网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添力量。

4.完善体系机制,加强网络教育保障。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明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自觉承担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建立考核评估体系,鼓励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网络教育绩效。建立奖惩机制,增强网络教育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网络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课题研究、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的网络工作能力和水平,为高校网络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马骏.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情报探索,2014,(2):24-27.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实效性研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