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举国体制”下运动员发展的伦理困境

2015-12-15 22:08高磊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2期
关键词:伦理困境

高磊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运动员现行培养体制以及中国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发展困境,运动员转型再就业的困难,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运动员发展机制构想,为我国尽快确立合适的运动员发展机制作理论参考。

关键词:举国体制;运动员退役;伦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75-02

新中国伊始的体育百废待举,从“东亚病夫”到如今的北京奥运、残奥的金牌榜第一、伦敦奥运的奖牌第二,中国体育有了历史性跨越。中国体育施行的是“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体育上,“举国体制”就是以奥运会冠军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1]“举国体制”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面成熟,弊端也日益彰显:运动员的就业问题,运动员缺乏心理人文关爱,运动员受教育环境畸形,运动员价值观的偏离,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和透支健康训练,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引人深思。我们的目的应该是使运动员成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一、举国体制下中国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

1.举国体制的选拔机制。中国体育施行的是“举国体制”,这种机制在体育的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上也有明显的特点。运动员入行早,从小进入体校进行初步训练和学习,经过各项选拔和项目遴选,输送到市级训练队。再经过各项选拔和项目遴选,输送到省级训练队,直至国家队。中国目前仅在少体校受训的学生就有30万人之多,但一届奥运会只有几百人参加,去年国内的世界冠军也只有110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成为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也只有1600多人。[2]

2.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关系。据统计,全国少年体校有2000多所,众多训练学校中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我国后备运动员文化现状还是令人堪忧的,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之间有冲突矛盾,尽管有近半学校都采取了体教结合,但是近乎全部学校都会把重点放在运动训练上。因为只有训练才能输送人才,才能打响品牌学校才有吸引力,这种苦练优选的模式是涵盖全国的模式。在“重体亲文”思想的影响下,体校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纪律观念也十分淡薄,而学习动机不强、情绪不稳、学习意志薄弱、注意力不集中是导致其学习效率下降的心理因素,加之体校学生逃课现象严重,课堂秩序混乱,排斥课外复习等行为对其学习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3]当然在体校运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重视程度也是文化课程学习所无法比拟的。这还仅仅是少体校,对于少体校输送至各市、省级训练队的运动员来说学习时间就更少了。就体育运动而言,在品质方面所呈现的都是奋勇拼搏,精益求精,团结协助,等等。

3.举国体制对运动员成长的矛盾。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运动员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集举国之力,层层选拔培养“金牌种子选手”,运动员入行早、培养者一味重视训练成绩成为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许多进入专业队的运动员一直以来就荒废了学业,致使入队后的文化教育基础水平低;而大部分运动员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且集中在一些“少年”项目的专业运队员。然而,“少年”项目运动员入队后的文化学习十分不正常,很难完成普九教育任务。“练与学”成为了举国体制下运动员成长中最明显的矛盾。现在就培养运动员而言,走上专业运动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相比之下文化教育就好比是一剂可有可无的“辅药”。当下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的矛盾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方面。运动员是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参加各项集训、拉练、比赛等活动,需要大量时间,所以在运动员培养机制上我们需要有所改善,也必须有所改善,改善培养方案来契合当前运动员的需要,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要求。传统的全日制培养方案肯定无法全面适应职业运动员,要根据各级运动员的需要制定相关的学习制度,严格监控培养机制的实践是关键所在,也是能否改善在体制下运动员成长矛盾的强力保障。

二、运动员转型的后续问题

1.现中国退役运动员的现状。“举国体制”带给中国体育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回避。“举国体制”在铸造一个荣耀冠军的同时身后必然倒下一批铸就冠军的同仁。冠军就好比一座巍峨大山的顶峰,在大山的顶峰下面需要众多的山石堆砌,众多的峻岭呼应对比,有众多的山水树木陪衬。冠军毕竟有限,在大家关注冠军、关注鲜花、关注掌声、关注国旗国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背后的基石,关注他们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让运动员在退役后有更好的安置和发展,如何让运动员在退役转型中取得成功成长,让运动员的退役道路更加平坦,让中国体育全面、良性地发展,需要我们迫切寻求出路。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退役运动员累计有30万人之多。对他们来说,无论是全国冠军,还是亚洲冠军,都免不了“退役即失业”的残酷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对于这些昔日的运动员们来说,如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脚步,如何平衡薄弱的支点,稳步完成退役后的转型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举国体制下制约运动员转型就业的因素。

(1)运动员技能单一。为何这么多退役运动员离开赛场后,他们的后续之路如此艰难,值得我们深思。他们除了运动技能外其他一概不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无法立身立足。对于这种现状的报道也很多,如运动员退役后卖金牌、做门卫、搓澡工等。这与之前职业生涯的辉煌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昔日的运动健将,如今退役光环褪去后无法很好地立足社会,也让我们对运动员退役之路忧心忡忡。为何这么多的体育强人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这些比普通人更有体育一技之长的群体为何在退役后转型困难重重。

(2)运动员成长中关怀的缺乏。在“举国体制”下的现代竞技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需要低龄化明显,国家的人才培养梯队是一步步“往上走”,这样也反映着训练的时间、精力、内容、项目都在不断增加、增强,导致体教结合的偏离,造成了运动员文化素养的偏差。运动员的低龄化,也是运动员心理发展不全面的潜在因素,运动员10岁不到就被送到体校接受学习,为了专业的训练失去了本该属于孩子的时光。然后层层选拔淘汰,日夜苦练脱离了家庭父母亲的怀抱,缺失了家庭父母的关爱,对于处于成长重要阶段的孩子缺失了多么重要的一环。运动员缺少亲人的人文关怀,一年中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这也成为了运动员在后期发展中心理转型的障碍。

(3)金牌至上造成运动员价值观的偏离。“举国体制”中,人们对金牌的追求是至上的,有金牌就有一切,哪怕银牌也是输。这本就与体育精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相违背。金牌至上是“举国体制”所追求的,在这种大环境下运动员的自我意识和潜能被压抑,再者金牌的多少往往关系到政府官员的政绩,为了取得这些政绩,他们往往会层层施压,铤而走险做出一些违反体育风尚道德的事情。这直接导致了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畸形发展,造成运动员价值观偏离。

三、运动员如何应对举国体制发展带来的冲击

中国体育在不断大步前进,时代是不可能倒退的,“举国体制”带给我们莫大的辉煌,也存在很多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程相摩擦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代共同发展,运动员需要从根本上认识问题,社会、政府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改变。我们的目的是使运动员成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1.运动员对自身的转型就业认知。运动员在退役转型中首先需要自知,运动员们的心理状态要调整好,不要盲目畏惧即将面对的社会,在退役前要全面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政府的在就业转型中积极学习和配合,寻求适合自己的出路,必须勇敢地跨出自己的步伐,抛开以往的光环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自己的优势,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下完成转型。

2.加快“体教结合”进程。加快“体教结合”进程,确立文化教育在中国体育中的地位,必须把文化知识明确指标,量化指标。培养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上,要培养全面的复合形体育人才,开辟全面的体育人才培养制度,探索更为合理的发展目标。

3.全面拓宽运动员再就业方向。拓宽运动员的发展方向,为退役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就业行业。为运动员的发展提供便利,给予运动员创业的政策倾斜,转型再就业培训中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当下政策给予专项培训。

4.均衡运动员培养机制。根据运动员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各级培养组织应当为其制定相应的文化、思想机制。由于其特殊性,运动员在培养方面肯定无法适应全面的素质教育学习,因此制定适合相应梯度的运动员机制迫在眉睫。我们应当为运动员的成人之路开道,不应只培养其成为运动员。

当代中国体育在“举国体制”指导下,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要想把体育大国发展到体育强国,我们还需改变,我们还需创新,我们还需打造更多的代表项目,全民项目,让社会群众参与的竞技项目。我们必须要以群众为基础,让社会群众自发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让各项竞技运动项目都成为大众体育,让“冷门”项目消散,让中国体育良性地全面发展,这样体育强国的目标就会近在咫尺。

参考文献:

[1]鄂文举.浅论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利与弊[J].网友世界,2014,(4):52-52.

[2]刘卫宏.李鹏翔.中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堪忧[EB/OL].新华网,2009-07-23.

http://sports.sohu.com/20090723/n265438535_3.shtml.

[3]谭福君.体校文化课学习问题研究——以中国足球学校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伦理困境
基于具体案例就保密原则分析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脑机接口技术:伦理问题与研究挑战
本土文化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研究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